第七章 伶俐人做事善於創新——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根本,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創新是一種能力。現在的社會急需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這種人才有的能夠在技術上創新,創造出新的事物;有的能夠在經營和管理上創新,給企業帶來新的理念;有的能在戰略上創新,找出企業新的經營思路和增長點。對任何企業而言,市場上的各種產品競爭已經達到了白熱化,要想有更大的市場占有率,就需要不斷創新自己的產品,利用潛在的機會贏得市場。
[BT1]善於創新的人,才是聰敏的人
如果一個人總是用一種思維考慮問題或看待身邊的事物,他的思維就會逐漸變得刻板,漸漸的不懂得變通,那他的潛力將永遠沉寂下去,他也會逐漸走向平庸。不斷思考的人才能不斷進步,隻有勇於創新的人,其思維才是活躍的,才能在不斷的探索中開發出自己最大的潛能。
[GK2!2][HTK]多年以前的一天,一位數學教師走進教室,他給學生們布置了一道習題:從1加到100。對於四年級的小學生來說,這道習題有點難度。如果同學們按部就班地從1加到100,算一節課下來,結果也不一定正確。然而一個男孩隻用了5分鍾就舉手示意自己得出了結果。老師看著正確答案,驚異於他是怎麼在如此短的時間裏做到的。
的確,很多學生隻是機械地把數字一個一個加起來,這樣的方法不僅會耽誤很多的時間,而且錯誤的幾率很大。但這個隻用5分鍾就算出正確答案的孩子,當老師說出題目後,他先認真審題,發現了其中的規律:1+100 =101, 2 +99 = 101, 3 +98 =101,依此類推。他下一步的舉動就是判斷從1到100的序列中有多少這樣的組合。於是,答案很容易就算了出來。
這個被老師看做是天才的孩子就是高斯。由於從小就勤於思考,不一味按照一種方法解決問題,所以高斯後來成了著名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HT][HK]
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思維的活躍性的就是創造性的思考,善於思考的人更具創造力,也能更好地開發出自己的潛能。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誌,在攻克“提高火箭發射速度、增強火箭推力、增加有效載荷”這一航天難關過程中,走出了一條超常規的成功之路。他不是通過增加火箭燃料,而是通過減少火箭燃料從而減少無效載荷來實現突破的,這一創舉為我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因為王永誌的勇於創新,其潛能才在一次次的實驗中被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最終攻破了這個科學難題。
從理論上說,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任何人都無法突破人類力量的極限,比如舉起10000斤的重物,但是人的思維和智慧卻可以爆發出更大的力量。巨大的潛能有時是要在創新地去解決某些問題時才能被激發出來。每一次創造性地解決了難題,你的潛能也就被開發了一層。由此看來,不能總是停留在一種套路上,別人不去做的正是你應該去嚐試的,否則大眾的、死板的思維隻會讓你流於平庸。
[GK2!2][HTK]1985年5月的一天,香港某鬧市區的一個空場上,擠滿了人,大家都仰著頭看著碧藍的天空,好像在期待著什麼。原來,幾天前,西鐵城公司在幾家有名報刊做廣告說,要在某時某地空投手表,以答謝廣大顧客的厚愛。而且允諾,為證明手表質量之可靠,空投摔壞的手表持有者可到指定地點領取十倍於西鐵城手表價值的現款。大家當然都不會錯過這一免費獲取手表的機會,況且手表摔壞了,還能獲得十倍於手表的現金呢。
於是,在那一天,大家都不約而同地來了,都急切地盼望著直升機的到來。不知是誰的眼睛最尖,高喊一聲:“直升機來了!”隻見一架標有“西鐵城公司”字樣的直升機姍姍而來,盤旋在人們頭頂來到空場中央。隻聽“刷、刷”兩聲響,兩幅巨大標語從舷門滾落出來。一幅是:用我西鐵城手表,絕對無煩惱。另一幅是:百米高空贈產品,看好與不好。
廣場上的人都高聲叫好,接著就見白嘩嘩、亮晶晶的各式各樣的西鐵城手表從飛機上投擲下來。大家也顧不上歡呼,都爭先恐後搶手表去了。
結果,壞表持有者寥寥無幾。擲表的第二天,香港市民被西鐵城鍾表公司公布的壞表率萬分之八的數字驚呆了,無不交口稱讚該表的質量。甚至連該表原本很一般的式樣、款式,也被人們說成是香港市場上最好的。西鐵城手表靠此一舉取得了轟動性的效應,很快就譽滿香港。[HT][HK]
不走別人的常規宣傳路線,而是創造性地想出“高空擲手表”的宣傳策略,結果西鐵城公司自然吸引了無數眼球,開拓香港市場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敢於嚐試,勇於創新,潛能就會被我們開發和利用。把你的創造能力當做一種智力肌肉,要使肌肉發出最大的力,你就必須鍛煉它,使它強健起來。
[BT1]答案不止一個
有些老師傾向於教導學生一個問題隻有一個正確答案,所以,“隻有一個正確答案”的觀念從小在我們的頭腦中形成。然而,生活中大多數問題並非如此,依你選擇的標準不同,會有許多正確答案。如果你認識隻有一個正確答案,那麼在你尋找到一個之後,就會停止追求其他答案。這是與創造的宗旨相違背的。具有創意的答案或許就在第二三個答案裏。如何克服隻有“一個正確答案”的傾向呢?培養發散思維能力成為關鍵。
[GK2!2][HTK]宋國有個人善於炮製防止凍裂的不龜手之藥,他的家族靠著這個祖傳秘方,世世代代以漂洗絲絮為業,始終勤勤懇懇,披星戴月,但由於收入菲薄,生活總是很貧困。有位遠道而來的客人,聽說有不龜手之藥的秘方,願以百金求購。這可是個大數目!不龜手之藥的主人動心了。但想到祖傳的秘方要賣出去,也是件大事,於是集合全家族的成員共商轉讓之事。大家七嘴八舌一番議論,最後總算統一了思想:祖祖輩輩以漂洗絲絮為生,收入太少,今天一旦出售藥方,可以獲取大筆金錢,何樂而不為?於是全體成員一致同意把藥方賣出去。客人得到秘方以後,立即趕到吳國,對吳王說,今後將士在寒冬打仗,再也不用為凍手犯難了。不久,越國大軍壓境,吳國告急,吳王委任此人統帥大軍。此時正值嚴冬,吳越兩軍又是進行水戰。由於吳軍將士塗抹了不龜手之藥,戰鬥力特別旺盛,因而大勝越軍。班師回朝後,吳王大喜過望,頒詔犒賞三軍,同時將獻藥之人視為有特殊貢獻的統帥,割地封賞嘉獎他。
同樣是這個不龜手之藥,宋國人世世代代用來漂洗絲絮,結果始終貧困交加;而吳國用來作戰,則可以戰勝敵國。由此可見,同樣一個事物,由於使用方法和對象不同,其結果和收效也會大不一樣。[HT][HK]
人們通常會將一個事物和另一個事物聯係在一起,並且把它們的關係固定化,長此下來,在人們的腦海裏就忽略了事物和其他事物的關係和聯係,從而很容易阻礙更容易解決問題的方法。
有一個這樣的問題我們思考一下。
一個晚上,詹姆士正在讀一本有趣的書時,媽媽把電燈關了。盡管屋子裏一片漆黑,他卻仍然繼續讀書。那麼他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詹姆士為什麼可以在黑暗中繼續讀書呢?你可以會對此甚感不解。這就是因為人們通常都會把讀書是用眼睛去看而聯想在一起,把兩者事物固定化、聯係在了一起。但如果詹姆士是一個盲人,那麼他在讀書的時候還需要眼睛嗎?我想說到這裏大家就會豁然開朗。但在一開始的時候,因為人們的思維的固定化,所以會把讀書的詹姆士自然而然地認為是一個健全的人,是用眼睛去讀書的人。但如果同樣一個問題去問盲人,那麼也許就不需要後麵的解釋了。
因此,我們要學會用發散性思維來考慮問題,同時不要把思維固定化。活用我們所學的知識,去進行創造性的想象,來更容易找到我們心中的答案。
有人說思路決定出路。思維有多寬廣,你的道路就能有多寬廣!現在就讓我們看看你的思維是趨於封閉還是趨於開放。請你發散你的思維,說出曲別針的用途有多少種——10種?還是50種?能不能說得更多一些。
[GK2!2][HTK]1983年,在廣西南寧召開全國創造學首屆學術研討會。被邀請的日本專家村上幸雄隔海趕來,為與會的作家、藝術家、編輯、記者、發明家、廠長、經理、教育專家們講課。日本專家連續講了3個半天,講得很有魅力,在當時看來挺新奇的。
會上,日本的創造力研究專家村上幸雄拿出一枚曲別針,請與會者說出曲別針的用途有多少種,以此來比較一下大家的思維廣度。大家各抒己見,很快就說出了60多種,村上對此表示稱道。這時有人問村上能夠說出多少種,村上一笑,伸出3個指頭。“30種?”村上搖頭,“300種?”村上點頭,對此大家紛紛表示驚訝和佩服,但也有人懷疑。
於是村上走上講台,滔滔不絕地向大家說出曲別針的300種用途。正當大家為村上過人的開放思維所歎服時,我們中國的“思維魔王”許國泰先生站起來說:“對於曲別針的用途,我能說出3萬種。”此言一出,全場一片嘩然,覺得不可思議。
為了證實自己所說的話,許國泰先生來到講台上對大家說:“剛才村上先生講的用途其實可以用四個字概括,就是鉤、掛、別、連,這仍然具有局限性,要使思維突破這種格局,最好的辦法就是借助於簡單的形式思維工具——信息標和信息反應場。”接著他把曲別針的總體信息分成重量、體積、長度、截麵、彈性、直線、銀白色等10多個要素,再把這些要素,用一根標線聯係起來,形成一個信息標,然後,把與人類實踐活動有關的要素聯係起來,最後形成信息反應場。他將信息反應場的坐標不停地組合交切,這時,一枚普通的曲別針變幻出無窮的用途。
通過坐標推出一係列曲別針在數學中的用途,如把曲別針分別做成0,1,2,3,…,9,再做成+、-、×、/,用來進行四則運算;在音樂上可以用來創作曲譜;可以做成英文、俄文、希臘文等外文字母;可以和硫酸反應生成氫氣;可做指南針;串起來可導電;曲別針是由鐵元素構成的,鐵與銅化合是青銅、與不同比例的幾十種金屬元素分別化合,則能生成成千上萬種化合物……
更值得注意的,許國泰當時已對科學思維作了深入研究,並提出了上述科學的思維方法。他稱這個方法為“全息思維魔球”,這“魔球”另外一個名字是“信息交合論”——他說這個“信息交合論”是“立體的、多側麵的,是成體係的,超前人的”。 許國泰不僅用這種思維方法像上麵那樣把曲別針的用途演化出3千種、3萬種,而且用這種方法去寫作,結果形成了一種“快速構思法”,並由此發表了不少散文作品。一位叫田家驊的教師,把許國泰的思維“魔球”用於作文教學,因信息交合能“快速構思”,結果大麵積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經這位老師推薦的學生習作在大小報刊發表、獲獎就有30餘篇。[HT][HK]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把事物的不同屬性分別和其他事物相聯係,聯想的範圍和數量就能得到無限延伸,思維的廣度就能夠得到極大的開拓。由於采用發散性思維來思考一件事情,你的思路變得寬廣起來,做起事情來得心應手。
[BT1]相信自己,不輕言說“NO”
包達列夫是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他曾做過這樣一個關於“刻板印象”的經典實驗,他想驗證人們在長期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是不是形成了一些關於某類人的概括而籠統的固定印象。
助手們和包達列夫分別找來兩組自願參與實驗的大學生,這兩組學生被安排在不同的房間裏,接著,研究人員向這兩組學生出示了同一張人物照片,照片上的這個人具有眼睛深凹,下巴外翹的麵部特征。在出示照片前,包達列夫對第一組學生說:“這人是個十惡不赦的罪犯”;可是對第二組學生,他卻說:“這個人是位偉大的科學家”。然後他讓兩組學生各自用文字描述出照片上這個人的相貌。
第一組學生的描述是:深陷的雙眼表明他凶狠、狡猾,內心充滿仇恨,突出的下巴證明他沿著犯罪道路頑固到底的決心……
而第二組的描述是:深陷的雙眼表明此人有著深邃的思想,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認識道路上克服困難的意誌,具有探索真理的頑強精神……
實驗的結果讓人驚訝不已。對同一個人的評價,怎麼會出現這種戲劇性的差異?原因很簡單,是人們對生活裏各類的人有著一定的定型認識:把某人當罪犯來看時,自然就把其眼睛、下巴的特征歸類為凶狠、狡猾和頑固不化;而把他當學者來看時,便把相同的特征歸為思想的深邃性和意誌的堅韌性。僅僅因為先前得到的關於此人身份的提示不同,得到的描述竟然有天壤之別,可見刻板印象對人們認識過程的巨大影響!
包達列夫驗證了自己當初的想法:有些人總是習慣於把人進行機械的歸類,把某個具體的人看作是某類人的典型代表,把對某類人的評價視為對某個人的評價,因而影響正確的判斷。人們不僅對接觸過的人會產生刻板印象,有時還會根據一些不是十分真實的間接資料對未接觸過的人產生刻板印象,比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輕人是愛衝動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於經商的等等。
不輕言說:“NO!”不要受到固定觀念的幹擾和束縛,要勇於打破常規,要對那些流言說:“NO”,隻有對自己充滿信心,並堅定信念的人,才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GK2!2][HTK]在商界福特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但他也是到40歲才在生意上取得成功。當他的企業王國建立之後,他的目光轉移到了開發和創新上。他把公司設計人員召集到了一起:“先生們,我需要你們造一個8缸引擎。” 這些聰明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工程師深諳數學、物理、工程學,他們知道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行不通的。他們以一種寬容的態度看著福特,仿佛在說:“讓我們遷就一下這位老人吧,怎麼說他都是老板。”他們非常耐心地向福特解釋了8缸引擎在經濟方麵考慮是多麼不合適,並解釋為什麼不合適。福特並不聽取勸阻,他隻是一味地強調:“先生們,我必須擁有8缸引擎——請你們造一個。”
?工程師們心不在焉地幹了一段時間後向福特彙報:“我們越來越覺得造8缸引擎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福特先生可不是輕易被說服的人,他堅持說:“先生們,我必須有一個8缸引擎——讓我們加速去幹吧。”於是工程師們再次行動。這次,他們比以前工作努力一些了,花了很多時間,也投入了更多的資金。但他們對福特的彙報與上次一樣:“先生,8缸引擎的製造是完全不可能的。”
?然而對於福特來說,他的字典裏根本不存在“不可能”之說。福特炯炯有神地注視著大家,說“先生們,你們不了解,我必須有一個8缸引擎,你們要為我做一個,現在就做吧。”
猜猜接下來的結果如何?他們製造出了8缸引擎。[HT][HK]
我們可以向想,如果福特當時放棄了他堅持的想法,那麼,現在會是什麼樣呢?
還有一個故事:
[GK2!2][HTK]有一位心理學家將一隻跳蚤放進沒有蓋子的杯子內,結果,這個輕鬆一跳就能達到自己身長一百多倍的跳高健將,輕而易舉地跳出了杯子。緊接著,這位心理學家用一塊玻璃罩蓋住了杯口,再讓跳蚤跳,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連續多次後,跳蚤改變了跳躍的高度以適應環境,每次跳躍總保持在玻璃罩以下的高度。此後,心理學家逐漸降低玻璃罩的高度,跳蚤總是在碰壁後主動改變自己的跳躍高度。最終,玻璃罩貼近了桌麵,跳蚤已沒有了跳躍的空間,即使猛拍桌子,跳蚤連動都不動。實驗持續一段時間後,這位心理學家打開了玻璃罩。這時,無論怎樣刺激,跳蚤再也跳不起來了。[HT][HK]
本來跳蚤是動物界中的跳高冠軍,但是一次次的碰壁,迫使它一次次的適應外在障礙,時間一長,它就對自己可跳躍的高度有了新的並且牢固的認識:在這個容器裏,它再也跳不起來了。其實,影響跳蚤跳躍的不是玻璃罩,而是那種“這個容器讓我無法跳躍”的信念。這就是刻板印象,它是一種明顯的傾向性,是長期形成的一種信念。想一想,我們的頭腦中又有多少這樣的“信念”在束縛著我們,讓我們裹足不前。那麼,超越它,別讓刻板印象蒙蔽了我們的雙眼!
[BT1]正確思維指引美妙人生
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沉溺於這樣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即人們在某個方麵是出類拔萃、與眾不同的,這種想法使得他們的內心陷入了一種不正常的癲狂狀態。有一些人認為,自己從父母身上繼承或遺傳了一些特殊的氣質或品性,因而總是謹慎地在自己身上找尋它們的痕跡。而這種過分的敏感或神經質正好是導致這些疾病真正出現或發生的主要原因,因為在我們的腦海中經久停留或縈繞不去的思緒常常會變成事實。所以,這些人變得越來越不安,在胡思亂想中耗心費神、擔驚受怕。他們對真實的或幻想中的特質甚為敏感。他們一邊對其諱莫如深,從不喜歡談論或聽到它們,一邊又堅信它們確實存在於自己身上,這種念頭就如一條大毒蛇一樣緊緊地纏住了他們的靈魂,並因此剝奪了他們的自信,阻礙著他們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