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堪輿與環境科學
堪輿術是有關環境的學問
堪輿術是中國古代選擇風水的方術。風水是什麼?風水是人類環境的客觀存在,包括天地山川土木等自然景觀。堪輿術是主觀對客觀的認識和實踐,其研究對象是人和環境。其任務是試圖認識人們住的大環境、小環境、動態環境、靜態環境、意象環境、感受環境,指導人們確定最佳環境,造就天人和諧的環境。《國語-越語》雲:“人事必將與天地相參,然後乃可以成功。”
人類社會的任何一門學科都不是一朝一夕產生的,都有曆史的沿襲性和繼承性。環境科學是一門綜合性的新興科學。在中國,它的前身是堪輿術。環境科學有許多分支學科,如曆史環境學,社會環境學、文化環境學、聚落環境學、住宅環境學、生態環境學、心理環境學、建築環境學、應用環境學,堪輿術與這些分支學科都有傳承關係。其中,陽宅堪輿術側重於聚落環境。聚落是人們的聚居之處,是最直接的區域環境。“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正是中國先民憧憬的風水聚落。
堪輿術之所以日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這與環境有關:
第一,從客觀上看,人類生態的大環境正在被現代工業破壞,廢氣、廢水、廢物汙染環境,人口膨脹,資源緊張,水土流失,這些已經威脅到人的生存。同時,人們對居住的小環境也越來越不滿意,現代建築往往不考慮人與環境的關係,建築形成了單調的火柴盒似的或蜂巢似的物質空間,人們感到枯燥而厭倦。
第二,從主觀上看,人們認為環境和建築不應當與文化分離,而應當融合。堪輿術是一種超前文化的抉擇,風水建築物體現了功能主義和表現主義的統一,是科學和藝術的結晶。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係,不可能割斷,人們也不忍心割斷。當行政手段強行壓製堪輿術時,容易引起人們的逆反心理。在高度發達的社會中,時間節奏太緊,競爭氛圍太濃,人們需要放鬆,需要淨化,需要返璞歸真,需要回歸自然,於是,人們很自然地想到堪輿,對堪輿抱有希望。而堪輿對人們的生活、身心、情操確實有頤養作用,甚至對於經濟生活、社會發展都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大凡存在的東西,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正在發展的東西,說明其還沒有到死亡的盡頭、五千年的中國曆史一再證明,堪輿術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其迷信 的內容正在被人們摒棄,其科學的內容正在被認識和運用。堪輿術是有生命力的,它在環境保護中為人類提供了古老而嶄新的途徑,必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曆史上的環境保護和堪輿
中國迄今還沒有一本係統論述環境保護史的專著,更沒有一本從堪輿角度論述環境保護史的專著,這是學術領域的一個空白。究其原因,一是很少有人注重環境史,二是缺乏史料,三是不懂堪輿術。因此,有必要加強環境保護史的研究。
中國環境保護史可以追溯到很遠的洪荒時代。考古學家驚詫地發現,早在50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龍骨山人就選擇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北麵和西南有高山作為屏障,東西麵和南麵是小丘和平原,林木茂盛,有一蜿蜒小溪從洞口流出,環境很美。
是聖賢教導原始人選擇環境的?還是人類本身有這個本能?我想起了《晉書》卷五十八記載的一個故事:東晉大臣陶侃年輕時貧寒,想找個好地方埋葬親人,恰巧遇到一位飄若天仙的老人。老人指著前麵山崗下一條牛睡眠的凹地,說是吉地。陶侃於是在此葬了親人,心理感覺良好,後來官運亨通。這個故事一千多年來就是個謎,不得其解。我時常思考個中之理,終於有所頓悟:牛在選擇地點休息時有一種本能,它不在大路中間,也不在山嶺的風口,而是在土質細潤、避風向陽的地點,在這裏躺著既安全又舒服。人的行動是受思想支配的,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選擇環境是生存的一種本能。
人類不僅注意選擇環境,還要改造環境。距今6000年前的陝西西安半坡人,他們把村落設置在瀘河東岸的台地上,依山傍水。為了防止野獸騷擾和外族入犯,他們挖掘了一條長500米,寬深各5米的壕溝圍繞著居住區,實施土方10000多立方米。這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環保工程。
聖賢在保護環境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中國上古治理環境最有‘成就的聖賢是夏代的大禹。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也是一個堪輿師。那時發生了特大洪水,淹沒了許多田莊,民無所居,大禹承擔了治水的任務,足跡遍布中國。他觀天察地,親自察看地形,了解水的來龍去脈,曆盡艱辛,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以疏導和土擋的方法治服了洪水,使人民安居樂業。大禹成為中國人崇敬的勤勞聖賢。
中國最早的環境部長是伯益,他由舜帝任命,管理山林川澤草木鳥獸。伯益熟悉飛禽走獸的生活規律,發明了陷井。《尚書·舜》記載了他的事跡,今陝西省洛水九山廟有他的紀念碑。
良好的環境是部族和國家興旺的首要條件。中國的先哲經常遷移都址,以便優化環境。商族從湯至盤庚,五次遷都。周族的公劉和古公在遷都中使人民興旺。楚國的都城是一遷再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內容就是遷都。遷都是取得最佳生態環境的必不可少的舉措。
由於自然環境賜予人類無限的資源,並以變幻莫測的麵孔對待人類,所以,中國先民認為萬物有靈,對大自然頂禮膜拜。從周代至清代,統治者定期舉行祭祀自然的儀式,從天地日月到山川草木,都是崇敬的對象,這些祭祀活動雖然有迷信色彩,但起到了保護環境的教化作用。
中國是個農業國,維護生態環境是獲得農業豐收的必要條件。周代做了大量工作,為中國的環保奠定了基礎。據《周》記載,周代有了初步的環保製度,設立“山虞”掌管森林,“司空”掌管城郭,又有職方氏、土方氏、庶氏、翦氏、赤發氏、壺涿氏分別掌管滅害蟲,除雜草。公元前11世紀,西周頒布了《伐祟令》規定:“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這是中國文獻中所見保護環境的最早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