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感謝生活折磨你——用態度改變生活
我快樂我成長
“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是的,美麗的彩虹有著五彩繽紛的瑰麗色彩,人的一生也要經曆各種不同的顏色。有紅色的快樂,也有灰色的痛苦;有紫色的幸福,也有褐色的憂傷。快樂的事情讓我們神清氣爽,痛苦的經曆卻能夠讓我們變得堅強。
有一本書中,敘述了這樣一則故事:
在英國的某個小鎮裏,有一對貧窮的夫婦,生了一對雙胞胎,但由於家境貧寒,他們無力承擔同時撫養兩個兒子的壓力。無奈之下,貧窮的夫婦找到當地一對沒有兒女的百萬富翁,請求他們收養一個孩子。於是,哥哥就成了百萬富翁的兒子,而弟弟卻依舊留在原來貧困的家中。20年後,兄弟兩人的遭遇卻迥然不同:哥哥淪落為街頭的流浪漢,而弟弟卻拿到了英國牛津大學的入學通知書。
原來,在過去的這20年裏,這對雙胞胎兄弟過著完全不同的生活。哥哥由於被百萬富翁收養,生活條件十分優越,揮金如土,不思進取,成了一名花花公子。結果,憤怒的富翁夫婦沒有把遺產留給他,而他又沒有一技之長,無力養活自己,最終淪為了乞丐。而弟弟卻始終過著貧窮艱苦的生活,連讀書的學費都是靠自己勤工儉學來賺取的,雖然條件非常艱苦,但是弟弟卻沒有就此放棄,反而將痛苦的生活作為激勵自己上進的動力,最終取得了成功。
按照常理,流落街頭的該是弟弟才對。然而,並不是優越的生活條件就能給人帶來幸福快樂的生活,貌似一帆風順的生活也並非一成不變。如果一味地沉浸在花天酒地的享樂生活之中,起點再高,最終也會一事無成,因為這樣的人雖然在生活,卻沒有在成長。相反,身處逆境,卻不以此為羈絆和束縛,反而像正在發芽的種子一樣,泥土越堅硬,越激發出其向上、破土而出的勇氣和力量,最終成長為一參蒼天大樹。
我有一個朋友,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的家中。她在家中排行老大,下麵還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她父親外出打工,在一次施工事故中砸傷了雙腿,從此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她母親則是常年體弱多病,所以一家人的生活十分窘迫。巨大的生活壓力一下子壓在了她弱小的肩膀上。無奈之下,她被迫休學了。然而,她並沒有就此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幢憬和渴望。相反,在為生活勞碌奔波的空當之餘,她利用一切機會讀書,盡量自學落下的課程。因為她深知,要想改變她家的貧困生活和命運,對於她這樣一個弱小的女孩子來講,惟一的出路就是考上大學。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以後她作為插班生進入了我所在的高中。得知她的家庭條件和生活經曆,學校不僅減免了她的學費,還幫她在食堂安排了一份勤工儉學的工作。而她更是對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加倍珍惜,每天都是教室裏來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一個。不僅如此,她還抓緊一切時間學習,在校園裏,從不曾見過她悠閑漫步的情形,每每總是見她跑步前行的身影。用她自己的話說:“我沒有別人那麼優越的條件,剩下的隻有勤奮和刻苦!”
天道酬勤,一年後,她終於如願以償地考入了廣東一所大學讀書。盡管依舊是過著勤工儉學的生活,然而,她卻用淡定的笑容說:“我終於看到了美好生活的曙光。”
巴爾紮克曾經說過:“苦難對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人人都向往快樂的生活,這本無可厚非。然而,人從出生那一刻起,便是哭喊著來到人世,這仿佛說明人生並非是一路坦途,而是充滿了這樣或那樣的不順利。如果你一味追求順境,就會失去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快樂的生活雖然可以使我們身心愉悅,但它同時也容易讓我們懶惰和懈怠;困難雖然使我們的生活四處捉襟見肘,但是隻要我們擁有正確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精神,它也會不斷磨煉我們的意誌,成為我們前進道路上的助推器。
人生沒有跨不過去的坎兒
記得一位名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永久的幸福,也沒有永久的不幸。”盡管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和不幸,而且有的人還要承受一種磨難,因為他們受打擊的時間可以長達幾年、十幾年。但是讓人極度討厭的厄運也有它的“致命弱點”,那就是它不會持久存在。
人們在遭受了生活的打擊之後,總是習慣抱怨自己的命運不好,身邊沒有能夠幫助自己的朋友,家世也不好,沒有可依靠的父母等。其實抱怨並不能解決問題,當問題出現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相信:厄運不久就會遠走,轉運的一天遲早會到來。
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有一個女人,她已經35歲了,過著平靜、舒適的中產階層的家庭生活。但是,她突然連遭四重厄運的打擊。丈夫在一次事故中喪生,留下兩個小孩。沒過多久,一個女兒被烤麵包的油脂燙傷了臉,醫生告訴她,孩子臉上的傷疤終生難消,母親為此傷透了心。她在一家小商店找了份工作,可沒過多久,這家商店就關門倒閉了。丈夫給她留下一份小額保險,但是她耽誤了最後一次保費的續交期,因此保險公司拒絕支付保費。
碰到一連串不幸事件後,女人近於絕望。她左思右想,為了自救,她決定再作一次努力,盡力拿到保險補償。在此之前,她一直與保險公司的下級員工打交道。當她想麵見經理時,一位多管閑事的接待員告訴她經理出去了。她站在辦公室門口無所適從,就在這時,接待員離開了辦公桌。機遇來了,她毫不猶豫地走進辦公室,結果,她看見經理獨自一人坐在那裏。經理很有禮貌地問候了她。她因此受到了鼓勵,沉著鎮靜地講述了索賠時碰到的難題。經理派人取來她的檔案,經過再三思索,決定應當以德為先,給予賠償,雖然從法律上講公司沒有承擔賠償的義務。工作人員按照經理的決定為她辦了賠償手續。
但是,由此引發的好運並沒有到此中止。經理尚未結婚,對這位年輕寡婦一見傾心。他給她打了電話,幾星期後,他為寡婦推薦了一位醫生,醫生為她的女兒治好了病,臉上的傷疤被清除幹淨;經理通過在一家大百貨公司工作的朋友給寡婦安排了一份工作,這份工作比以前那份工作好多了。不久,經理向她求婚。幾個月後,他們結為夫妻,而且婚姻生活相當美滿。
這個故事很好地闡釋了“厄運”的壽命,厄運不會一直存在於我們的生活裏,即使是現在深陷困境,也會在不久之後就等來了厄運的夭折期。
挪威著名的戲劇家、詩人易卜生曾說:“不因幸運而故步自封,不因厄運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強者善於從順境中找到陰影,從逆境中找到光亮,時時校準自己前進的目標。”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因厄運而感到氣餒,厄運不會時時伴隨你,陰雲之後的陽光很快就會來臨。
勤奮對待每一天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沒有付出,便沒有回報。天上掉餡餅的事情隻能是幻想。如果想要在40歲後有所收獲,不遭人嫌棄,在30歲前就要分外努力。
在這個有點兒浮躁的年代,越來越多的人變得急功近利。許多年輕人大學畢業後,初入職場,他們沒有了父母年輕時代的那份謙虛、謹慎,而是初來乍到就講究與辦公室的人“打成一片”,攀比工資的高低。他們忽略了自己應該付出多少努力、做多少工作,而是僅僅看到自己的收入沒有別人高。於是,他們變得過於浮躁,受不起累,吃不了苦,耐不住寂寞,抵擋不了誘惑,埋怨工資低,磋歎待遇差,羨慕別人有福利,眼紅人家不加班……就這樣,責怪主義橫行,借口言語充斥,抱怨牢騷連連,跳槽成為家常便飯,打發時間更是普遍現象。於是,社會上又多出了一些“閑人”和讓自己也不受別人歡迎的“嫌人”。
一方麵,他們深陷於世俗的泥潭中自怨自艾;另一方麵,他們卻又有著心比天高的“鴻鵠之誌”;他們期待著自己在事業上獲得成功,在生活上過得幸福;他們夢想有寬敞明亮的大房子,有令人羨慕的跑車。
看到這裏,你也許會覺得好笑,笑這樣的人太天真,不務實,總期待不勞而獲。然而,生活中仍有很多這樣的人在做著天上掉餡餅的美夢。
蕩過秋千的人都知道,用的力量越大,秋千就會蕩的越高,而隻要一偷懶,秋千就會越來越低,直到最後停止。獲得幸福生活的道理也是這麼簡單。沒有付出,就不會有收獲,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我認識一個朋友,他是一個非常勤勞刻苦的年輕人。他今年29歲,出生在南方一個普通的農民之家。自小並不優越的家庭環境讓他早早學會了自立。
在北京上大學期間,他就利用課餘時間到公司打工。當時的老板看他年輕,又是學生,就把所有髒活、累活都交給他去幹,因為是實習,我這位朋友還沒有工資。麵對這一切,他說:“雖然我目前沒有金錢上的收獲,但是我收獲到了更多人生和工作的經驗。”
抱著這種樂觀的精神,我這位朋友完成了自己的實習工作。臨走時,老板對他說:“你是個很棒的年輕人,我很欣賞你吃苦耐勞的精神。我的朋友在經營一家圖書公司,我覺得你是個人才,把你推薦給他,他那裏比我這裏更大、更正規,希望你能夠中意。”
我這位朋友很感激老板,本來還在為畢業後的工作發愁,誰知幸運一下子降臨到自己頭上。他高高興興地去了那家更大的公司發展。
果然,沒出兩年,我這位朋友的才華和踏實肯幹的工作態度便打動了主管,經和老板商議,我這位朋友被破格提拔成為公司編輯部主管,負責整個公司的選題策劃以及編輯管理工作。
然而,我這位朋友並沒有就此停下前進的腳步。在新的崗位上,他更是勤勤懇懇、一絲不苟,不僅將管理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條,而且還超額完成了選題任務。更重要的是,除了白天勤懇的工作外,每天晚上他還對白天的工作進行總結,逐漸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了更清晰的規劃。
一步一個踏實的腳印,我這位朋友憑著自己的努力最後取得了成功。當然,這其中他付出了很多。用他自己的話說:“‘白天圖生存,晚上謀發展’是我的人生信條。年輕人不會被累死,但會被閑死。”
的確,在我們年輕的時候,在我們還充滿著朝氣,還有著挑戰生活的激情的時候,如果不趁此努力打拚,那麼等到我們逐漸老去的時候,很有可能變成“嫌人”,不僅被工作嫌棄,也會成為社會的累贅。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趁著我們還年輕,趁著我們還有激情,趕緊努力奮鬥吧!天道酬勤,隻要我們在青年時期勤勞地付出過,就一定會在中年後得到收獲。
曾經看過這樣一組漫畫:
第一幅是:田野上一位農夫在祈禱:“主啊,如果您今年給我一些糧食,我保證明年會播下種子,辛勤耕耘。”
第二幅是:學校裏一位學生對老師說:“如果您在這次考試中給我高分,我發誓以後一定把心思都放在學習上。”
第三幅是:公司中一位秘書對經理說:“給我加薪吧,我會更加盡心盡力地工作的。”
無論是農夫、學生還是秘書都期望自己有一個美好的結局,但是遺憾的是,他們都將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期望“不勞而獲”,這是非常不可取的行為。要知道:在生活中,如果你想要獲得一定的成果,就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
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任何一分收獲都是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換來的,而不是來自於上天的恩賜。總是空想,而不付諸實際的行動,最後的結果隻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有這樣一個故事生動地說明了這個道理。
有一個人向一位思想家請教:“您成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成功的關鍵是什麼?”思想家告訴他:“多思多想。”
於是,這個人回到家後,便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一動不動地開始“多思多想”。
一個月後,這個人的妻子一臉焦慮地跑去找思想家:“求您去看看我的丈夫吧,他聽了您的話後,就像中了魔一樣!”
思想家跟著到這個人的家中一看,隻見這個人變得形如枯槁,他掙紮著爬起來說:“我每天除了吃飯,就按照您所說的,一直都在思考。你看我離偉大的思想家還有多遠?”
思想家問:“您整天隻想不做,都思考什麼呢?”
那人回答說:“想的東西太多,腦袋裏都快裝不下了。”
思想家說:“我看你除了腦袋上長滿了頭發,收獲的全是垃圾。”
“垃圾?”
“隻想不做的人隻能收獲思想垃圾。”思想家回答。
相信每個人看到這裏的時候都會發笑,笑這個人太傻,居然做出這種幼稚的行為。其實,這是對生活中那些希望“不勞而獲”的人行為的一個放大而已。我們的生活中從來不缺少空想家,而是缺少實幹家。尤其是剛剛踏入職場的年輕人,他們隻是看到其他同事們生活光鮮的一麵,羨慕別人年紀不大就當上了領導,羨慕別人早早就開上了車子,可是他們卻沒有看到,這些人背後的努力和他們付出的汗水。殊不知,期待“天上掉餡餅”不僅是一種妄想,而且即便真有這種事情,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情。
所以,不要妄想總能吃到“免費的午餐”,上天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不會有不勞而獲的好事發生。即使你在此刻“占了便宜”,在不遠的將來,你也可能會加倍償還。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地付出你的實際行動,用自己的汗水去換取應得的收獲,這才是恒久不變的真理。
不必在意生活的苦
美國教育哲學家喬治·桑塔亞納說:“人生既不是一幅美景,也不是一席盛宴,而是一場苦難。”不幸的是,當你來到這世界的那一天,沒有人會送你一本生活指南,教你如何應付命運多舛的人生。也許青春時期的你曾經期待長大成人以後人生會像一場熱鬧的派對,但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打擊和折磨會使你幡然醒悟,人生的道路依然布滿荊棘。
無論你是老還是少,都請不要奢望生活越過越順遂,因為你會發現大家的日子都很難熬。再怎麼才華橫溢、家財萬貫,照樣逃離不了顛沛困頓。人人都要經曆某種程度的壓力和痛苦,而且難保不會遇上疾病、天災、意外、死亡及其他不幸,誰都無法做到完全免疫。就算成功人士也會承認這是個需要辛苦打拚的世界。
精神分析學家榮格主張:人類需要逆境;逆境是邁向身心健康的必要條件。因此遭遇困境能幫助我們獲得完整的人格與健全的心靈。
地鐵上,兩個年紀40歲左右的女人在說話,一個說:“這日子真的是沒法過下去了,我真是再也受不了了,他居然跟我說要把房子賣了。你想想,把房子賣了我們住到哪裏去啊,沒想到跟了他這麼多年,現在居然落到這步田地。”
另一個說:“那不行啊,就算是把房子賣了,這樣下去也是坐吃山空,還是要想辦法讓他出去工作才行。”
“誰說不是呢!可是他要是肯聽我的就好了。現在他什麼朋友都沒有,什麼人也不願意見,整天呆在家裏,孩子也怕他,隨時都會發火,我都煩死了,這樣的日子難過死了,死了倒還痛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