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堪輿人物(2 / 3)

《萬姓統》卷九十七記載:“宋賴文進布衣善地理,注《四元天》。”此處是賴文進,不是賴文俊。不知是不是音近而誤,或許是兩個人。

《天一閣書目》卷三有《地理大》十五卷,題宋采山伯謙賴文俊撰,明月潭山人柯佩編輯,內有序雲:“宋布衣賴伯謙撰《催官篇》,新安汪信民既嚐為之注。”《地理大成》是柯佩彙集諸書而成,因為《催官》置於首卷,故稱賴文俊撰,並不是《地理大成》都是賴文俊撰。這裏,賴文俊的字變成了伯謙,不知是兩個人,還是搞混。

賴文俊在福建相地很有名聲,《夷堅誌》記載:“臨川羅彥章酷信風水,有閩中賴先知山人長於水城之學,漂泊無家,一意嗜酒,羅敬愛而延館之。會喪妻,命卜地,得一處。其穴前小澗水三道,平流,唯第三道不過身而入田,賴吒日:‘佳哉!此三級狀元城也。恨第三不長,如子孫他年策試,正可殿前榜眼耳。’其子邦俊挾十三歲兒在傍,立拊其頂而顧賴日:‘足矣,足矣,若得狀元身邊過也得。’所謂兒者,春伯樞密也,年二十六,廷唱為第二人,賴競沒於羅氏,水城文字雖存,莫有得其訣者。”此處賴先知山人,大概就是賴文俊,如前所述,賴文俊在福建活動,棄官浪遊,“先知山人”是他的別號。

5.明代傳奇人物劉基

劉基( 1311-1375 ),字伯溫,青田(今浙江青田)人。元朝元統年間進士。朱元璋起兵,劉陳時務十八策,受到重用。明朝建之後,諸如科舉、刑法、樂禮等大典,劉都參與製定。

《明史》有《劉基傳》,從中看不出劉在風水術方麵的造詣,但是,民間卻流傳許多劉有關風水的故事。明人撰寫的《英烈傳:》記載,宋元璋定都金陵,是劉基相的地;建造的宮殿,也是劉基相的地。劉基卜築前湖為正殿基址,立柱水中,朱元璋嫌其逼窄,將樁移立後邊。劉基依此斷言:“如此亦好,但後來不免有遷都之舉。”明成祖後來果然遷了都,被劉基說中了。另外,《樂郊私語》記載劉基在海鹽縣與風水先生討論中國的龍脈,認為海鹽諸山是南龍盡處,是塊風水寶地,但隻有周公、孔子這樣的聖人才可葬於此。

民間有劉基的《堪輿漫興》流傳,無序無跋,疑為後入托劉基之名而作。

劉基晚年不得意,與宰相胡惟庸不合,憂憤成疾,歸裏隱居,傳說被胡惟庸遣醫毒死。劉基在風水先生的眼中是一位神機妙算的宗師,是風水術曆史上裏程碑似的人物。

相地名人

1.盤庚

商族很重視地理環境。商湯滅夏,到盤庚時,已是五次遷都,《尚書·盤庚》雲:“不常厥邑,於今五邦。”盤庚繼位時,政治衰微,為了中興,他不顧保守勢力反對,堅決遷都。盤庚一方麵做了大量的宣傳鼓動工作,另一方麵又對遷徙之地進行勘測及占卜。《尚書·盤庚下》雲:“盤庚既遷,奠厥攸居……適於山,用降我凶德,嘉績於朕邦……用永地於新邑,肆予衝人,非廢厥謀,吊由靈,各非敢違卜,用宏茲賁。”這段文字是說,盤庚由奄地遷至殷地,是要奠定居所。傍山而選址,可以避凶迎吉。新地址是很好的地方,誰都不得違背,居住在那裏可以使殷商發達。果然,在盤庚遷殷之後,“殷道複興”,使商朝又統治了幾百年,創立了燦爛的青銅文化。

2.公劉

周族的祖先是後稷,周族的興盛始於公劉,公劉是周族曆史上的重要人物。《史記·周本紀》記載:“鞠卒,子公劉立。公劉雖在戎狄之間,複修後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由此可知,公劉很重視地理,為'r“行地宜”而渡渭水,取材用。

《詩經·大雅·公劉》記載了公劉自邰遷豳(由陝西的武功縣遷到豳縣)的事跡,說明公劉精通相地。試摘舉數句:

篤公劉(減實忠厚的公劉),

於胥斯原(於是察看這平原),

既庶既繁(既富庶又繁榮)。

既順乃宣(既順民情又心情寬鬆),

而無永歎(沒有人怨歎)。

陟則在讞(往前登上那小山),

複降在原(往下又走到平地)。

逝彼百泉(去看上百的泉流),

瞻彼溥原(看那寬廣的平原),

乃陟南岡(就登南麵那山丘),

乃覯於京(就見可居的京地)。

京師之野(在那京師的野地),

於時處處(依時居其所當居)。

於時廬旅(依時寄其所當寄)。

既溥既長(土地既廣又長),

既景乃岡(測定日影在山岡),

相其陰陽(勘察方向),

觀其流泉(觀察流泉)。

度其隰原(量好那些低平地),

度其夕陽(測量夕陽),

於豳斯館(在豳建官室)。

夾其皇澗(夾著皇澗是住宅),

溯其過澗(順著過澗往上)。

止旅乃密(眾人居住就安定),

芮鞫之即(住在水涯河灣側)。

由這首詩我們可見,公劉相地時既看山,又看平原,還要看水。地點選定後,又要測量方向,測量土地,將宮室建在彎曲的河旁。由於地形選得好,使周族終於興旺發達起來。

3.古公直父

公劉之後九世,周族又產生了古公室父,他也是個很重視地理的首領。《史記·周本紀》記載他率領人民“去豳,度漆、沮跆梁山,止於岐下……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岐下即令陝西岐山縣東北,那裏土地肥沃,適宜居住,是個好地方,周族在此奠立了東進滅商的基礎。

《詩經·大雅·》記載了古公室父遷歧時相地、營建情況,摘錄如下:

古公室父(古公室父),

陶複陶穴(累土挖穴建住宅),

未有家室(沒有家室)。

率西水滸(順著西方水涯走),

至於岐下(東行來到岐山下),’

爰及薑女(和薑姓女子),

聿來胥宇(尋找居地)。

周原朊(沮漆之間平原美),

堇茶如飴(堇荼有甜味)。

愛始爰謀(又研究又策劃),

愛契我龜(問卦火灼龜)。

日止日時(就在這裏和這時),

築室於茲(在此築室)。

乃慰乃止(安心定居),

乃左乃右(分左分右)。

乃疆乃理(劃經界治土),

俾立室家(使他們建家室)。

其繩則直(施工繩索正直),

作廟翼翼(建廟嚴整)。

乃立皋門(建立郭門),

乃立應門(建立正門).

乃立塚土(建立大社),

戎醜攸行(大眾行祭)。

由這些詩句可見,古公直父觀察了“水滸”和“岐下”,才選中了“周原”,然後施工,先後築室,作廟,立門,有一套嚴格的程序。古公直父在整個遷岐過程中顯示出卓越的才華。

4.周公

周公即姬旦,文王第四子。他輔佐年幼的成王,使周政權得以鞏固。武王克商此事:“召公既相宅,周公往營成周,使來告卜.…“周公拜手稽首日……予惟乙卯,朝至於洛師,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澗水東、滇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灌水東,亦惟洛食。怦來以圖及獻卜。”這是以反複占卜的方式,確定了雒邑為新的都城,並且繪製成圖。這個圖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具有實際用途的城市建設規劃圖。這個工程是西周初年的最大土木工程。對此事,《史記·魯周公世家》也作了記載:“周公往營成周雒邑,卜居焉,日吉,遂國之。”由此可見,周公相地建雒邑是可信的。

5.樗裏子

樗裏子,名疾,秦惠王的異母兄弟。樗裏子足智多謀、敏捷幽默,秦人稱他為“智囊”。他曾率師征伐趙國、楚國,因功封為樗裏子。秦昭王七年(公元前300年),樗裏子死,葬在渭南章台之東,也就是漢代長安城城西。樗裏子臨死前曾說:“過一百年後,將會有天子的宮殿在我墓地的兩則。”此話後來果然應驗了。漢代,在他墓的東邊有長樂官,西邊有未央官,墓的上邊修建了武庫。人們都以為樗裏子是個會相地的預測家。他的預測,可能是根據天下大勢進行分析,偶然命中了,也可能是漢代秦人的後裔編造的。樗裏子到底是在什麼場合,對誰說的那番話,當時無人知曉,以後也不會有人知曉。

6.蕭吉

蕭吉是隋朝有名的相地術家。他出身名門望族,博學多通,尤精陰陽算術,他著有《金海》三十卷、《相地要錄》一卷、《宅經》八卷、《:葬》六卷、《:樂譜》二十卷、《帝王養生方》二卷、《相手版要》 一卷、《太一立》 -卷,當時並行於世,他撰寫的《五行大義》流傳到日本,對日本的民俗產生了重要影響。但此書在國內卻失傳了。

《隋書·蕭吉列傳》記載了蕭吉相地的事跡。有一段時間,東官經常鬧鬼,常有鼠妖作祟。隋文帝令蕭吉前去禳邪氣。蕭吉在宣慈殿設神座,時有回風從艮地鬼門來,吹掃太子座。蕭吉用桃湯葦火驅風,風即刻止住了,人們都以為蕭吉有神通,蕭吉由是名聲大振。

不久,獻皇後死了,隋文帝命令蕭吉卜擇葬所。蕭吉跋山涉水,四處考察,終於找到一塊地方,說“卜年二千,卜世二百”,又繪圖奏上,隋文帝對相地術半信半疑,說:“吉凶由人,不在於地。北齊後主高緯的父親死後,擇地而葬,按理應有吉瑞,可是,北齊頃刻就滅亡了。這該怎麼解釋呢?正如我家祖先有墓地,如果說墓地不吉,可我怎麼當了天子呢?如果說墓地不凶,可我弟弟怎麼會戰死呢?”蕭吉為了說服隋文帝,又用相地術的望氣之理勸說文帝:“上月十六日,皇後山陵西北方向,在下半夜雞未嗚叫的時候,有方圓五六百步的黑雲從地上升天。同時,東南方向顯現出旌旗車馬帳幕,部伍整齊。直到天亮時,這種現象才消失,有十多人目睹了這一現象。我根據《葬書》分析,這是大吉大利、子孫無疆的征兆,請天子明察。”隋文帝聽了大喜。

隋文帝準備親自為獻皇後發殯,蕭吉查閱了《:陰陽書》後,認為不妥,勸諫文帝,文帝不聽,蕭吉悶悶不樂地告訴族人蕭平仲說:文帝這樣做,是不吉祥的。我看,過四年,太子就會即位的,隋朝的運數不會太長,我以前“卜年二千,是三十字也;卜世二百,取三十二運也”,“隋其亡乎!當有真人出治矣”。

後來,蕭吉的話果然應驗了,太子即位,是為隋煬帝,煬帝暴虐無度,隋朝三十二年而亡。蕭吉的話怎麼會如此靈驗呢?一方麵,可能是蕭吉根據隋朝的政局作了比較準確的推測,偶然命中,另一方麵,這是唐人修《隋》時的附會,所述“當有真人出”,分明是為李唐取代隋朝製造合乎天意的根據。

7.丘延翰

丘延翰,唐代聞喜(今屬山西省)人。傳聞他遊泰山時,在石室遇神人授給他《海角經》,於是洞曉陰陽。開元年間在縣裏為人卜葬地,有太史向朝廷奏稱聞喜縣有天子氣,朝廷忌諱之,派人抓他。他上朝進獻《天機素書》等書,官拜亞大夫。

8.曾文邋

或作曾文迪。《萬姓統譜》卷五十七記載:“曾文迪,雩都人,天文讖緯黃庭內景之書,靡所不究,而地理尤精。梁貞明間,遊至袁州府萬載縣,愛其縣北西山之丘,謂其徒日:‘死,葬我於此。’及卒,葬其地。後其徒在豫章忽見之,駭然而歸,啟其墳墓視之,乃空棺也,人以為屍解雲。”據此可知,曾為後梁時人。《通誌》載有《曾楊二仙青囊經》,曾、楊為曾文迪與楊筠鬆的合稱。又,有人說他撰寫了《青囊奧語》,《四庫總目提》談到此書時說:“其序則題筠鬆弟子曾文迪所作,相傳文迪贛水人,其父求己,先奔江南,節製李司空辟行南康軍事,文迪因得筠鬆之術,後傳於陳摶。”如果這個說法屬實,為什麼《通誌》把曾的名字放在老師楊筠鬆之前呢?又說他傳述給陳摶,尚無旁證資料。

9.陳摶

陳摶,宋毫州真源(今安徽毫州西南)人,字圖南,號希夷先生,又號扶搖子。宋初隱居華山,精研《周易》,撰有《指玄篇》、《:先天圖》。傳聞他從曾文迪學得風水術,又傳給吳克誠等人。四川也有他的弟子,宋褚泳在《風水祛疑》中說:“又有蜀中一家,謂是希夷先生之傳,亦以子亥為水,巳午為火……而獨以壬位為火。其書則開辟八卦,消息律呂,其行山定穴,一以卦象律呂為本,上生下生,如黃鍾用林鍾之類是也。年月日時,則用卦氣生旺,如辟乾候大有之類是也。其學行於東川,為書十篇,卦爻律呂之用,有陰有陽,有消有破,有生有合,”這一套相地方法,是陳摶運用易理學說而創造的。陳摶是理氣派宗師之一。

10.吳景鸞

吳景鸞,據《江西通誌》,吳字仲祥,江西德興人,吳景鸞的祖父吳法旺精通天文地理之學,就派景鸞的父親吳克誠到華山拜陳摶為師。吳克誠授業給景鸞。景鸞從小聰慧過人,研習《青囊書》有得。慶曆辛巳年(公元1041年),朝廷詔選陰陽學者,郡學舉薦景鸞至京,入對稱旨,授司天監正。景鸞用風水論禍福,在上奏述牛頭山山陵時,說此山有坤風側射,厄當國母;離官坎水直流,禍應至尊下殿。宋仁宗聽了很不高興,把他關了起來,後來徽宗赦免了他。他隱居於白雲山洞,來往於江西的饒州和信州之間。著有《理氣心印吳公解義》。

11.馮懷古

馮懷古,字德淳,四川遂寧人。善辨山水地理。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馮在青城山的牛心山修行。成都一豪家葬父,遍訪通地理之人。找到馮,馮看了葬地後說:“陵回阜轉,山高隴長,水出分明,甚奇絕也。”主人問:“那為什麼我家自選此地後,家財耗散,人口淪亡呢?”馮趕緊回答:“此山是葬公侯之地,豈常人可處?亡者不得安,存者不得寧,都是因為你們僭越的緣故。”主人為之啞然。

風水術的真諦在於變化。馮懷古就是一個善於應變之士,麵對主人的責問,他巧言詭辯,轉危為安,真是江潮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