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堪輿形勝述略(1 / 3)

第十一章堪輿形勝述略

北依山險、南控平原的北京

北京是文化悠久的古城。它基本上被河北省包圍。河北有五分之二的山地,五分之三的平原,河北的北部是內蒙古高原和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區,山峰多在一千米以上,西北有燕山山脈。東北有山海關。西部有太行山脈,南部有黃河,中間是河北平原。

北京北依山險,南控平原,處於北京小平原、南方大平原、北方山地之間。東麵有渤海灣,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環抱渤海,成為拱衛北京的屏障。漳水衛水襟帶於南,居庸關鎖鑰於北。

早在3000年前,周武王封堯後代於此,當時稱薊丘,後來成為燕國國都。之所以稱為燕國,因為它以燕山為依托。宋代蘇軾有詩雲:“燕山如長蛇,千裏限夷漢。首衝西山麓,尾掛東海岸。”

南宋末年,趙與時在《賓退錄》記載,朱熹精通堪輿,他曾經對賓客評論冀州(今河北一帶)的風水:“冀州好一風水,雲中諸山,來龍也;岱嶽,青龍也;華山,白虎也:嵩山,案也;淮南諸山,案外山也。”南宋以臨安(今杭州)為都,而朱熹大談北邊風水好,意在懷念北土,希望朝廷不要安居江南,應以統一大業為重。

元代稱北京為大都,因其“地扼襟喉趨朔漠,天留鎖鑰枕雄關”,以之作為都城,據《乖史·巴圖魯傳》記載,巴圖魯曾極力勸諫忽必烈遷都於此,他說:“幽燕之地,龍盤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當時的文人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也曾讚譽北京形勝是“右擁太行,左注滄海,撫中原,正南麵,枕居庸,奠朔方”。

元代大都的建築設計師是劉秉忠,他以“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原則建設城市,奠定了北京城的規模。

明初,朱元璋攻下大都,詢問大臣是否可以在此建都。臣僚們認為這是元代的亡國之地,王氣已盡,不宜建都,翰林修撰鮑頻說:胡主起自沙漠,立國在燕,及是百年,地氣已盡,南京興王之地,不必改圖。

明成祖在靖難之役趕走明惠帝後,他不願意到南京去當皇帝,有意留在北京。因為北京是他的封地(時稱燕京),龍潛於此,多有經營。上有好之,下必應之,他 的臣僚紛紛表示讚同。《明實錄·太宗實錄》記載群臣上疏:“伏維北京,聖上龍興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俯視中原,沃野千裏,山川形勢,足以控製四夷,製天下,成帝王萬世之都也”。

明代堪輿師繆希雍認為北京的風水很好,他在《葬經翼》雲:“冀州者,太行之正,中條之幹也。燕都者,此龍之盡,鴨綠界其後,黃河挽其前,朝迎萬派,擁護重覆,北方一大會也。”萬曆年間修撰的《順天府誌》卷一認為北京是治國之地,“燕環滄海以為池,擁太行以為險,枕居庸而居中以製外,襟河濟而舉重以馭輕,東西貢道來萬國之朝宗,西北諸關壯九邊之雉堞,萬年強禦,百世治安。”

明末,朱明政權江河日下,有些堪輿先生歸罪於明成祖遷都北京,明代都燕二百年,英宗被俘,武宗被圍陽和,李自成圍京城,多災多難,北京離北邊的邊界太近,造成明政權時有不安。但是,明政權衰敗的原因不在風水。如果歸罪風水,為什麼清朝還能在北京建都二百多年?為什麼清初能創造了乾嘉太平盛世?

明末清初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從兩方麵評價北京形勝。一方麵,北京有號今天下之勢,“川歸穀走,開三麵以來八表之梯航;奮武揆文,執長策以扼九州之吭背”。另一方麵,“燕都僻處一隅,關塞之防日不暇給,卒旅奔命,挽輸懸遠,脫外滋肩背之憂,內啟門庭之寇,左支右吾,倉皇四顧,下尺一之符,征兵於四方,死救未至而國先亡矣。”這就是說,北京地勢偏北,容易受到關外的人犯,其四周的居庸關、山海關、紫荊關、倒馬關、井陘關一旦失守,京城頃刻就危險了。

北京雖有滄海東環,但海水不能食用;雖有桑幹河、滹沱河、衛河、濱水、易水、灤河分布在四周,但水源仍然不夠,這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水繞山環、自成一係的東北

東北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有完整的地理形勢,呈簸箕形。其外環有黑龍江、烏蘇裏江、圖們江、鴨綠江、黃海、渤海。其中環有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水繞山環的中間有一片大明堂——東北大平原,麵積達35萬平方公裏。東北在山海關以東,俗稱關東。

黑龍江省地勢西高東低,西部為大興安嶺北段,東南有張廣才嶺和老爺嶺。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張廣才嶺之間有鬆嫩平原,由鬆花江和嫩江衝積而成。

吉林省東部有長白山,西部有大興安嶺,北部有原始森林,中間有鬆遼平原。

遼寧省東部有長白山餘脈千山山脈,西部有大興安嶺南段、內蒙古高原的邊緣部分,北部有大興安嶺,中間有遼河平原。全省背山麵海,沿海有狹長的濱海平原。

可見,東北自成一個獨立的地理形勝,其中的每個省又形成相對封閉的區域,各有一個肥沃的平原。

曆史上,在東北先後居住有肅慎人(商周)、挹婁人(戰國)、棘鞫人(隋唐)、契丹人和女真人(宋元)、滿人(明清)。中原文化不斷影響關東文化,明清時代加速了文化交融。

清舊都沈陽

沈陽位於中國東北的南部,遼河平原的中央,沈水(今渾河)之陽。早在戰國時代,這裏就是燕國遼東郡的屬地。明代在此設立沈陽中衛。努爾哈赤的後金政權於1625年在此建都。滿語稱沈陽為盛京,意思是興盛的城市。

沈陽的風水在於其地理位置適中。它北有外興安嶺,西有蒙古高原,東有大海,南有鴨綠江。西北高,不失為天然屏障,東南低,水域環繞。它離中原近,是關東與關西的咽喉,是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交流的融合點,也是進可攻、退可守的兵家必爭之地。據《清太宗實》記載,努爾哈赤於後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召集群臣,商議把都城由東京(今遼陽市)遷往沈陽,有人認為勞命傷財,而努爾哈赤執意要遷,他說:“沈陽形勝之地,西征明,由都爾鼻渡遼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鮮,由清河路以進,且於渾河、蘇克蘇滸河上流伐木,順流下,以之治官室為薪,不可勝用也,時而出獵,山近獸多,河中水族,亦可捕而取之,朕籌此熟矣,汝等寧不計及耶?”努爾哈赤是從軍事和生活兩方麵看待沈陽形勝的,他把都城遷到沈陽,奠定了滅明的基礎。

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在沈陽營建了宮殿,即沈陽故宮。故宮位於舊城中心,占地六萬平方米。它坐北向南,分為三部分。東部以大政殿為主體,殿前甬道兩側各排五亭,工整對稱。中部以崇政殿為主體,北麵有高台,台上建有鳳凰樓和清寧宮。西部以文淵閣為主體,閣頂為黑琉璃瓦,黑色代表北方,寓意水能滅火。

沈陽以東有福陵,是努爾哈赤的安葬地。福陵風水很好,北倚天柱山,南濱渾河。陵園坐北麵南,萬鬆蒼翠,清人高士奇有詩雲:“四瞻蒼藹合,俯瞰曲流通,地是排雲上,天因列柱崇。”陵園建設很講究,中間為正紅門,門內有華表和鎮邪石獸,經過碑樓到達方城,隆恩殿後是寶城,寶城下麵是地宮。這種建築形式對河北的清東陵和清西陵有直接影響。

福陵的風水格局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滿清統治者風水思想的產物。據《清太宗實錄》,滿人講究風水:“初,上(皇太極)命諸貝勒大臣敬卜吉壞,建造山陵,奉遷太祖高皇帝梓官安葬。至是議定卜吉地於沈陽城東二十裏渾河北石嘴頭山,遣高詣東京奉遷孝慈高皇後梓官,與太祖高皇帝合葬。”可見滿人在人關前已經盛行風水觀念。

山西古城晉陽

山西形勢完固,易守難攻之地,東麵有太行山為屏障,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恒山、五台山、太嶽山、中條山都是天險。西麵有晉西高原山地,以呂粱山為主體,山嶺在1500米以上,且有黃河作為襟帶。北麵有陰山為外蔽,雁門為內險,南麵有首陽、砥柱、析城、王屋諸山濱河雄峙,且有險要的孟津和潼關為門戶,中部是晉中平原,汾河貫流其間。從蒲津關可以通往陝西,從太行關(天井關)可以通往河南,從飛狐關可以通往河北,從雁門關可以通往塞外,這幾個關口如封如閉,是堪輿的“氣道”。

山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太原,太原是曆史悠久的城市,古稱晉陽,以在晉水之陽而得名。晉陽古城舊址在今太原市西南郊,這裏是晉中腹地,它依山傍水,西北有蒙山聳秀,西邊有天龍山,東邊和南邊有汾河環繞抱氣,中間一片平地,平地和龍山之間有晉水,晉水以北有風峪沙河。晉陽古城被水三麵包圍,這在幹燥的高原上是很難得到的一塊寶地,它易守難攻,北周的柴榮、北宋的趙匡胤都曾率兵攻打,望城興歎而去。宋太宗趙光義耗盡軍力,終於破城,一氣之下毀了這座曆史名城。

黃土高原上的西安

陝西省地形南部和北部高,中間是平原。北邊是黃土覆蓋的黃土高原。南邊是秦巴山地,秦嶺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也是中國地理南方和北方的一條分界線,大巴山綿延於陝西、四川、湖北邊境。中部有八百裏秦川的關中平原,它東起潼關,西至寶雞,東西長約300多公裏,南北寬幾十公裏,渭、涇、洛河流經其間,上地肥沃,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一塊寶地。陝南的秦嶺和大巴山之間有關中盆地,是重要的農業區,在這兩個平原中,產生了曆史悠久的西安市和漢中市。

西安位於關中平原中部,秦嶺屏障於南,渭水環帶於北,古代的秦國在九螋山之南、渭水之北修建了鹹陽城,秦始皇統一六國,在鹹陽建立了第一個封建王朝。

漢初,劉邦和他的臣僚都看中了西安這個地方。《史記·留侯世》記載張良的讚譽:“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裏,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麵而守,獨一麵東製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裏,天府之國也。”當時,蕭何等人在渭水南岸的龍首原修建了未央官。龍首原地勢高敞,是灃河與瀘河、灞河之間的分水嶺。

由於戰亂,漢代古城殘破,隋朝在龍首原以南興修大興城。《隋書·文帝紀》記載:“此城從漢以來凋殘日久,屢為戰場,舊經喪亂,今之宮室事近權宜,又非謀筮從龜,瞻星揆日,不足建皇王之邑。”於是選擇了“山川秀麗、卉物滋阜、卜食相土”的龍首原。宇文愷主持城建,規劃嚴謹。長安新城南對終南山及子午穀,北臨渭水,東有滬灞二水,城西一片平原。宮殿在城中偏北,宮殿坐北朝南。

唐代改大興城為長安,考慮到隋朝的宮殿地勢偏低,便在東北龍首原高阜新修了大明官,又在城內修建了興慶宮。長安城布局工整,它以南北禦道——朱雀大街為中軸線,兩邊對稱坊市。日本的京都和奈良都是仿照長安城興建。

西安的外圍有幾個重要的關口,華陰縣以東有潼關,丹鳳縣東南有武關,古為秦楚之衿要。寶雞縣西甫有散關,是秦蜀之咽喉。這幾個關口實際是陝西的“氣口”,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