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老板才能做好老板
我們常常抱怨老板,因為他們總是希望我們做更多的工作,卻給予我們特別少的薪水。可是,如果換一個角度思考:老板整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他們是為了什麼呢?我們的衣食住行,還不都是得益於老板麼?
其實,老板也在為我們工作。換個角度看老板,我們就會體會到老板為企業經營所付出的辛苦和努力。在工作中給老板更多的理解和支持,隻有這樣才能把我們的工作做好。
在工作當中,員工輕視老板主要有以下兩種情形:
第一種情形是,一旦某位職員在公司中起了很大作用,他就會變得自以為是。譬如順利完成了一個大訂單,為公司挽回了重大的損失等,他會想:“如果沒有我,公司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
第二種情形是,當員工處於事業的低潮時,譬如沒有完成業務指標,或者因個人工作問題遭到老板的批評責備,他們的內心會充滿挫折感和委屈,於是,就會對那些批評他們的人心存怨恨。
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不是一種正確的心態。他們被私欲蒙住了眼睛,看不到老板所付出的代價和努力,看不到做一名優秀的管理者所必須付出的艱辛。
事實上,作為一名老板,其工作性質與員工有很大不同。他必須思考公司整體的發展戰略,他必須對每一個重大決策進行規劃,這些工作從表麵上看來好像並沒什麼大不了的,但卻需要長時間的積累知識和經驗。維持一家公司的正常運行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並不是我們所看到的那麼簡單,他必須具備許多非凡的能力:
① 強烈的成就感,這類人追求卓越的成就感的願望很強烈;
② 良好的整合能力,這類人具備不錯的邏輯思維能力,能把各種紛繁複雜的信息整合到一起,然後做出準確的判斷;
③ 良好的承受力和持久力,這類人承受壓力的能力強,勇於麵臨各種打擊,不輕言放棄;
④ 良好的團隊組織能力,這類人有天生的領導力,善於調動團隊整體積極性。
退一步說,如果老板真是很輕鬆、很悠閑,這並不意味著任何人做了老板都會很輕鬆,老板現在的輕鬆也許是以前辛苦的結果,隻是你沒有看到老板以前所付出的努力而已。一旦公司業務進入成熟穩定期,與那些整天疲於奔命的業務員相比,老板的輕鬆也是理所當然的。
張強是一名業績比較出色的營銷經理,看到每天老板坐在辦公室裏,而業務人員四處奔波,使得公司財源滾滾。他內心感到很不平衡,於是產生了自己創業的念頭。幾經籌措終於將公司開起來了,結果他發現無論是業務,還是管理都並非自己想象中的那麼簡單。
當然,我們在這裏引述這個例子並不是要否定個人創業,個人創業是一種十分可貴的職業精神,但我們必須明白,做老板是一件複雜而且辛苦的事情。做員工時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並且給老板更多的理解,未來才有可能做好老板。
像領導一樣思考
領導一般都是經過大風大浪的人物,他們在豐富的人生閱曆中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努力向領導學習是走向成功的捷徑,這要比讀很多教科書更有效。學會運用“領導思維”,像領導那樣思考和行動;你本身也就向領導崗位邁進了一步。
在平時的工作中,你總是會覺得領導的想法匪夷所思?有些時候又忍不住讚歎領導處理問題確實比自己高明?如果你現在不到30歲,還有情可原,如果你已經超過30歲,且在職場打拚十年了,那麼給出這樣的答案實在不夠高明了。我們認為領導的想法與我們存在不同,這恰恰說明領導的想法具有高明之處,值得我們學習。而令我們感到匪夷所思的或許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領導思維”。
要學會運用“領導思維”,我們首先需要仔細研究以下幾種領導常用的思維方法:
1戰略思維
古人曾經這樣描述戰略思維的重要性:“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戰略思維是領導者必須具備的思維方式。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發現許多領導很少去關心一些細枝末節的事情,因為領導更多地要去考慮公司戰略層麵的政策和方針。而作為員工來講,由於進行戰略層麵的思考並不是強製性的要求,因此,許多員工往往很少或從來不做這方麵的考慮。
然而,“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任何一個求上進、不甘平庸、想要進一步發展的員工都應該樹立戰略思維的意識,不僅僅局限於自身工作的範圍,而應該從全局出發,更多地去考慮公司發展的方針,為領導出謀劃策。形成運用“戰略思維”的習慣後,我們會發現自己比以前站得高、看得遠了,我們擁有了前進的源源不斷的動力。
現實的情況是,聰明的領導也開始注重培養員工的“戰略思維”。為什麼同樣是領導,有的人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去悠閑地喝茶品酒、打高爾夫:而有的人卻每天忙裏忙外,焦頭爛額?這就是因為前一種領導懂得如何讓員工去進行戰略思考,而不是事必躬親。對於員工來講,運用戰略思維,也是使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被領導賞識,從而脫穎而出的一個絕好辦法。
2創新思維
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現,領導的高明之處往往在於他們成功地運用了創新思維。由於思維慣性,人們常常傾向於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方法來處理問題,或是自己把自己牢牢拴在一個小圈子裏,無法突破。
管理學領域內著名的“霍布森選擇效應”來源於這樣一個故事:
1631年,英國有位從事馬匹生意的商人,名字叫做霍布森,他常對顧客說,你們買我的馬、租我的馬,隨你的便,價格都便宜。
霍布森的馬圈很大,馬匹也很多,然而馬圈卻隻有一個很小的門,高頭大馬出不去,能出去的都是瘦馬、賴馬、小馬。來買馬的人左挑右選,卻總是買不到自己滿意的馬,因此霍布森的馬最終也沒有賣出去。
後來,管理學家西蒙把這種沒有選擇餘地的所謂“選擇”譏諷為“霍布森選擇”。人們如果陷入了“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就無法進行創造性的學習、生活和工作。
曾任Google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的李開複先生曾經說過:“中國有為數眾多的受過良好教育、聰明、勤奮的青年,他們從來都不缺乏理想。然而,青年一代要實現自己的夢想,助力中國崛起,最最欠缺的還是創新的思維方式,以及創新所必備的多元化的能力。”
所以,在工作中,請把眼界放得寬一點兒,避免進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怪圈,才能真正地解放自己,實現更大的突破。
3係統思維
古希臘的亞裏士多德說過:“整體大於部分之和。”領導者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時候,常常用到係統思維。我們會發現,領導不會從某一個人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問題,而是注重整體效益,平衡各方麵的關係以達到利益的最大化。
而員工則往往忽視這一點,他們總是情不自禁地從自己的角度或是局部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問題,而忽略了局部和整體之間的有機聯係,這是目光短淺的表現,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成為領導。因此,請從平時的上作開始改變吧,不要死盯著自己的小利益不放,運用係統思維可以使你更加睿智、從容。
古人雲:“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普普通通的三個人之中,就肯定有值得自己學習的老師,這充分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那麼,我們該向誰學習呢?說到這裏,可能大家更多地想到的是做出過轟轟烈烈的大事的偉人們,而往往忽略了一點,在我們身邊就有值得我們學習的人,而這個人與我們朝夕相處,也更有利於我們去學習。這個人就是我們的領導。可能你會認為你的領導素質不夠高、能力不夠強,但仔細想一下,你的領導或是白手起家創下家業,或是奮力拚搏爬到了很高的位置,難道他們身上就沒有閃光點,沒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嗎?我們身邊的領導是我們學習效仿的最佳對象。學習偉人,可能隻能靠書本、靠故事,而向領導學習則不同,我們每天都可以觀察到領導的處事方法,這是多麼寶貴的學習機會啊!
很多成功人士也都是從效仿身邊的人開始,走上成功之路的。中國浴霸行業的領航者奧普浴霸的創始人、董事長方傑先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方傑早年在澳大利亞留學的時候,曾經在澳大利亞最大的燈具公司“LIGHT UP”公司打工。那時,方傑意識到自己不懂商業談判,而他的老板卻是一名談判高手,他就下定決心要虛心向老板學習。
因此,每當有機會與老板一起進行商業談判的時候,方傑總是在口袋裏偷偷揣上一個微型錄音機,將老板與對方的談判內容一句句地錄下來,回到家再反複地揣摩、學習,看看老板是怎樣分析問題的,對方是怎樣提問,老板又是怎樣回答的。
就是這樣,經過努力的學習,幾年以後,方傑也成為一個商業談判的高手。
英國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曾經說過:“如果說我所看的比笛卡兒更遠一點,那是因為站在巨人肩上的緣故。”這句話給了我們莫大的啟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虛心向好老板學習,可以讓我們找到成功的捷徑。這和我們上學的時候向老師學習是一樣的道理,隻不過與學生時代相比,職場上的學習需要我們發揮更多的主動性。
以領導為榜樣的另一個好處是,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領導的意圖,更容易滿足領導的要求。每天注意觀察領導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並加以推敲、揣摩,久而久之,我們就會不知不覺地用領導的方法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也使得我們的思路更好地與領導靠攏,也更加容易贏得老板的賞識和信任。一些擁有多年人力資源管理經驗的專家一致發現:上司一般都願意提拔自己的下屬,老板信任的理由很簡單: “我也是從技術員轉到管理方麵的”、 “他的想法總是與我不謀而合”等。
向領導學習,並不是簡簡單單地因為他是領導,而是因為他身上擁有值得我們學習的閃光點。仔細觀察你的領導們,設法找到一個最值得學習的好老板,因為一個好的老板不僅能夠讓你學到成熟的經驗和技巧,更會讓你覺得充滿信心和活力,讓你的思想和態度始終保持正麵而樂觀,讓你對工作永遠保持興趣和熱愛。
也許你的領導也會為了某些工作上的事情而批評你,甚至對你不留情麵地大吼大叫,但是千萬不要把這當成折磨,所謂“良藥苦口”,這是幫助你成長的一劑良藥。
有些事不必領導交代
每位領導都有自己做不完的工作,可能對你無暇顧及,但這並不代表他什麼都看不到。把工作當成習慣,不要總等著領導給你交代工作,布置任務,而是應當主動一些,這樣才能成為領導欣賞的員工。
一天,一位哲學家問他的弟子知不知道南非樹蛙的故事。哲學家說:“你可能不知道南非樹蛙的事,但如果你想知道,你可以每天花5分鍾的時間來查閱資料。這樣,隻要你持續不斷地每天花5分鍾的時間來查閱相關資料,5年內你就會成為最懂南非樹蛙的人,成為這個領域中的權威。到時候有人就會邀請你,聽你對南非樹蛙的講解。”
每天隻需要5分鍾的時間,你就有足夠的機會成為一個最出色的人。看一下在生活中,我們的5分鍾通常都做了些什麼吧。
起床前的5分鍾,我們往往在掙紮要不要起床,而且這期間基本都超過了5分鍾;我們去飯店吃飯,等位的時間通常也超過5分鍾;晚上,我們坐在電視機前看肥皂劇的時間更是達到了5分鍾的幾倍甚至幾十倍。如果我們能把這些5分鍾利用好,去關注一件事情,我們一定會取得成功。
下班後的5分鍾,我們如果依然保持工作狀態,堅持每天多做一點點工作,就會使我們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真正地做到對工作這樣全情投入。最近的一項有關敬業度的調查表明,從全球範圍來看,最多隻有1/3的員工全情投入工作,而這1/3的人很可能就是最後取得成功的人。
凱特是一名速記員,一天晚上下班之後,一位先生走進來問他,哪裏能夠找到一位速記員來幫忙,他手頭有些工作必須當天完成。凱特告訴這位先生除了他之外所有的速記員都去看球賽了,如果晚來一會兒,自己也走了,不過凱特表示自己願意留下來幫助他。於是,凱特和這位先生一直工作到了深夜。做完工作之後,這位先生感激地問凱特需要支付他多少錢,凱特說道:“是我自願留下來幫您的,不需要任何費用。我的球賽改天也可以看,可是您的工作必須今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