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讓孩子快樂成長的7個健康行為(3 / 3)

了,有時候瘋起來拉都拉不走,是不是得了多動症?其實,孩子真正得多動症這種疾病的幾

率並不高,更多的是孩子由於神經中樞係統發育不完善,對自己的控製力較弱,而孩子又天

性活潑些導致的。因此,準確地說,孩子多動應該成為好動,孩子有好動的"毛病"但不一

定是多動的病症。

孩子好動,家長應該怎樣應對呢?可以采取增加其運動量,訓練七注意力兩個方麵入手。

孩子處於發育的初期,本身的精力就比較旺盛,又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好動好問是很正

常的。如果家長對其進行強製性的壓製或控製,反倒不利於其成長,因此,家長可以將孩子

的精力疏導發泄出來。比如周末帶著孩子一起去運動場館,和孩子一起打球,或者日常和孩

子一起跑步等,讓孩子在室外活動中消耗自身的能量,達到身體內在的平衡。

家長還要教孩子學會集中注意力,而這是很多好動的孩子的一個共同弱點。他們會對身

邊的很多事物都產生興趣,並願意為此鑽研一番,但是要是讓孩子長時間地去鑽研、去學習、

去練習,就會讓他感到很為難。在家長眼裏這種情況就是坐不住,無法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

但是孩子的這種弱點還必須解決,具體的方法是,循序漸進,引導孩子從容易接受的程度開

始,訓練其對某件事的專注時間,一段時間後,孩子的專注力就會提高,能較長時間集中精

力做好一件事。當然,在孩子取得一些進步時,家長要及時表揚,以鼓勵他繼續努力。

細節99:讓孩子不再說話口吃

洋洋今年5歲,正在讀幼兒園,他很喜歡幼兒園的生活,經常在家裏和爸爸媽媽談論發

生在幼兒園裏的趣事。

"媽,媽媽,今,今天我,們,堆雪,雪人了。"今天天氣格外的冷,外麵揚揚灑灑還

在飄著小雪花,洋洋最喜歡下雪天了,今天在幼兒園終於玩了個夠,不過也凍壞他了,手和

臉都凍得通紅,不停的打著哆嗦,連說話都磕嗑巴巴的。

媽媽覺得兒子現在說話真好玩,便取笑道:"哎喲,我們家洋洋什麼時候變成小結巴兒

了,以後要被小朋友們笑話啦。"

"我,我不是,小,小結,結......"洋洋雖然回到了家,但身體還沒緩過來,還有些發

抖,此時聽到媽媽笑話他,更是又急又急,本來能說清的話,聽起來也像是結巴了。

"這不是嗎?還說不結巴。"媽媽又笑。

洋洋急的臉都紅透了,越想解釋清楚,越說不出話來,反而惹得媽媽又笑了起來。

洋洋氣得撅起了小嘴,之後不管媽媽再怎麼哄,也不再開口說話了,因為隻要他一開口,

媽媽一準會笑個不停,太讓人生氣了。

而媽媽卻沒想到兒子會這麼在意這件事情,轉眼就把這件事情忘記了。

過了幾天,家裏來了幾位客人,其中有位客人看到洋洋後十分高興,不停的問他這樣那

樣的問題,洋洋從來沒遇到過這麼熱情的客人,生怕自己說錯話後闖禍,顯得十分緊張,隻

得左一句,右一句的回答客人的問題。

可能是因為太緊張,有好幾句話,他說得不清楚,就像小結巴一樣,客人聽了沒什麼,

洋洋媽卻緊張了起來。

"兒子,你不會真的口吃了吧?"媽媽拉過洋洋問。

洋洋瞬間又想起了前幾天媽媽嘲笑他的事情,心怦怦跳得更厲害了,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媽媽的問題,萬一又像結巴一樣說話該怎麼辦?大家都會笑話他嗎?

"洋洋?乖兒子,快告訴媽媽,你怎麼現在說話總是結巴呢?"媽媽現在是真的有些擔

心洋洋變成結巴了,可是越問他,他越閉嘴不談,真是讓人急死了。

"洋洋......"

"我,我不是結巴!"被媽媽逼的急了,洋洋幹脆大吼一聲跑開了。

從那以後,媽媽就認定洋洋有了口吃的毛病,天天在他麵前講口吃的害處,讓他趕緊改

過來,但洋洋覺得自己隻是一時沒把話說清楚,怎麼就變成口吃了呢,深感委屈的他變得漸

漸不願意開口說話了。

孩子口吃是指他在說話時以言語中斷、重複、不流暢為主要症狀的語言障礙,在兒童中

比較常見,口吃人數約占兒童總數的5%。研究發現,孩子口吃主要是由身心發展不平衡、

模仿和心理三大因素造成的。

在孩子八歲之前,比較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思維和語言能力都較低,往往在說一些

比較複雜的事情時,感到困難,即口上說的跟不上心裏想的,造成口吃。孩子常常喜歡模仿

認為是有趣的動作,如果有同學口吃,孩子經常模仿就會自己也患上口吃的毛病。在有的家

庭中,家長對孩子管束較為嚴格,當孩子做錯事情時,往往會嚴厲批評和懲罰,這就讓孩子

心理比較害怕,應情緒緊張而口吃,次數多了以後,就會變成真正的口吃了。

口吃的孩子往往有疑難問、有話難答、不敢提問、難與其他同學合群,無法保持正常的

學習生活,而且時常擔心會受到其他同學的嘲笑,久而久之,口吃患者就會因怕說話而變得

沉默寡言、鬱鬱寡歡,性格也會趨於保守、內向、孤僻等等。因此,家長應及時幫助孩子糾

正這個毛病。

1..教孩子想好再說,說話速度慢一些。當孩子說話速度慢下來後,就會極大緩解口吃的

程度,並給孩子"我也能說清楚,不口吃"的自信,在生活中,經常進行這樣的練習,孩子

就能大大減少口吃的次數。

2.教孩子低聲說話,不要大嗓門,這能減少口吃的發生。同時,讓孩子開口時第一個字

要慢而輕地說出,後麵的就會容易些了。

3.給孩子聽些名人朗誦的詩詞、散文,讓其在唯美的朗誦中體會語言的魅力,並自己主

動跟著朗誦,此外,經典的評書、相聲、歌曲等都有助於孩子改變口吃的現狀。

細節100:教孩子不再戀物

小彩在超市看到一個洋娃娃十分喜歡,便央求著媽媽幫自己買了下來,結果一拿到洋娃

娃,小彩就不願意和洋娃娃分開了,上哪都帶著它,吃飯抱在懷裏,睡覺也要放在枕邊讓它

陪著一起睡。

"小彩,先把洋娃娃放在一邊,媽媽幫你洗完澡再抱著,好不好?"晚上洗澡的時候,

媽媽想要幫小彩脫衣服,可她死死抱著洋娃娃不放,衣服都脫不下來。

可小彩卻堅決不同意,媽媽伸手想要去奪,小彩連忙把洋娃娃護到身後,哇哇哭了起來。

"媽媽隻是暫時把它拿到一邊,不會搶你的東西的。"媽媽好說好量,但小彩卻始終不

聽,就是不鬆開手。

最後沒辦法,媽媽隻好先幫小彩脫掉一邊的上衣,然後等她用另一隻手抱住洋娃娃後,

再脫另一邊的衣服。

"這可不行,我得想想辦法讓女兒改改這個毛病。"看著洗好澡的女兒歡快的抱著洋娃

娃上床睡覺,媽媽下定了主意。

第二天,小彩睜開眼睛第一件事就是去抱自己的洋娃娃,可她突然發現,自己床邊竟然

多了兩個洋娃娃,這是怎麼回事呢?

"媽媽,為什麼床上還有兩個娃娃?"小彩抱起自己原來的那個娃娃跑了出去。

媽媽見她抱著的還是原來那個,連忙對她說:"媽媽見你那麼喜歡娃娃,就又幫你買了

兩個,帶著它們一起玩吧,不要總是抱著這一個,其他娃娃會寂寞的。"

"那媽媽去陪它們玩吧,我隻要這個。"小彩笑嗬嗬的回答道。

"可是媽媽要上班啊,小彩不能偏心嘛。"媽媽繼續哄勸道。

小彩卻堅決的搖了搖頭,對媽媽說:"不要。"

媽媽見這個方法行不通,隻好作罷,歎口氣自言自語道:"難道要把她的娃娃藏起來才

行嗎?"

幾天之後,小彩眷戀洋娃娃的程度更加加深了,連出門逛超市都要帶著它一起去,媽媽

讓她把洋娃娃存放在寄放區她都不幹,非得要抱進超市才行。

"這樣下去可不行!"最後,媽媽忍無可忍,隻好趁著小彩睡覺的時候,把洋娃娃藏了

起來。小彩醒的時候,找不到洋娃娃,又哭又鬧,折騰了好幾天,還在雨天跑出家門要去找

洋娃娃,大病了一場後,媽媽實在是沒辦法,隻好把洋娃娃還給了她。

小彩的情況就是有了"戀物癖",當她離開了自己喜歡的洋娃娃後就忐忑不安,甚至大哭

大鬧,直到重新擁有它後才罷休。而她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和其生活中缺少安全感和情

感交流引起的。這樣的孩子大都有些怕生,有些內向,他們在外人麵前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想

法,甚至傾向於將自己的真實情感隱藏起來,而隻在自己依戀的物品麵前表現出來。也就是

說,在生活中,小彩和父母的交流也行還沒有她對洋娃娃說的話多,這也孤獨症的一種表現。

如果家長不及時改變孩子的這種狀態,當孩子逐漸成長中,其戀物癖會逐漸加深,孩子對特

定物品的依賴也會更重,但與父母和同學的交流會越來越少,直到最後形成嚴重的孤獨症,

那時就更難扭轉了。

因此,如果家長看到有戀物癖的征兆時,就要注意了,首先是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然後

是加強和孩子的親子溝通,逐漸改變孩子的這種狀態。

關注孩子的心理。主要是看孩子是否有安全感、是否有孤獨感,並在生活中多抱抱孩子,

和撫摸孩子,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家長可以給孩子做個簡單的頭部按摩,或者背部按摩,既

能消除孩子日常學習、玩耍後的疲勞,還能緩解其不安的情緒,更讓其體會到父母對他的關

愛。

加強親子溝通。主要是家長在日常中要經常和孩子做多種方式的交流,比如和孩子多聊

天,既能隨時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還能讓其多表達自己的想法;家長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

遊戲,在快樂的遊戲中增進親子關係;家長還可以讓孩子幫自己做些家務,以讓其體會家庭

的溫馨等等。除了快樂的親子溝通外,家長還可以鼓勵孩子多走出家門,和小朋友一起玩,

到大自然中體會美好的世界等等,都是讓孩子從孤獨中走出,不再把情感寄托在特定物品上

的好方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