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提高孩子情緒行為的 10個方法
孩子的情緒化行為常常讓家長們感覺撓頭:這孩子太難管了,遇點事兒就鬧騰起來,雖
然年紀小但也不能這麼由著他來吧!是的,無論是五六歲的孩子,還是十來歲的孩子,他們
都明白些了事理,有時候明知自己不應該情緒化鬧脾氣,但還是控製不了自己。這說明家長
需要對孩子加強情緒方麵的教育了。
細節31:孩子過度焦慮怎麼辦?
12歲的女孩小齊是家中的獨生女,從小家裏人就對她寄予厚望,爸爸媽媽賣力工作,
為的是給她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讓她上重點高中,將來出國留學。平時在家,為了確保她
有更多的時間可以集中精力學習,爸媽將一切生活瑣事都替她辦好了,對她的所有要求,爸
媽無不竭盡全力去滿足。
上小學後,小齊不負眾望,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可除此之外,她甚少參加其他課
外活動,課餘時間裏她也總是抓緊時間學習,一點都不放鬆,生怕考試退步了被爸媽和老師
責罰。快要升初中的那一年,小齊每個周末都要上補習班,一周七天,她至多有半天空閑時
間。而這半天裏,她有時還要研究在課堂上遺留下來的一些問題。
然而,這樣緊鑼密鼓地做升學準備,結果卻是小齊並沒有將所學知識真正消化理解,
過於繁重的學習任務將她壓得喘不過氣來。從那時起,她開始出現焦慮急躁、無故緊張的狀
況,而且漸漸產生了厭學情緒。但那時,爸爸媽媽都以為,孩子在考試之前出現這種焦慮情
緒是正常的,等考完試就沒事了。
後來的一段時間,小齊雖然時常緊張、焦慮,但她仍堅持認真學習。最後,當她拿到
初中入學考試的成績單,發現還沒有平時測驗時考得好,名次也落後了,她突然眼前一黑,
暈倒在地。
幸好考完試就放假了,小凡可以好好休息一段時間。可後來上了初中,不知是適應不
了新的環境還是學習負擔加重的原因,小凡仍時不時會感到頭暈,經常緊張不安,做事無法
集中注意力。有時特別焦慮的時候,她會捏著拳頭使勁敲自己的頭,甚至會用頭撞牆。爸媽
走過去安慰她,阻止她做出這些不良行為,她可能會大發脾氣,大吵大鬧。
焦慮指的是個體由於不能達到目標或不能克服障礙,導致自尊心與自信心受挫,失敗
感和內疚感增加,進而形成一種緊張不安甚至帶有恐懼害怕的情緒狀態。
小孩子出現過度焦慮情形,往往是在他上學以後,常常表現為遇事退縮或過度順從,
或容易發脾氣、擔心害怕,並且拒絕入學,經常不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一般而言,當孩子在遇到挫折或麵臨抉擇時,暫時出現一些焦慮情緒,這對他的身心
發育和正常的學習、生活不會產生太多不良影響。但若孩子長期出現過度焦慮行為,這對其
健康心理、優秀人格的形成會非常不利。所以,平時生活中,家長應時刻注意孩子的情緒、
行為變化情況,千萬不能讓他長時間處於焦慮不安、恐懼害怕的狀態中。
那麼,家長到底該如何矯正孩子的過度焦慮行為呢?
1.幫孩子盡快適應新的環境
孩子小時候很少離開家庭,生活的環境比較單一,對外界環境沒有相應的適應能力,
所以在剛開始上幼兒園,或在學段過渡的時候,很容易出現過度焦慮情緒,並表現出急躁易
怒、哭鬧不止等不良行為。
針對這種情況,家長不能批評教育孩子甚至恐嚇他,而是要幫他盡快適應新的環境。
比如,在孩子哭鬧時給予安慰,告訴他學校裏有許多小朋友會陪他一起玩,爸媽一下班就會
來接他,在孩子上學前為他準備他喜愛的新書包、新文具等。在送孩子到學校後,家長還可
有意與其他家長交談,引導自己的孩子主動和其他小朋友交流溝通。
2.幫孩子減輕學習負擔,對他的要求不宜過高
孩子焦慮不安的情緒往往是由學習負擔太重、自己難以達成目標等引起的。因此,孩
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應注意幫他減輕負擔,不要給他布置太多學習任務,要保證他有足夠
的睡眠和娛樂時間,另外還要經常鼓勵他,增加他的自信心,讓他用樂觀的心態對待學習、
生活中的種種問題。
例如,家長應重視孩子的興趣所在,不能為了考第一名、上重點中學等而逼孩子不顧
一切去學習,這樣孩子隻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相反,如果家長在周末的時候多抽出一
些時間陪孩子玩,或讓他做自己感興趣的事,那就能很好地緩解其身心疲乏,減少焦慮情緒
的出現,這對他提高學習效率有很大幫助。
細節32:孩子憤世嫉俗怎麼辦?
11歲的男孩小飛智商很高,從小學習成績比較優異,如今已經上初中了,成績依然維
持在優秀水平。
小飛以前是個積極向上、性情較溫和的孩子,爸爸媽媽都很疼他。可最近,他的行為
有些古怪,態度變得消極起來。從他寫的作文、平時與別人的對話裏,爸爸發現他的內心有
點陰暗,有些憤世嫉俗,似乎總是把周圍的一切想得很不堪,說班主任偏心,對某些學生特
別好而不喜歡他,說某個成績好的學生背地裏搞小動作算什麼"優等生"等。
一次,爸爸在檢查小飛寫好的一篇作文時,讀到了這樣的句子:同學的爸爸今天開了
輛新車來學校接他,有什麼了不起,還不是賺了我們大家的錢才能買得起;現在的教育製度
和教育方式有問題,不管上什麼樣的學校都是接受應試教育,是在"毀人"......
爸爸想,小飛從小生活的家庭環境也算不錯,其他家人也都比較豁達,可他為什麼越
來越憤世嫉俗呢?仇視社會、痛恨別人,這可不是一件好事情。
不僅如此,近來小飛對待事物的態度越來越消極,整個人開始頹廢、浮躁起來。每天
放學後,他不再像以前那樣趕快完成作業,而是一直上網玩遊戲、看網絡小說等,或者放學
後先打一個小時籃球再回家。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他都開始抗拒與別人交流,不願聽取別
人的意見和建議,有時爸媽多和他說幾句,他就變得歇斯底裏。
如今的小飛,好像覺得學什麼東西都沒用,他對現實社會沒有任何信心,有時別人不
經意間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他都會往壞處想。對此,爸爸媽媽真的非常擔心,他們開始努
力想辦法糾正兒子那些憤世嫉俗的行為。
生活中,常有父母這樣說:"不知道我家孩子是怎麼想的?"或"孩子小小年紀,怎麼
會如此憤世嫉俗?"
一般情況下,憤世嫉俗的孩子對待事物的態度會比較消極,遇到一些不和自己心意的
事便滿腹牢騷,甚至破口大罵。長期出現憤世嫉俗行為孩子,其心理慢慢會變得陰暗,對任
何事情都失去信心,整個人也會頹廢起來,這對他身心的健康成長十分不利。
因此,當發現孩子出現憤世嫉俗的行為時,家長應立即采取措施改掉他的不良行為,
要引導孩子積極、樂觀地看待周圍的一切人和事,並對未來、對社會充滿信心與希望。具體
來說,家長可采用以下方法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1.對孩子的教育要避免功利性
生活中,很多家長見了孩子哪怕是陌生的孩子,都會問"成績怎麼樣"、"考了第幾名"
之類的話。或許,家長是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才這樣問的,但時常如此,就會讓
孩子反感,會讓他覺得大人們很嘮叨,而且隻看重成績,根本沒有真心關愛他。
對家長而言,如果外出時遇到很多人問你賺了多少錢、收入怎麼樣等,相信你也會不
高興。其實,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在純真的少年時代,他會比大人更加排斥、厭惡帶有功
利色彩的事物。
所以,作為家長,除了創造好的條件讓孩子努力學習,還應該在其他方麵給孩子多一
點愛,要時常和他交流溝通,耐心傾聽他的心聲。家長不能總是以大人的標準衡量孩子,不
能總認為自己是對的,而孩子的人生閱曆、社會經驗少,所以他的想法就是錯的。否則,孩
子會感到壓抑,會變得更加消極,懷疑或仇視周圍的一切。
2.支持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鼓勵他多運動
很多時候,孩子憤世嫉俗,是因為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是對自己當前所做的事情都失
去了興趣,但卻在父母、老師的要求下不得不"咬牙"繼續去做。
對於這種情況,家長就應及時了解孩子的興趣所在,要放下自己的嚴厲,和孩子進行
平等、友善的溝通,這樣他才會願意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在了解到孩子喜歡幹什麼之後,
家長應該創造機會讓他盡情做自己想做的,要積極給予他支持和鼓勵,讓他感受到來自父母
的關心和信任。
此外,家長應經常鼓勵孩子去運動,如和孩子一起跑步、打籃球等,因為運動不僅可
以健身,還可以幫助人們發泄情緒。尤其對憤世嫉俗的孩子來說,通過運動這種簡單的方式
發泄心中的不滿,會讓他身心輕鬆,之後在學習和生活中就不會有太大心理負擔,他的心態
自然就不容易變得消極了。
細節33:讓孩子不再輸不起
媽媽下班回家之後,見兒子悶悶不樂的坐在自己房間裏,嘴撅的老高,看見媽媽,委屈
的邊哭邊跑進了她懷裏。
"兒子,這是怎麼了?誰欺負你了?"媽媽關心的問。
兒子隻搖頭,哭喊得更厲害了。
在家休息的爸爸聽到動靜走過來後,見到兒子的樣子,不怒反笑:"哈哈,這個沒出息
的兒子,還有臉哭?"
"到底發生什麼事了?"媽媽看著這一個哭、一個笑的父子倆,不知道是該哭還是該笑。
爸爸這才說:"還不是和我打架打輸了。"
媽媽這才了解到,原來是下午的時候父子倆無聊就打鬧起來,可兒子怎麼也近不了爸爸
的身,剛靠近一步,就被爸爸從頭頂給拎了起來,結結實實的扔到了沙發上。
兒子聽著爸爸的敘述,哭得更凶了,媽媽略帶責怪的看了爸爸一眼,輕聲說:"兒子想
贏,你就讓兒子贏一次嘛,做爸爸的這麼小氣幹嘛。"
"這樣啊......那,兒子來,咱們掰手腕,爸爸讓你贏。"
"真,真的?"兒子抹了把淚,看向爸爸。
爸爸重重的點點頭,兒子這才破泣為笑,從媽媽的懷裏掙了出來。
"快點快點,我們來這裏比。"
"好,一,二,開始!"
啪的一聲,兒子的手被毫不留情的掰倒在桌子上。
兒子愣了一下,哇的一聲又哭了起來,邊哭還邊喊:"爸爸壞蛋,騙我。我要贏,我就
要贏嘛。"說著的同時,還拿腳用力的往爸爸身上蹬,
最後沒辦法,爸爸隻好讓了兒子一次,兒子見自己贏了,馬上高興的跳了起來,接著又
和媽媽掰手腕,媽媽為哄兒子開心,也"哎喲哎喲"叫著認輸了。
"耶!我打敗爸爸和媽媽了,我是大力士!"兒子高興的跑出家門,要把這個好消息告
訴其他小夥伴去。
誰知道跑出去和小夥伴們一說,小夥伴們都不信,最後爭來爭去,大家隻好比一場,如
果他能贏了其他小夥伴,大家就相信他說的話。
天快黑的時候,兒子無精打采的回到了家,媽媽一看,又和她下班時見到的兒子一個模
樣。
"兒子?"媽媽試著叫了一聲。
兒子果然哭著跑了過來,問什麼都不說。
不一會兒,有鄰居來敲門,說是兒子把他家孩子給打了。詳細問過之後,媽媽了解到,
其他小夥伴在贏了兒子之後,也會遭受到兒子"惱羞成怒"般的推揉和捶打。
"兒子,你也太不爭氣了吧?既然輸不起,就別玩;玩了又不承認自己輸了,你還是不
是男子漢!"媽媽生氣地訓斥著兒子,不知道他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孩子"輸不起"通常會有兩種表現:一些孩子麵對挫折、失敗,他會采取回避,逃避
困難;另外一種,性格急躁的孩子一旦在遊戲中輸了,就會大發脾氣。可見,輸不起的孩子
要麼情緒低落,心理痛苦,態度氣惱,要麼性格出現偏差,這會影響他們將來性格的形成。
因此,培養孩子"輸得起"就很有必要了。
1. 引導孩子尋找克服問題的方法
當孩子遇挫時,家長不要立刻插手,不妨留給孩子自己麵對失利的空間和機會。然後,
和孩子分享自己成功與失敗的經驗,讓他們知道即使是父母也有失敗的時候。不要總是覺得
孩子小,和孩子討論自己處理失敗的方式及心路曆程,會讓孩子更了解父母,也更能思考成
功與失敗的意義。讓孩子明白,失敗可能僅僅是未能達成預設的目標,但是,失敗有時會讓
我們獲得更多。
2.鼓勵孩子多和夥伴玩耍
在集體遊戲中,孩子會經曆一些挫折和失敗,這些失敗的痛苦經曆讓他更好地認識自己,
發現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長處,發展他的內省智能。他一方麵要學會如何欣賞別人,和同伴
友好相處,共同合作;另一方麵在同伴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指導中,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在
集體中的這些磨練有助於提高幼兒的耐挫力。
3.允許孩子適當放棄
有些孩子會發泄自己的情緒,請家長保持冷靜,孩子隻是發泄而已,你甚至可以搭腔,
等他安靜下來,可以詢問他,如果他仍然拒絕,沒關係,那就等下次吧。不是任何一個困難
都能被克服的,當我們的能力暫時無法解決它的時候,放棄也是一種勇氣和選擇,我們可以
把精力放在那些適合自己的領域,而不是跟自己的短處較勁。
細節34:正確對待男孩的哭泣行為
小石頭是一名男生,活潑開朗,聰明好學,升入小學四年級後,一心想當名班幹部,為
同學、為班集體做些貢獻,可沒想到的是,老師竟然選了一名比他差的學生當班幹部,他覺
得很委屈,越想越難過,回家的路上眼淚就在眼眶裏打起了轉。
"小石頭,你這是怎麼了?"剛回到家,媽媽看他眼圈紅紅的就問:"是不是在學校被人
欺負了?"
"......不是,是老師......老師不讓我......嗚......"誰知道小石頭話沒說完,就嗚嗚的哭
了起來。
媽媽眉頭一皺,板著臉說道:"一個男孩子,成天哭哭泣泣的像什麼樣子,不準哭,再哭
媽媽打你屁股了!"
小石頭見媽媽不僅不替自己打抱不平,還要打自己屁股,心裏更委屈了,嘴一咧,哭的
更凶了。
媽媽見狀,走過去就朝他的屁股拍了一下,小石頭哭著跑回了自己的房間,不管媽媽在
門外怎麼敲、喊,他都裝作聽不見,蒙著被子嗚嗚的哭著,直到哭累了,抽泣著進入了夢鄉。
媽媽在外麵又急又氣又後悔,恨自己沒先問清楚兒子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可就算自己
有錯,一個男孩子一開口就哭哭泣泣的也不對啊,真是越想越鬱悶。當兒子睡著後,她輕手
輕腳打開了兒子的房門,看著兒子哭腫的眼睛,無聲的歎了口氣。
從這天開始,媽媽發現小石頭變得不太愛和自己說話了,自己喊他的時候,他也經常躲
著或者一直低著頭說話,曾經活潑開朗的孩子,現在變得十分的內向,不愛說話。
小石頭的遭遇並不是個案,在生活中,不少年輕父母看到自己的兒子遇到挫折或受到打
擊而哭泣時,都會像石頭媽那樣"安慰"孩子。在這些父母的眼中,自己的孩子是個男孩,
就應該堅強些,即使身體受傷或受到打擊也不應該像女孩那樣哭哭啼啼,那太嬌弱了,一旦
形成習慣,長大後的孩子豈不是會變成柔弱、不敢勇於麵對困難的人了,怎麼能成為男子漢
擔起家裏的"頂梁柱"的重任呢?的確,這些家長的擔憂不無道理,他們的想法是好的,但
是,他們卻忘記了一件事兒: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時,要區別他的年齡,也要區分具體情況,
不能搞"一刀切"的強製式要求。
1.對六七歲的男孩,不宜強製要求他"不哭"
當男孩在六七歲時,當他遇到挫折而哭泣時,父母不應求全責備,而應該讓他哭出來。
對成人來說,偶爾的流淚哭泣還是一種釋放壓力的方式,對孩子來說,在他的成長過程中,
哭泣更是有著豐富的含義,既是宣泄不良情緒的一種常用方式,還是向父母求助的一種信號,
更是對自己能力不及的一種反映,還是孩子自我療傷的一種手段。
這時,父母應聞言安慰孩子,在他情緒宣泄後,和他一起討論遇到了什麼問題,為什麼
自己不能解決,自己應該想什麼辦法去解決等,讓孩子逐漸把注意力轉移到解決問題上,如
是幾次,孩子在遇到類似的困難,自己就有了底氣,哭泣的次數就會逐漸減少。
2.對十來歲的男孩,應教會他控製情緒
小律是個十一歲的男孩子,他家的家教很嚴,男孩子必須要堅強,不能哭,也不能鬧。
因此,小律在外人眼裏,從小就是個聽話、能幹的好孩子,隻不過性子有點悶,不善於和人
溝通交流。
小律的父母覺得這會影響到小律的成長,便帶他去了心理谘詢處,希望專業人士能幫助
小律。心理醫師經過一番詢問,最後確定,是小律父母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雖然小律是男孩子,但當他心情不好的時候,做父母的應該鼓勵孩子哭出來,把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