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他們大都在知天命之年達到事業的頂峰。良好的文化素養、豐富的閱曆和社會經驗,使他們很快在政治舞台展示魅力,取得成功。
三、風雲政壇的客商及客商子弟的代表人物簡介
從上個世紀初以來,國內和海外成為政壇精英的客商及其子弟,著名的代表人物有以下幾位:
(一)多才多藝的外交官廖恩燾(1874-1954),字鳳舒,號懺庵,常用的筆名有珠海夢餘生、懺綺盒主人。旅美廣東惠陽籍客商廖竹賓之子,廖仲愷胞兄,陳香梅的外祖父。廖恩燾1874出生於香港,後隨父到美國。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政治係。1879年他回到廣東,拜晚清秀才陳伯陶為師,專研國學,後來還中了秀才。光緒十三年(1887年),他正式任清政府外交官,隨同李鴻章出使美國和歐洲各國,開始了他的外交官生涯。從1891年擔任駐馬丹薩領事到1907年擔任駐古巴總領事,廖恩燾在古巴生活了17年。民國後,1915年他再赴古巴任職2年。1922年2月,暫代駐朝鮮總領事,6月改任駐日本使館第一秘書官,待辦使事,但不到一年便辭職。曾代表袁世凱出席南北議和會議,其弟廖仲愷為南方政府代表。1925年1月任金陵海關監督;12月派代駐智利公使館代辦使事。1926年,他三赴美洲,任駐古巴兼任駐巴拿公使,1929年10月卸任。1934年6月,任駐馬尼拉總領事。卸任後,他一心經商投資,於上世紀40年代移居香港。廖恩燾有一印表紀念自己多年的海外生涯:“乘長風破五十萬裏浪七十年十二渡太平洋”。
廖恩燾不僅是一位外交家,更是一位詩人、戲曲家、詞人。他早年作粵謳已十分有名,曾仿子庸粵謳調,寫成的《新粵謳解心》,內容多為歌頌民主革命、揭露社會醜惡。他還以春夢生的筆名發表過戲曲,目前可考的就有《團匪魁》、《維新夢》、《學海潮傳奇》三部。他的戲曲,多是通過對清政府虛假維新的揭露,表達對戊戌變法的讚美和同情。廖恩燾還很喜歡填詞,著有《懺庵詞》八卷等,甚得詞學大師朱孝臧稱許,有“幾為倚聲家別開世界”之譽。同時,廖恩燾還特別工於粵語詩,談古論今,諧謔風趣。屈向邦在《粵東詩話》裏麵就盛讚他的粵語詩“尤嘎嘎獨造,一時無兩;所作又富,是以名滿羊城”。1954年4月13日廖恩燾病逝於香港,享年90歲。
(二)馬來西亞獨立時首任檳州首席部長王保尼(1911-2002),祖籍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是檳城州第一任首席部長(1957-1969)。出生在檳州大山腳,客商子弟。從小接受中英文教育。1939年起當教師。在50年代參加“急進黨”,1953年當選威中市議員。1954年隨林蒼佑參加馬華公會,1955年與林蒼佑一起在馬華(聯盟)的旗幟下參加獨立前的檳州立法議會選舉。1957年8月31日,出任獨立時的首任檳州首席部長的王保尼來到殖民地參政司的辦公室,接管了行政權力,成為真正改朝換代的第一人。1965年,馬來西亞中央政府通過州政府接管喬治市市議會,身為首席部長的王保尼兼任喬治市市長。王保尼從政坦蕩,尊重民主,深受檳州人民的愛戴,2002年8月,檳州設立王保尼紀念館,表彰他為檳城所作出的貢獻。
王保尼之子王得評記憶中父親給他留下的一句話是:“我們是客家人。”
(三)東南亞“橡膠大王”、前馬來西業國會上議員、怡保市市長李萊生(1921-1993),祖籍廣東梅縣白渡,出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少時就讀於福建漳州,後隨父往馬來西亞。李萊生家族本是馬來西亞錫礦業世家,但李萊生卻對錫礦不感興趣,由於一個機緣,轉行搞樹膠行業。馬來西亞獨立屆,趁著英商撤退的時刻,李萊生大量收購他們留下的樹膠園,創辦吉隆坡甲洞集團,並將其發展成為一個集種植、貿易和房地產等多種產業於’一身的綜合性大型企業集團,旗下共有四家與種植業有關的上市公司,分別為吉隆坡甲洞(KL KEPONG BHD)、巴力霹靂(PAPITPERAK BHD)、巴都加灣(BATU KAWAN)及格蘭尼種植( GLENEALY PLANTATIONS BHD),李萊生生前擁有8.9萬公頃橡膠、油棕、可可種植園,價值達15億多美元,被稱為東南亞“橡膠大王”。1988年被評為“馬來西亞十大企業家”之一,接受馬來西亞政府首相慕沙希旦頒獎,李萊生曾任馬來西亞國會上議員、怡保市市長等職,獲丹斯裏拿督勳位。
李萊生家族對祖國和家鄉懷有深厚感情。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漳州崇正中學經費發生困難,校長赴南洋募捐,李萊生父子捐贈800叻幣(折合1萬銀元)。抗日戰爭期間,漳州連年發生水旱災害,李家捐助4 000銀元賑濟受災難民。當華僑領袖陳嘉庚發動“獻機救國”運動時,他帶頭捐獻10萬美元的飛機1架。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福建省政府主席劉建緒給予嘉獎,並頒發“急公好義”、“愛國先驅”的題匾。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際反華勢力對新生的中國實行封鎖禁運,李萊生想方設法通過第三國貿易渠道,進口大批橡膠製品和半成品,支援新中國的經濟建設。上世紀80年代,李萊生又向中國出售橡膠、棕油等貨物,促進中馬外貿交易。1982年8月,李萊生接受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莢的邀請,率馬來西亞議會代表團首次訪華。在北京訪問時,李萊生受到葉劍英委員長接見,並用客家話直接交談發展中馬兩國的友好合作和經濟貿易關係問題。隨後還率團訪問杭州、廣州、廈門、漳州。從1991年至1993年,李萊生先後3次回國訪問,考察長江三角洲和中原地區,決定在上海浦東經濟開發區籌辦甲洞集團公司在中國的第一個企業,他還3次專程來漳州故地探親訪友,祭掃祖墓。
李萊生家族對海外華文教育非常支持,長期資助馬來西亞怡保的育才國民型小學,並在該校建有高四層的“李萊生圖書館”。
(四)泰國前總理他信(1949-),是祖籍梅州的客商後代,中文名叫丘達新,第四代華裔。其曾祖父清光緒年間(大約在1878年)從廣東豐順來泰國謀生,先在泰國東部尖竹汶府經商,後移居泰北清邁,出任過稅務官,靠經營泰絲業發家。他的父親既是當地成功的商人,也是一名成功的政治人士,曾發起組織“獨立黨”,多次當選清邁地區議員和泰國下議院、議員。他信的母親中文名叫黃金鯉,是第三代華裔,幼時曾回梅州居住過一段時日。他信回憶童年生活時自豪地說:“我從小就知道什麼是客家精神。如今我也是靠客家精神,靠客家人的硬氣拚搏的。我希望大家弘揚傳統文化,把客家精神代代傳下去。”他信經常參加泰國豐順會館的常年大會-並於2005年7月回梅州探尋祖基。他說:“二戰期間,我母親回到故鄉廣東梅州。她在那裏住了兩年,後移居香港度過兩年,10歲時回到泰國。她可以說流利的客家話、普通話和廣東話。”“幼年母親教他唱客家童謠‘月光光’。”
他信於1994年開始從政,曆任泰國外交部長、內閣副總理、正義力量 黨黨首等職。 1998年7月14日,他信用自己家族的錢來創建泰愛泰黨, 並任黨主席。
(五)前泰國合艾市市長、市議會議長謝其昌1917-),祖籍廣東 梅縣,出生於泰國合艾,合艾的開埠功臣謝樞泗之子。幼在檳城接受中、 英、泰文教育,畢業後返回合艾市。1949年他被選為合艾市議員,出 任副市長.1958年改任合艾市議會議長,一直蟬聯到1995年。謝其 昌從政46年,政績顯赫,成為泰國政界的知名人士。曾獲泰國九世皇 禦賜四等皇冠勳章。謝其昌講一口流利的客家話,對祖國和故鄉有深 厚的感情,是合艾客家會館的創辦人之一,後來再組織“梅州同鄉會”,自任會長。從1970年起就組織合艾市謝氏宗親會搜集族譜資料,並23次專程到中國尋根。1990年,謝其昌聯絡美國、菲律賓等10多個國家的謝氏後裔120多人到唐河縣,確認自己撰寫的《謝氏族譜》原證無誤,捐資50萬元,籌建“客家謝氏活動中心”。後又在石壁祖地投資修建謝氏家廟。
(六)新加坡前總理、內閣資政李光耀(1923-)、總理李顯龍父子,是祖籍梅州的客商後代。李光耀的曾祖父是廣東大埔縣黨溪鄉人,同治年問,漂洋過海到南洋謀生,先在蘭芳共和國生活,荷蘭吞並了蘭芳共和國之後,其祖先經由蘇門答臘島及馬來亞半島來到新加坡定居。李光耀是第四代華裔,他的祖輩均為客家人。李光耀在《風雨獨立路——李光耀回憶錄》對自己的客家身份回憶道:“我們家族的曆史應從曾祖父李沐文開始。他是客家人。客家人屬於漢民族,發源於華北和華中平原,大約在700年到1000年前遷往福建、廣東和華南其他省份。由於南遷較遲,隻能擠到土地比較貧瘠、當地人尚未開發的山丘地帶。根據曾祖父在中國故鄉所蓋的一座房子後麵的墓碑碑文記載,他於1846年誕生在廣東省大埔縣唐溪村。長大後,搭乘帆船到新加坡來。當年他南來的路線,很可能是先乘小船沿著韓江順流航行120公裏,到最靠近的廣東省港口汕頭,然後從那兒出海到南洋。從此以後,有關他的行蹤便鮮有所聞了。直到19世紀70年代,他和華族少女蕭喚娘結婚。蕭喚娘是一個客家店豐的女兒,在新加坡出生。1882年,曾祖父賺夠了錢,決定返回中國祖先生息的村落,給自己蓋一座大宅院,並以鄉紳的姿態出現。可是,曾祖母卻不願意把子女留在新加坡而自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我小時候祖父和姑婆告訴我,他們(祖父當時10歲左右)和曾祖母跑到阿佛路外公家躲起來。於是,曾祖父隻好自己回中國。他在中國娶了第二個妻子,蓋了座大宅院,後來還捐了個小官。他叫人給他畫了一幅身著官服的肖像,寄到新加坡來。同時寄來的,還有一幅大宅院的畫。畫裏的房子是傳統的中國式建築,屋頂鋪的是灰色瓦片,並有庭院,美麗壯觀。可惜這幅畫遺失了,不過曾祖父的畫{象還保存著。”李光耀現仍任新加坡最大的客屬團體——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永遠榮譽主席一職。李光耀對文藝頗有興趣,他會唱歌、跳舞,會玩多種樂器。在一次文藝晚會上,為了活躍會場氣氛,他即席唱了一首客家山歌。令人特別驚訝的是,他竟能用英文把這首歌翻譯出來。2008年7月,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決定捐資21萬元人民幣用於李光耀祖居——中翰第的修複、保護。
2008年10月,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舉行創會150周年慶典活動。新加坡總理、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榮譽顧問李顯龍出席慶典活動,並與參加慶典活動的廣東大埔縣縣委、縣政府的主要領導合影留念。
(七)圭亞那獨立後首任共和國總統亞瑟·鍾raymond arthur chung,(1918-),首位亞洲國家以外的華裔總統,祖籍廣東寶安,中國姓為“鍾”-也是客商後代。他於1970年至1980年兩度任該國總統。977年4月,訪問中國,為增進圭中兩國友誼作出貢獻,在當時國務院舉行的歡迎宴會上阿瑟·鍾總統講道:“我從幼年就渴望訪問我的父親出生的這個國家。因此,在中國同你們相聚,是實現了我平生的夙願。”
(八)法國首位華裔國會議員曾憲建(1940- ),祖籍廣東梅縣,出生於法國海外省留尼旺島,他的父親曾昭坤早年移民留尼旺,經營雜貨。後曾憲建兄弟五人將事業做大,或從商或從政,名揚全島。現在其家族企業員工有350多入。曾憲建1964年考進法國馬賽艾克斯大學,攻讀法律及工商管理專業,畢業後回留尼旺經商,1983年當選頂磅市市長,至今四次蟬聯該市市長。1986年當選為法蘭西共和國國民議會有史以來第一位華裔議員,1988年再次當選為國會議員。在中法貿易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他自稱是曾參第72代孫。2003年1月,李嵐清副總理過訪留尼旺,曾憲建發表了長篇演說,從華人祖先移民留尼旺的艱辛和中華民族艱苦奮鬥的傳統影響談起,談到現在許多華裔青年不會講中國話,他說:“沒有比忘記自己的根更可怕的了。”說到這裏,他哽咽了。全場肅然,不少老人用紙巾拭擦眼角。接著他動情地向李嵐清副總理呼籲,請中國派漢語教員來留尼旺教授漢語,派舞蹈老師來教孩子們跳中國舞蹈,還要求中國電視台在留尼旺落地、中國民航經停留尼汪、請中國在留尼旺設領事館等。他還說:李副總理的到來是3萬華人華僑的最大榮幸,他既是一名法國政治家,也是當地華人華僑的首領,必須當好這個頭,這也是客家人的習慣。李嵐清副總理很感動,深情地對大家說道:“我謹代表中國中央政府向大家問好和表示敬意。雖然我第一次來到留尼旺,第一次與大家見麵,但我們一見如故,因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大家見麵彼此就倍感親切。剛才,曾先生一席話情真意切,令人感動。我在曾先生講話時就與教育部長陳至立女士商量了一下,中國政府支持你們的漢教計劃,我們回國後將責成有關部門落實,盡快派4名漢語教師來留尼旺。有關中央電視台節目落地事,我們馬上提請有關部門研究,盡快落實。至於中醫合作,這是個很好的計劃,我們中央政府大力支持,希望你們也能拿個具體方案。”在歡迎幾天前先於李副總理來到留尼旺視察工作的吳建民大使時,曾憲建率領500多名各界華裔人士不顧炎熱氣候正裝到場。舉行的歡迎晚宴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曾憲建先生致詞時,他幹脆用梅縣客家話與在座的數百位同鄉好友嘮起家常,廳內不時響起陣陣笑聲和掌聲。他們對祖籍國的眷戀之情,給吳建民大使留下深刻印象。他讚揚留尼旺華入社團充滿活力,華裔族群在融入當地社會的同時保持文化傳統的整體高素質。
在歐洲國家中,華人參政者鳳毛麟角。擁有5000多萬人口的法國,華人隻有10多萬人,唯一參政的華裔國會議員就是曾憲建。這應該是客家人的自豪!
在留尼旺擔任政府要員的客商後裔還有:1967年曾當選留尼旺生啤市副市長的吳宙賢(祖籍廣東梅縣)、1989年當選留尼旺聖旦尼市副市長的李傳豪(祖籍廣東梅縣)。
(九)古巴將軍、國家儲備局局長奠伊塞斯·邵黃(1938-),古巴將軍,現擔任古巴國家儲備局局長、古中友好協會主席,中文名叫邵正和。出生於古巴中部的馬坦薩斯省,其父親邵東南,廣東增城客家人,母親姓黃,上世紀初移民古巴。1956年,追隨卡斯特羅在馬埃斯特臘山打遊擊。1973年,古巴政府授予邵黃少將軍銜,那年他35歲。1985年,古共中央政治局任命邵黃為全國儲備局局長。邵黃將軍目前任古中友好協會主席,曾經8次訪華。
(十)前夏威夷上議院首任主席成廉A賢、前檀香山市議長鍾華德,係鍾木賢的兒子、孫子。鍾術賢(1846-1922),廣東五華人,檀香山客商領袖、國安會館主席。鍾木賢的次子威廉A賢,曆任夏威夷副檢察官、上議院首任主席、夏威夷建州委員會副主席,1973年去世時全州下半旗致哀;孫子鍾華德在上世紀60年代曾連任兩屆檀香山市議長,上訴法院法官。
(十一)前毛裏求斯國會議員、地區事務部部長朱梅麟( 1911-1991),祖籍廣東梅縣,第二代華裔,31歲當選為毛裏求斯華商總會主席。二次大戰期間,在朱梅麟的倡議下,毛國華人成立了中國人國土保衛隊,抗擊日本侵略者。二戰結束後,作為華人社區的代表,朱梅麟出任立法委員會委員等職。他53歲被選為國會議員,56歲出任地區事務部部長,1991年去世。為表彰他對國家的貢獻,1999年毛裏求斯發行印有朱梅麟頭像的25盧比紙幣以作紀念,另外,還有一條街以朱梅麟的名字命名。
朱梅麟的長女朱誌筠,1999年初,71歲時被任命為駐華大使,2000年12月底離任。
(十二)前毛裏求斯總檢察長兼司法和人權部長陳念汀(1944-,祖籍廣東梅州梅江區長沙鎮陳坑村),其父陳汶生7歲從南洋回家鄉生活,在東山中學讀初中時到毛裏求斯創業。陳念汀兄弟姐妹6人。陳念汀1964年在英國倫敦大學法律係就讀,後在法國巴黎大學法律係攻讀碩士學位。1969年回到毛國擔任法官,1974年赴倫敦國際公法學院深造,專攻國際公法。1976年返回毛國後在國家司法行政部任職。1982年,擔任高等法院大法官,不久出任毛國總檢察長。54歲時代表戰鬥運動黨參加大選,當選為國會議員,並出任毛裏求斯司法與人權部長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