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改變孩子不良性格行為的12種方式(1 / 3)

第三章 改變孩子不良性格行為的12種方式

有的孩子做事分心,有的孩子有些自卑,還有的孩子急性子......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

格,也有了各不相同的不良行為,那麼,該如何消除孩子性格中不良的一麵,讓其能有良好

的行為方式呢,就請看本章內容吧!

細節18:孩子做事容易分心怎麼辦?

拿破侖?希爾是世界上最早的現代成功學大師,也是著名的勵誌書籍作家,他所創建的

成功學和十三項成功原則,曾影響了美國兩任了總統及千百萬讀者,他本人也被稱為"百萬

富翁的創造者"。他之所以有如此成就,靠的就是做事專注、不分心,而他的專注精神,很

大程度上要源於美國大教育家、哲學家、心理學家和科學家埃瑪?蓋茨博士。

年輕時有一次,拿破侖?希爾去實驗室找蓋茨博士,結果秘書告訴他:"很抱歉,現在你

還不能見蓋茨博士。"

希爾:"這是為什麼?"

秘書回答說:"蓋茨博士正在靜坐冥想。"

這時,希爾又非常好奇地問:"為什麼要靜坐冥想?"

秘書笑了笑,然後告訴他:"這個問題你還是親自問博士吧,我可以幫你再約個時間。"

幾天後,希爾準時赴約,蓋茨博士帶他來到一間隔音效果極好的房間,裏麵的陳設十分

簡單,隻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桌上有幾張白紙、一支鉛筆和開關台燈的按鈕。

蓋茨博士告訴希爾,每次當他遇到難題時,腦子裏會很亂,而且做事、想問題容易分心,

這個時候他就會走進這間房子,關上房門和燈,在漆黑的空間裏開始集中心神思索,這就是

可以集中注意力的靜坐冥想法。在專心思考的過程中,有時靈感會突然出現,蓋茨博士就會

立即開燈拿筆記下來。

從那以後,拿破侖?希爾也更加意識到"專注"的重要性,於是開始學習借鑒蓋茨博士

的方法,以避免自己在做事時常分心,無法集中注意力。

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個人做事越專注、不易分心,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正如愛默生所

言,全心貫注於你所期望的事物上,必有收獲。

對孩子而言,從小專心完成每一件小事,長大後他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事業

中,才不容易因受周圍其他事物的幹擾而分心。可現實生活中,許多調皮小孩們的行為往往

讓家長很頭痛,很多家長都會抱怨:孩子很聰明,就是做起事來一點都不專心;我家孩子太

容易分心了,手裏拿著書,眼睛卻盯著窗戶外麵正在做遊戲的小朋友,還不知道心裏在想什

麼等等。

其實,孩子的自製能力比較差,做事容易分心,這是難免的。但作為家長,為了養成孩

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不得不及早注意糾正他做事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的壞毛病。否則,

孩子整天漫不經心,他在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會遇到更多挫折。

那麼,對於做事容易分心的孩子,家長應如何幫他糾正這種不良行為呢?

1.讓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某一件事

做事容易分心的孩子,其時間觀念往往也比較差,不懂得合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所以,

要讓孩子專心做好某件事,家長應該增強其時間觀念,讓他意識到自己可利用的時間並不多,

每一分鍾都不能被浪費。

具體來說,家長要求孩子做某事時,可以事先規定他完成這件事可利用的時間,並用小

鬧鍾提醒他。而且,家長還要告訴孩子,如果在規定時間內沒有做好此事,他將承擔什麼樣

的後果。

一般來說,家長每次最好讓孩子隻想或做一件事,不能給他太多任務。否則,孩子做這

一件事時心裏惦記著另外一件或很多件事,最後什麼都做不好。

2.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娛樂時間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當他"娛樂"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做其他事就很難專心致誌。

所以,作為家長,在要求孩子努力學習或認真做好其他事之餘,還應幫孩子恰當安排娛樂時

間,每天、每星期都要給他一些自由玩樂的機會,比如告訴他每天晚上可以看一個小時的動

畫片、每周末可以和同學出去玩半天等。

3.幫孩子排除室內外的一些幹擾因素

孩子做事容易分心,很多情況下是因為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比如,孩子做作業時,家

裏電視、音響的聲音很大,或有很多人在家裏吵鬧,那麼他就會受到較大幹擾,注意力無法

集中,思緒會被打斷。

所以,孩子學習或做其他事情時,家長應注意幫他排除周圍的一些幹擾因素,要為他營

造一個比較安靜的氛圍。

此外,孩子的身體狀況,有時也會影響他的一些行為,比如睡眠不好時,他做事的效率

會比較低。所以,在幫孩子排除周圍環境中的幹擾因素的同時,家長還應幫助孩子將其身體

狀況調整到最佳狀態,如督促他多進行體育鍛煉、規律作息等,以免他因身體不適而無法專

心做事。

細節19:幫孩子拋棄自卑心

兒子剛剛上小學,一開始聽說要去小學讀書,兒子很開心,提前一周就開始做上學的準

備了。可媽媽卻發現,剛上學沒幾天的兒子,最後有些愁眉苦臉的,問他是怎麼了,他卻搖

搖頭,什麼也不肯說,直到有一天,兒子拿著一次小測驗的成績單回到家,他很小聲的問媽

媽:"媽媽,我是不是很笨啊。"

媽媽感到很詫異,便問:"怎麼會這麼問呢?難道是沒考好嗎?"

"嗯。"兒子點點頭。

媽媽本來還想安慰安慰兒子,可當打開成績單後,眼都快看傻了。她一認為,兒子雖然

不是很聰明,但也絕對不笨,怎麼說,在同齡小朋友當中,成績也算是中上遊,怎麼會考了

個不及格就回來了?

"為什麼會考成這樣?"考題是兒子最喜歡的數學題,沒道理會做錯這麼多啊?媽媽直

覺認為,是兒子上小學後變得貪玩了,上課肯定沒好好聽講。

想到這,她忘記了兒子一開始的問題,一臉嚴肅的開始教育起兒子來,還發下狠話,對

兒子說:"你下次要是還考成這樣,媽媽會把你的情況告訴爸爸,到時候挨打了媽媽可不管。"

兒子張張嘴,欲言又止,媽媽瞅見了,還以為他要狡辯,連忙又說:"別說是媽媽搞錯

了。媽媽回來的時候,正好遇到你一位同學,他都考得很好,你幼兒園的時候不是比他學習

要好嗎?為什麼現在人家都能考好,你就不能!肯定是沒認真學習。"

麵對媽媽的訓斥,兒子決定不再為自己爭辯,低著頭走進了自己房間。

從那以後,又有幾次測驗兒子的成績還是很不理想,爸爸媽媽又急又發愁,和兒子說話

的時候,語氣越來越差,到後來,爸爸媽媽發現,兒子越來越沒有自信,更害怕站在人前說

話,就好像自卑了一樣。

媽媽覺得這件事情不能再拖了,便去學校找老師。談話的過程中,媽媽了解到,兒子所

在的班是尖子班,大部分孩子從小就開始接受各種各樣的培訓和教育,起點比其他孩子要高

一些,所以老師上課的時候為了照顧大部分同學,課講的比較深,對兒子來說,可能理解起

來稍難了一些。

媽媽這才知道自己冤枉了兒子。而現在,班裏的學習氣氛給兒子的壓力很大,使兒子越

來越覺得,自己技不如人,低人一等。而爸爸媽媽不問原因的指責,使他深受打擊,這才讓

他變得自卑了起來。

這一類的孩子經常會覺得自己在某些方麵或各個方麵都不如別人,經常會拿自己短處與

別人的長處相比,具體體現在遇事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如果一個孩子長期被自卑心理所籠罩,

其身心發展及交往能力將受到嚴重的束縛,聰明才智也得不到正常的發揮。

還有些孩子從小發育遲緩,在學習和做事很少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讚揚,也會導致孩子出

現自卑的心理。如果一個孩子很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並且在成長過程中很少受到表揚,這

樣他的自信心就會受到壓抑,自卑心理就會日趨嚴重。

1.讓孩子發揮自己的長處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同時也有自己的短處和劣勢。如果用其所短,而舍

其所長,就連天才也會喪失信心,自暴自棄;相反,一個人若能揚長避短,強化自己的長處,

就是有殘疾的人也能充滿信心,享受成功的快樂。因此,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善於發現

他們的長處和優勢,並為他們提供發揮長處的機會和條件,這也是幫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

關鍵。

2.多鼓勵孩子

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不要過於批評孩子,當孩子做得好的時候,要都表揚他,並說孩子

一定可以做的更好我還是主張都鼓勵孩子,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不要過於批評孩子,當孩子

做得好的時候,要都表揚他,並說孩子一定可以做的更好。

3.讓孩子幫自己做事

要多鼓勵孩子自己做事,比如幫你拿個東西或幫忙摘菜,做比較有成果的事做完後後大

人要多加鼓勵,鼓勵的時候不可以一邊做事一邊跟他對話,感覺你不在乎他做的事一樣。要

放下手上的事情做那裏述說剛做的事,讓他了解自己也是很厲害的,會幫忙父母做事。

細節20:父母出力,讓孩子笑口常開

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都喜歡和活潑開朗的人做朋友,如果孩子不愛說話,他周圍的夥

伴也會受他影響,時間一長,就會心情煩悶,小夥伴們就不想再多與他接觸。

王妞是一名初中女生,前兩天學校進行了期中考試,考完後她就魂不守舍,總覺得自己

考砸了,心情鬱悶的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害怕成績單發下來。

有同學問她怎麼了,她說:"我肯定考砸了,有好幾道大題我都是胡亂寫的答案,萬一

成績發下來,媽媽會罵死我的。"

同學拍拍她的肩膀,說道:"你媽媽好像沒那麼凶吧,而且你的成績不是一向挺好?偶

爾一次阿姨不會生氣啦。"

"你不懂的,就算我媽不生氣,我也會生氣,我真沒用。"

"......"王妞的朋友嚇了一跳,盯著她看了半天,突然擺擺手說有事,自己先跑走了。

而王妞還在那裏鬱悶,越想越消極。

一場考試而已,竟然在王妞的心中有這麼大的份量,沒考好就否定了自身的存在價值,

是錯誤的想法。人生事十有八九不如意,孩子正在成長期,如果父母不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指

導,那麼孩子很可能就會像王妞一樣,否定自我,陷入沮喪之中。

那麼,父母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樂觀向上的健康的成長呢?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專家的

意見。

1.父母常笑孩子才樂觀。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老師教得好,學生才能成材。氣氛沉悶的家庭環境會帶

給孩子一些不良的影響,試想一下,在一個充滿敵意,沒有歡聲笑語的家庭裏,就算是大人

也會心情鬱悶,何況是孩子呢?!所以,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有愛的家庭環境是讓孩子健康

成長的首要條件。

2.多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麗麗是個隻知道死讀書的女孩子,因為總是埋頭學習,她和其他同學之間的交流很少,

身邊也很少有誌同道合的朋友,所以經常孤單單的一個人走在上下學的路上,心裏有了煩悶

的事情也沒有人可以傾訴。

麗麗媽看在眼裏,疼在心裏,怕這樣下去對孩子的成長不好,就向朋友請教。

"你可以讓她多學些東西,培養她其他的愛好啊。"朋友建議。

麗麗媽覺得十分有道理,回家就計劃了一番,周末的時候就帶著麗麗去了興趣班,這裏

有學畫畫的,有學各種各樣樂器的,麗麗起初還有些木訥,後來就漸漸放開,和小夥伴們一

起坐在畫板前畫了起來。

看來,這個方法真的很有效,麗麗媽心想。

廣泛的愛好能使孩子在受到打擊或挫折時的消極情緒得到有效轉移。當孩子遇到不順心

的事情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他喜歡的事情,比如畫畫、讀書、看電視等,當注意力得

到轉移,孩子的不良情緒就會得到慢慢排解。

3.勿管教太嚴,讓孩子多交朋友。

父母要多鼓勵孩子和不同年齡段的人交談、做朋友。尤其是當你的孩子情緒低落的時候,

做父母的要讓他多和性格開朗的夥伴相處,讓對方的樂觀心態逐漸感染孩子。孩子不開心,

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孩子沒有朋友的陪伴,感覺孤獨無助。如果孩子能有幾個相處融洽

的知心好友,在孩子心情鬱悶而父母又無暇顧及的時候陪在孩子身邊,他們就會對孩子有很

大的幫助。

細節21:給孩子勞動的機會

華鈴今年已經10歲了,但一點也不會照顧自己,偶爾一次想自己洗次襪子,還把水盆

打翻,不小心摔了一跤。從那以後,媽媽就禁止了華鈴的一切勞動權利。

"媽媽,明天學校要去郊區種菜,你說我種點什麼好呢?"這天一放學,華鈴就高興的

跑到媽媽身邊,抱著她的腰撒嬌道。

媽媽一聽,急了,忙問:"能不能和老師說不去了?"

"為什麼?同學們都說很好玩。"華鈴撅著嘴臉上的笑容漸漸不見了,"你都不讓我在家

裏幹活,同學們知道我連自己的襪子也不會洗,笑了我好幾天呢。這次我要是再不去,他們

肯定又說我嬌氣了。"

"郊區路不好走,很容易摔倒的。而且種菜也挺麻煩,萬一受傷了怎麼辦?種東西要施

肥灑農藥,真讓人擔心。"總之,媽媽的意思就是不想讓女兒去受罪。

這時候,爸爸正好下班回來了,華鈴委屈的跑過去,抱住爸爸的腿說道:"爸爸,我想

去種菜......"

"爸爸支持你!"了解了前因後果後,爸爸替她做了主。

媽媽想阻止,卻聽爸爸轉過頭來對她說:"老婆,上次隻是鈴鈴不小心才摔了自己,這

次有老師和同伴們一起呢,你就讓她去吧,多運動運動,不僅對她的身體有好處,對她的心

靈發育也是很有益的。"

媽媽沒辦法,隻好不甘心的答應了下來,當天晚上,為女兒準備了一大堆應急物品,吃

的、喝的、用的,應有盡有,就怕拉下了什麼東西,苦了女兒。

勞動是我國傳統美德,熱愛勞動的人性格更開朗,但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被

父母捧在手心裏,護在心坎上,洗衣、打掃等家務活從來不願意讓孩子插手,怕孩子受傷、

受累。孰不知,這樣一來,孩子就無法體會到勞動的快樂,所以,作為父母,不應剝奪孩子

勞動的權利,相反還應鼓勵孩子多參加勞動。那麼,父母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體會到

勞動的快樂呢?

1.從小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

6歲的奇奇吃飯有一個毛病,自己想吃,卻離自己遠的飯菜一定要讓父母親自夾著,

喂進嘴裏才行,你要是讓他站起來去夾,或者把菜移到他跟前讓他夾,他一準哭鬧起來,非

得讓父母動手才行。

其實,這也不怪奇奇。要怪就怪奇奇的奶奶太疼愛孫子,在奇奇還小的時候,奇奇想自

己吃飯,奶奶卻說孩子還小,怎麼也不同意,一直手把手的喂他,從不讓他自己動手。現在

奶奶回老家養老去了,奇奇爸媽想把他這個壞毛病糾正過來,卻發現孩子已經養成習慣了,

不管怎麼教育,成效都不大。

當孩子能爬行的時候,動手欲望就會慢慢強烈起來,看到什麼東西,都想親手碰一碰、

動一動,尤其是吃飯的時候,對食物的好奇和欲望會使孩子想親自動手拿勺握筷。但父母總

擔心孩子把握不好,要麼燙著自己,要麼就是把飯菜灑得到處都是,很難收拾。所以父母在

孩子小的時候,一般都不讓孩子自己動手吃飯。

這樣一來,父母總是又哄又勸的喂著孩子,會讓他對父母產生強烈的依賴心理。日後

自己能做的事就也不想親手去做了,心裏會想"反正爸爸媽媽會為我做好的。"。

其實,父母完全可以想開點,不要擔心孩子會把飯送到鼻子裏,正所謂熟能生巧,如

果不能讓孩子經常練習,何來的熟,何來的巧呢?!

而且,當孩子自己吃完一頓飯,親手洗出一雙襪子的時候,他內心的快樂和自豪是父

母包辦代替完全不能相比的。為了讓孩子能更快樂的生活,父母還是盡早培養孩子的動手能

力吧。

2.根據孩子的興趣安排勞動任務。

有專家指出,動手能力強的孩子,大腦發育更發達,更能成為一個聰明的人。而且在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時,孩子的動手能力則最強,更能感受到勞動的快樂和成就感。

所以,父母在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時,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安排工作。比如,孩子喜

歡畫畫,那就安排他去收拾畫具,整理畫冊等。在看到自己喜歡的事物時,人本能的就會感

到愉悅,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勞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當孩子完全一項勞動任務時,父母不要吝嗇自己的誇獎,大聲的稱讚孩子,將

會使他更熱愛勞動,這也是孩子在付出勞動後得到的最好的回報。

細節22:讓膽怯的孩子向前看

健康成長的孩子應該是用樂觀的眼光看待問題的,他們的眼睛始終盯著前方,不管遇

到什麼艱難險阻,哪怕一時半會解決不了,也不會頹廢,讓自己陷入困境,而是堅定的相信,

隻要自己能向前看,以後就一定可以解決問題,走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路。

父母教孩子向前看,並不是單純的讓孩子看向前方,好高騖遠,而是包含了他們對孩

子的愛和希望,希望孩子不被挫折打敗,不走回頭路。而生活中能做到向前看的孩子,一般

都比較有主見,也更容易在未來獲得成功。在家庭中,父母如何教孩子學會向前看呢?以下

兩種方式可供參考。

1.改變教育的方式和思維模式

"我怎麼什麼也做不成呢?"

"我到底有什麼用?"

"哎,今天又做錯事了,到底該怎麼辦呢?"

"我真的有這麼笨嗎?連這點兒小事都辦不好!"

11歲的小豆豆最近遇到了很多煩心事,不是丟三落四,就是把同學的水給撞翻了,還

有一次,他在自己的座位上坐的好好的,也能撞到旁邊的同學,害得同學把手裏的泥塑像給

摔碎了。

"媽媽,我怎麼這麼沒用呢。"連番受到打擊的小豆豆回到家就栽進了媽媽的懷裏,一

陣痛哭。

媽媽耐心的聽完他的訴說,蹲下身拍著他的背安撫道:"豆豆不哭,這是好事兒啊,有

什麼難過的。"

"這麼倒黴也是好事嗎?"豆豆抽泣著問。

"對啊。"媽媽和藹的看著他,撫上他的頭,笑著說道:"你想想,福禍相依是說什麼的?"

"幸福和禍事是挨著的。"這個詞豆豆學過,很快就回答了出來。

媽媽點點頭,說道:"對啊,所以,壞事已經要結束了,接下來你要麵對的,可就是一

個個的好事情了。"

"真的嗎?"

"當然。"

聽了媽媽的話,小豆豆的情緒馬上得到了好轉,很希望這一天趕緊過去,好迎接明天即

將到來的好事情。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思維模式對孩子的影響力是不可低估的,如果父母的思想觀念比較僵

化,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不能及時給予積極向上、向前看的正確建議,孩子在麵對困難

的時候,就沒有了向前衝的動力和勇氣了。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嚐試多種積極的教育方式,找到最合適孩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