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同之世
1夏日世室
帝舜使帝禹攝政之後,並沒有立即領兵出征三苗之國,而是先讓剛剛完成治水工程的帝禹帶領民眾興建國家大禮堂。
這件事情發生在帝舜主政時代之第十五年,也就是他禪讓天下給帝禹的第二年。
中國古代對於國家大禮堂這樣的大型宮殿建築,一般稱之為大室、太廟或者明堂。
清代學者戴震寫過一篇《明堂考》,上麵說——
有了國家之後,就有了君主,有了君主之後,就有了明堂。
這一製度的興起實在是很久遠,在夏王朝時代,這種宮殿被稱為世室。到了商王朝時代,則稱之為重屋。到了周王朝時代,才最終確定名之為明堂。
這一傳統在夏商周一直延續下來,名字叫法不同,實際內容則是一樣的。
帝禹所興建的國家大禮堂,叫做世室,也叫做大室。
大室兼有祭祀和布政的功能,《孟子》一書中就說——
明堂,就是特意為君主興建的宮殿,君主如果打算推行王道政治,就不要毀壞它。
這當然指的是他的布政功能,然而他同時也是祖廟所在地,《禮記》上就說——
天子位居於明堂的大廟之中。
正由於帝禹興建的大室兼有祭祀和布政的功能,所以《淮南子》一書上說—一
古時候有建立明堂的製度:在明堂的下部,潮濕之氣不能達到,在它的上麵,濃霧寒露不能進入,四方之風不能侵襲;土建牆壁不加粉飾,木梁也不作雕鑿,使用的金器也不用刻畫,穿衣用全幅,邊角不加剪裁——冠用平直,不加修飾;明堂廣大,能夠在裏麵集會、行禮、發表政事文告;安靜、潔淨,完全可以用來祭祀天帝,禮敬鬼神,實行明堂的製度,告訴天下的人民要知道節儉。
那麼帝禹興建的大室,到底是什麼樣子呢?隻能通過考古挖掘發現的同一時期大型建築去神馳想象了。
大地灣遺址的901號大房子是足以和古代的大室、明堂的建築格局相比較的,它位於中央的前堂,其麵積達到一百三十平方公尺,已經足可謂之“大室”了。
其居室坐南朝北,還有三個正門,又有左右廂房,根據《爾雅·釋宮》一
宮室如果設有東西廂房,稱之為廟(祭祀的地方);如有沒有東西廂房,則稱之為寢(睡覺的地方)。
可見這個房子不僅僅是酋長首領的集會議事布政之官,還是人們舉行祭祀活動的中心廟堂,祭政合一,可以說是行政中心也是權力中心了。
如果《周禮·考工記》的記載靠得住的話,它的規模和建製是這樣的——
夏後氏的“世室”,其規模為中間大堂的南北距離為二七十四步,寬比長增加四分之一,整個大堂共分五個大室(指金木水火土五室);中央的土室為四步,其他四個室則為三步。
四麵共有九層台階(南麵三階,其他三麵均為兩階);室內的四麵有門,門兩側各有一窗,用白灰刷牆,門堂的麵積是正堂的三分之二。
帝禹所興建的“大室”,具體的功能如何,由於沒有文獻資料,因此還不大好說。不過中國人在政治製度上一向熱衷於傳承,所以我們不妨根據戰國時代的《逸周書》,來看看西周時代的明堂所承擔的政治任務——
周公代理政務,攝政,以君主之名分號令天下,平息叛亂的時問長達六年之久,天下方才重歸太平。於是就在宗周朝會方國諸侯,並明確諸侯在明堂中的位置。
天子的位置:背靠繪製斧紋的屏風,麵朝南站立,由眾位卿士陪侍在左右。
三公的位置:在大堂的中階之前,麵朝北以東為上。
眾位侯爵諸侯的位置:在大堂東邊台階以東,麵朝西,以北為上。
眾位伯爵諸侯的位置:在大堂西邊台階的西邊,麵朝東,以北為上。
眾位子爵諸侯的位置:在內門東邊,麵朝北,以東為上。
眾位男爵諸侯的位置:在內門西邊,麵朝北,以東為上。
東方各部族的位置:在東門外邊,麵朝西,以北為上。
南方各部族的位置:在南門外邊,麵朝北,以東為上。
西方各部族的位置:在西門外邊,麵朝東,以南為上。
北方各部族的位置:在北門外邊,麵朝南,以東為上。
四塞以外的荒遠方國及一世來見一次的方國,都在正門外邊,麵朝北,以東為上。
這就是宗周明堂的位置安排。
明堂,是明定諸侯尊卑等級的地方,所以周公建造了它,並且明確了諸侯在明堂中的位置,又製定了禮儀,創作了大型禮樂,頒布了度製和量製,從而使得天下各族人都大大地畏服,萬國各自致獻上他們的地方特產。
2明堂之位
明堂要承擔這麼大的政治任務,這個國家大禮堂,一定要修建得特別宏偉巨大,那麼在西周時代,明堂的具體規模又是如何呢?
同樣是在《逸周書》上,也一一為我們說明了。
整個明堂占地一百一十二平方尺,高達四尺,周邊台階寬度是六尺三寸。居中的宮室占地為一百平方尺,室內的麵積為六十尺,大門高達八尺,寬達四尺。一共有四個大門,分別叫做東應門,南庫門,西皋門,北雉門。負責祭祀東邊的宮室叫做青陽,負責祭祀南邊的宮室叫做明堂,負責祭祀西方的宮室叫做總章,負責祭祀北方的宮室,叫做玄堂,負責祭祀中央的宮室,叫做太廟。
上古黃帝王朝時代,降至於夏商周,中國的最高統治者不惟是政治領袖同時也是宗教領袖。他們獨掌祭天之權,負責和上天交流。
在一年四個季節裏,某一個季節,君主應該住在哪一個房間裏,走哪個門,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吃什麼味道的飯,聽什麼樣的音樂,發布什麼樣的號令,施行什麼樣的政策,都是有一定之規的。
一旦不守常規或者忽視了,上天便會震怒,以天象災異示警。這個想法就今人眼中視之為迷信,在古人之眼中則是君主必須恪守的常識。君主必須承擔起這個責任。
在上古時代,一個合格的中國最高統治者,不但要對人事負責,也要對天變負責,責任是無限的。正應了這思想這邏輯的指導,到了戰國時代,《禮記》一書終丁出現了一篇集大成的《月令》。
這書通過對四時季節的變化和農業生產知識的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陰陽五行的學說。《月令》一書首先把時間和空間上統一在一個超穩定的係統之中,這個係統就是我們今天中國人多多少少都知道的陰陽五行。
時間上,一年有春、夏、秋、冬四時;空間上,有東、南、西、北四方。把四時和四方相配合,則春配東方,夏配南方,秋配西方,冬配北方。
一年四時各自又有興衰之期,它們輪流在自然界占主導的地位。比如春季¨盛德在木’’,就是說,木是這個季節自然界的主導力量;而夏季則是“盛德在火’’,秋季“盛德在金”,冬季“盛德在水’’。
然後,四時又和五行配合。五行“相克”也“相生”,四時也不例外了。
在古代,處決犯人都在秋天,這是什麼道理呢?
古人認為,秋季“盛德在金”,金屬的主要用途之一是鑄造成兵器,兵器的作用當然是殺傷了。所以,秋天的“金德”,萬物就倒大黴了。
四時、四方、五行相配之後,天上的星星也逃不過去了,也被納入這個陰陽五行係統裏頭。當然,天上的星星實在太多了,古人也隻能選取其中最明亮的五顆。 儺南子·天文訓》講得最直截了當一
什麼是五星?
東方是木星,它的天帝是太嗥,輔佐大臣則是句芒,句芒執規尺而治理春季。東方的護神是歲星,它的代表獸物是蒼龍,它代表的音是角音,日幹用的是甲乙。
南方是火星,它的天帝是炎帝,輔佐大臣則是朱明,朱明執衡器而治理夏季。南方的護神是熒惑,它的代表獸物是朱鳥,它代表的音是微音,日幹用的是丙丁。
中央是土星,它的天帝是黃帝,輔佐大臣則是後土,後土執繩墨而治理四方。中央的護神是鎮星,它的代表獸物是黃龍,它代表的音是宮音,日幹用戊己。
西方是金星,它的天帝是少昊,輔佐大臣則是蓐收,蓐收執矩尺而治理秋季。西方的護神是太白,它的代表獸物是白虎,它代表的音是商音,日幹用庚辛。
北方是水星,它的天帝是顓頊,輔佐大臣則是玄冥,玄冥執權器而治理冬季。北方的護神是辰星,它的代表獸物是玄武,它代表的音是羽音,日幹用壬癸。
這是說,五大行星主管春、夏、秋、冬四時。 《史記·天官書》對五大行星運行的周期,也都作了說明,也認為它們主管春、夏、秋、冬四時的變化。其中,特別用木星當令說明春天,這是和歲星紀年的曆法聯係在一起的。
四時氣候的變化決定人們的生產活動。
《月令》中每一個月,都特別規定了最高統治者該當如何指導人們去進行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生產。有時候甚至出現讓我們現代人很欣賞的最原始的環保觀念,比如在春天盛德在木的時候,東風解凍,草木繁動,人應該耕種樹藝,不要伐木,不要打獵。當然,在那個時代,還沒有人定勝天的狂妄,而總是認為人力是有限的。
3上應天心
一切都是老天爺的賞賜了,因此,要讓老天爺滿意了,大家才能過卜好日子,是以對祭祀的講究就特別地細致了。
《月令》就說,每一個月,都有主宰的“帝”和“神”,十二個月有十二個“帝”,還有一個最高的神叫“皇天上帝”。
統治者在某一個月,應該祭什麼,用什麼東西祭,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吃什麼東西,住什麼地方,這些月令都明確地規定出來。比如在正月(盂春之月)的時候,《月令》就認為——
孟眷正月,太陽的位置在飛馬星座的附近。黃昏時候,在天上可以看見參星(今屬獵戶星座)在南方的天中;破曉時候,尾星(今屬天蠍座)在南方的天中。
春天在天幹中為甲乙(五行屬木),天氣和熙,萬物複蘇生長:,這時候,主宰的神靈是太峰(即伏羲氏),輔佐之神名叫勾芒;動物以鱗族為主;音律則是以清濁中和的角音為主;十二律與大簇相應;數字是三(屬木)加五(屬土),合為八;口味為酸,臭味為膻;這個月祭祀以大門為對方,祭品中以動物的脾髒最為珍貴。
正月裏,東風驅走了嚴寒,冰封的江河、土地都開始融化,冬眠的蟄蟲也開始從土穴中爬出來活動,沉潛於水底之中的魚兒,也遊近了水麵的薄冰。吃魚的獺開心地舉辦魚祭大典,天上的鴻雁飛向北方。
春天,天子居住在明堂東邊名叫做青陽的宮室,正月則住在青陽的左邊房間。為了順應氣候,乘坐的是係有鸞鈴的車,駕馭的是蒼龍之馬,打著的是青色的旌旗,穿的是青色的衣服,佩戴的是青色的玉佩,食物則是以麥子和羊為主,用的器皿一律是粗疏和容易透氣的。
在這牛耕月內定下立春的節氣,在立春之前的三天,主管祭祀、曆法、法典的大史謁見天子,報告某日立春,為木德當今。於是天子開始齋戒,到立春那天,親自率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前往東郊舉行迎春之禮。
禮畢,回朝,就在朝中賞賜公卿大夫,同時指示三公發布恩德命運,褒揚好人好事,周濟貧乏窮困,遍施於全民,實行褒揚賞賜,做到完美圓滿。
天子於是命令大史之官,依據探測天文的方法和技術,推算日月星辰的運行,要求務必使所有運行的數據都沒有一絲一毫的差錯D同時務必尊重曆家推算的舊法,以它作為占侯的一定法則。
正月裏,天子以第一個辛日舉行祭天之禮,祈禱豐收,又選定了亥日,親自我著耒耜,放在車右和禦者之間,率領著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前往藉田(西周君主的田莊)。在那裏,天子主持親耕儀式,推耜入土之後,天子推三下,三公推五下,卿諸侯推九下。
儀式結束之後返回朝中,天子在大寢殿舉行歡宴,三公九卿諸侯大夫都參加,這個宴會稱之為勞酒。
這個月,天氣氣溫下降,而地氣向上蒸騰,天地之氣互相配合是那麼地和諧,於是草木萌發生長,生機勃勃。
天子發布農事命令,派遣農官前往住在京城的東郊,把冬天荒廢的耕地疆界全部加以修整,重新勘明田野間的小溝小徑,也加以修整,尤其特別注重勘察地形,以便因地種植。如在高地上,應種植耐旱的農作物,低窪之地適合於種植稻作物,這樣就不至於生產不出食物。
此外,還要把各種農作物的種植方法教給農民,天子則親自深入民間督查,等到一切農事都規劃好了之後,確定了種植方案,這樣農民就再沒有疑惑了。
這個月裏,天子命令樂正進入國家最高學府,當舞蹈教練。
在這個新春之際,修訂好一年的祭祀儀式,命令主祭的官員,準備好祭祀山林川澤的祭祀品。
不得用雌性的禽類和獸類,禁止砍伐樹木,不許搗毀鳥巢,殘害有益的農作物的幼蟲、未出生的和已出生的幼獸以及剛剛學會飛翔的小鳥,也不準捕殺小獸和掏取鳥卵。
為了保證農事的順利進行,在這個月是不可以召集民眾,也不要在這個時候大興土木,增建城郭,在野外遇見了枯骨和腐肉,都要好好地加以掩埋。
這個月裏,一定不要興兵作戰,發動戰爭的人一定必遭天譴,總之在這個月,千萬不要發動戰爭,至少不要由我方發起挑釁。
啊,切記,不可改變天之道,也能斷絕大地之生理,更不可打斷人間的倫常秩序。
看到這裏,大家就會覺得,-一個天子,一個月這麼多儀式忙下來,隻怕屬於自己的時間就會很少了。
在這樣的政治架構裏頭,宗教的五行被引入政治領域,人間的政治、自然的法則、上天的意誌都和諧地統一起來,使得君主的一言一行上應天心,下合人事,從而也就神聖不可動搖了。
4非壯麗無以重威
那麼如果一個君主不遵照這些規定,而是自行其是,結果會如何呢?《禮記·月令》上也有說明——
天子如果在這個月,發布夏天的命令,則將有違反季節的大風雨發生,草木將提前掉落下葉子,時不時還有火災之類的災難發生;天子也不能發布秋天的命令,否則有大瘟疫,旋風暴雨,藜莠等雜草叢生並茂之類的禍事出現;如果發布了冬天的命令,則有洪水泛濫、大霜雪聚集降落,百穀無法播種之類的災禍出現。,
總之,明堂製是以明堂為中心,集宗教、政事、教化為一體的所在,是占代最高統治者的“大本營”。清代學者阮元就在《陰堂論》中說一
明堂,是天子居住的地方之最早的叫法。是以天子祭祀上帝是在這個地方;祭祀祖先是在這個地方;接受前來朝見的諸侯是在這個地方;養老尊賢教育國中之貴族子弟是在這個地方;舉行宴饗、射箭比賽、獻俘等儀式是在這個地方;研究天文、舉行告朔之禮也在這個地方;
而且天子本人的起居飲食也在這個地方,這就是古代的明堂。
而由西周時代的明堂製度,可以推想,上古黃帝王朝帝禹時代所興建的“大室”,其功能也當如是。
中國的政治傳統,有個要命的特點,那就是受到它自身的古老性、早熟性和連續性的影響很大。
明堂製度也不例外。孔子有一位弟子名叫子張,就曾經問自己的老師一個問題——
“十世以後的政治製度會是怎麼樣的,能夠預知嗎?”
孔子說: “商王朝的政治製度是從夏王朝繼承下來的,商王朝對夏王朝的政治製度所做的增加刪減,是能夠看出來的;周王朝的政治製度是從商王朝的政治製度繼承下來的,周王朝對商王朝的政治製度所做的增加刪減,是能夠看出來的;以後有繼承周王朝政治製度的,即使百世之後,也是能夠看出來的。”
實際上,中國的今天,還有沒有明堂呢?還是有的,現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就是。
人民大會堂是在什麼情況之下搞起來的,是在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之後,即從1956年起,便醞釀在北京建設一個大型的禮堂,以供開會使用。1958年10月,人民大會堂開始興建,次年9月,人民大會堂正式竣工,並交付使用。前後曆時10個月零13天。
在此期間,全國人民給予了巨大支援,先後有18個省、市、自治區選派了7000多名優秀工人和技術人員來京直接參加了工程建設。
1958年,中國剛剛結束解放戰爭也沒幾年,天下粗安,民力未蘇,為什麼要興建工程如此浩大的建築呢?而且這人民大會堂的興建還隻是當時擬定的十大建設工程之一而已。這是個很好玩的問題。
我想,在這裏,讀者也會想起,為什麼黃帝王朝帝舜時代,在完成治水工程之後,不立時與民休息,讓老百姓回家過幾天好日子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先和大家說一下西漢立國初年,劉邦下令蕭何修建新宮殿一事。
公元前200年的春天(此年漢高祖劉邦和匈奴打了一仗,結果被包圍在白登,最終以漢軍失敗告終),西漢帝國相國(相當於國務院總理)蕭何起建未央官。根據《西京雜記》記載一
未央官沿著龍首山(今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山勢建設了前殿,其後建成了位於龍首山北部的未央宮宮殿群。整個宮殿群繞一周大約二十二裏又九十五步五尺,街道繞一周大約七十裏。聳立在台基之上的宮殿達四十三座,其中三十二座宮殿在前,而另外十一座宮殿在後。宮殿群之中總共開鑿和引入了十三條河水,壘就的小山有六座,其中有一條河流和一座小山是在後宮。整個宮殿群共設了九十五處大門。
是以當劉邦回到長安,看見蕭何監督修建的未央官如此壯麗宏偉,不由地勃然大怒,大罵蕭何道一
天下紛亂,連年受戰事勞苦,如今成敗尚未可知,為什麼要把官室修築得過分豪華呢!
蕭何回答說——
“正是因為天下尚未安定,所以才可趁勢營造宮室啊。何況天予以四海為家,宮殿不壯麗就不足以加重威嚴,而且也不能讓後世宮室的建築規模超過它呀。"
高帝這才高興起來。關於這件事情,撰寫《資治通鑒》的司馬光是這樣評論的——
聖明的君主以仁義為美,以道德為威,還不曾聽說過有依靠宮室規模來鎮服天下的。
天下尚未安定,理當克製自己、節儉用度,前去解救百姓的危難,現卻反倒以營建官室為先任,這怎麼可以說是明白自己所應有的職責啊!
從前大禹住在簡陋的宮室而夏桀仍修建奢華的傾宮。開創業績把王位傳給後代的君王,盡管身體力行於節儉為子孫作出表率,而他們的末流依舊還是淪落入驕奢淫逸之中,何況向後代子孫顯示奢侈呢!
蕭何竟談什麼“不能讓後世宮室的建築規模超過它”,這難道不是荒謬嗎?到了漢武帝時,終於因濫建宮室而致天下疲憊衰敗,這種局麵未必不是由蕭何開的頭吧!
5國家之心髒
在中國這樣一個以農業為本的國家裏,帝王不斷地大興土木,起建宮殿、帝陵,往往要動用千萬人力,消耗國庫裏的巨額財富。有些王朝甚至因此而亡,然而後來者似乎視而不見,依然前赴後繼地投人人力物力。
除了君主好大喜功,希望通過宏偉壯麗的建築景觀使得臣民仰視膜拜、期盼自己的功業流傳久遠以至於不朽這一動機之外,我想,還需要從另外一個角度——經濟的角度,來考察這個問題了。
在前麵的那個小故事裏頭,兩個當事人——劉邦、蕭何,一個看客——司馬光,都是在自說自話,其實也都沒有真正地說到點子上。
西漢王朝漢高祖劉邦時代,剛剛結束了楚漢相爭。當年秦末大亂,舉國上下的青壯勞力,無一不被強征人伍,整個國家的體製轉為軍事體製。一旦戰爭結束,如此龐大的軍隊,驟然複員,但是整個國家因轉為軍事體製太久,一時之間,不可能提供那麼多的就業崗位。
這些軍人在戰場上殺的人多,能夠安心本分地回家務農嗎?這是一個要命的問題。
此外,還須知,在農業國家裏頭,賦稅征收多數時候是以穀物為準的。穀物征收得越多,儲存的成本就越高,而同時穀物也有儲藏年限,一旦過期則容易腐爛。
因此,興建大型土木工程,可以將用穀物來換取不易腐敗的建築材料以及金銀器皿,同時其中一部分可以用作工人的口糧。
查尼士丁大帝就認為:這從某種程度上,解決了一部分人的生活問題。他以古羅馬巴斯維薌皇帝興修紀念碑,需要3500名工人為例,說最起碼,這3500名工人的夥食保障了。
因此,蕭何興建未央宮,興建得如此宏偉壯麗,他的考量,實在是比劉邦和司馬光思慮得更深遠一些。僅僅把蕭何看成是一個馬屁精,就把他瞧得小了。
回到黃帝王朝帝舜時代,帝舜下令帝禹興建“大室”,其目的和意義不言而喻。
帝禹治水這麼多年,所帶領的治水大軍,兵農合一,橫掃黃河兩岸,實在是令黃帝王朝周邊各族至為畏懼的軍事力量。現在治水結束了,對於這一治水大軍,如果不做妥善安排,輕易放歸,天下粗安的局勢可能一夕之間就翻轉。
《竹書紀年》上記載一
帝舜主政之十五年,帝舜下令帝禹帶領民眾興建國家大禮堂“大室”。
雖然僅僅是一行字,可足以上古時代記載曆史的“極簡主義”精神,這一行字的背後,實則是一項比諸帝禹治水工程不遑多讓的大型土木工程。
表麵上看起來,興建國家大禮堂“大室”,不就是一間房了嗎?還能需要動用多少的人力。實則不然,國家大禮堂“大室’’既然已經被定義為國家之心髒,集宗教、政事、教化為一體的所在。最難的,還在於要保護這個心髒,將之安置於磐石之上,得萬世之安。
以明朝朱棣的永樂時代而論,朱棣奪取天下之後,為了防禦北元,決意遷都,在北京起建紫禁城(故宮),使之成為國家之心髒。
這個紫禁城自然是工程浩大一
紫禁城以元宮和南京宮殿為藍本,其間征用了上百萬名民工,耗費1 4年之久,在永樂十九年(公元1 421年)正月初一正式啟用。
它占地72萬餘平方米,擁有各式木結構的殿字樓閣9900多間,建築麵積達1 5萬平方米,其空間的宏大性超過凡爾賽宮而名列世界第一。
然而,這些工程量比起要保護這個心髒不被摧毀而興建的北京城,比起為了保護北京城而興建的萬裏長城而言,則又是太小兒科了。
為了保護國家心髒——北京,明朝在200多年統治中幾乎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工程。最終,整個萬裏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全長達8851.8公裏。
是以美國前總統尼克鬆在參觀了長城後,感慨地評價道——
隻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
帝禹所主持興建的“大室”作為國家心髒,位於何處,今不可考。
然而為了保護這一國家之心髒,必然同時起建一係列大型防禦性的城牆。在規劃完成之後,在此基礎上,曆代君主前仆後繼地加以擴建,並以之為中心,輻射周邊多個城邑。
以目前挖掘的襄汾陶寺遺址為例,它原是一個麵積約56萬平方米的古城。到了距今4000一4100年前,這座古城擴張成為一個占地280萬平方米的中國史前最大的城池。目前便有專家以為這裏就是黃帝王朝帝堯時代的政治中心,國都之所在地。
在帝禹興建“大室”的這段期間,帝舜也沒有閑著。
內政穩定了,當年帝堯初年搞得比較好的貴族子弟教育,遂得以恢複了。
6萬舞入學
在帝舜主政的第十七年春天的二月,帝舜擬定了國立大學招收貴族子弟,要嚴格把關,以萬舞考核之。
什麼是萬舞呢?
這是先秦典籍裏頭,多有提及的團體舞蹈,講究的是集體主義觀念,注重的是多人的配合。
自黃帝王朝以降,大為盛行。當是一種用以“媚神”、 “娛神”,與神交通的巫舞,並不以宣泄情感為目的。在甲骨卜辭中便以多見“萬舞”,其獻舞場合主要多是祭祀活動或祈神求雨。它具體演出的內容和形式如何,現在當然是不可考了。
由於《詩經》多處提到這一團體舞蹈,因此曆代注家很是重視,像毛詩就解釋說——
這種大型的團體舞蹈,所用的舞蹈道具有幹有羽。隻要是在祭祀宗廟山川之神靈的時候上演。
而陳奐則進一步加以解釋一
千舞,是一種展示武力的舞蹈;羽舞,則是宣揚文治的舞蹈。萬舞,就是兩種舞蹈形式兼而為一,所以才叫這個名字。
這種萬舞,在黃帝王朝時代發揮了軍事征伐所不能起到的作用,特別是在日後說服勸誘帝堯時代自中原分離出去的、前往投奔三苗之國的有苗氏回歸故國的問題上。
而到了後世春秋時代,萬舞作為中原地區用於祭祀大禮的經典藝術,演出場合和方式均有嚴格限定,稍有犯規,必遭孔子之類的君子痛斥為僭越。
然而南方的超級大國楚國,卻很不以為然,居然將之改造為向戀人傾吐心曲的藝術語言。事見《左傳·莊公二十八年》——
楚國首相(令尹)子元打算引誘已故元首楚文王的夫人息媯,便把公館建造在王宮的旁邊,旋在公館裏搖響一種叫鐸的樂器,隨其節奏大跳萬舞。
這位息媯可是東方的海倫,她的命運頗為坎坷。
她本是息國國君的夫人,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息媯出嫁路過蔡國,蔡侯獻舞,以其與自己的夫人是姊妹,迎至宮中款待。款待時蔡侯行為輕佻,息侯聞之大怒,設計報複。派使者往楚國,慫恿楚文王出兵攻打蔡國,俘虜蔡侯。蔡侯亦設計報複息侯,向楚王稱讚息媯容貌極美。
於是,楚文王來到息國,設宴答謝息侯,乘機以武力將息媯搶去,作為夫人。
息媯入楚宮三年,生了兩個兒子,即堵敖和成王。但不願說話。楚王問她是什麼緣故,她回答說: “我一個女人,伺候兩個丈夫,即使不能死掉,又有什麼話可說的?”
楚文王道: “這都是蔡侯的過錯,我當為夫人報仇。"於是興兵攻打蔡國。
其後,楚文王死了,令尹(即楚國的首相)子元對她心懷不軌,於是有了上麵的那一幕。
息媯聽到樂舞聲後,流著淚說: “先君觀看萬舞,是將這一大型團體舞蹈,作為自己要注意加強本國軍事力量的一種提醒。現在首相不用於仇敵,而用在我這個寡婦身上,不顯得奇怪嗎?”
夫人的專車駕駛員——禦人把這話傳給子元聽。子元慨然道: “女人不忘記攻擊仇敵,我反倒忘了。"
是年秋季,子元率領六百乘戰車進攻鄭國。
此戰的直接導火線卻因一國首相為取悅一個漂亮的寡婦而點燃,說起來也是至為離奇了。
息夫人在指責子元濫用“萬舞”時聲稱:“先君觀看萬舞,是將這一大型團體舞蹈,作為自己要注意加強本國軍事力量的一種提醒。"
那麼可以想見,這種舞蹈必然是用以顯示男性驃悍、矯健、富於陽剛之美的舞蹈。而由於出場的演員眾多,對於國家資源的消耗也是大為可觀,正如北京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沒有雄厚的國力支撐,是很難做到的。
上古時代的萬舞,也當是如此。春秋時代的哲學家墨子便對此有過如是一番議論一
從前齊康公作《萬舞》樂曲,跳萬舞的人不能穿粗布短衣,不能吃糟糠。齊康公聲稱: “吃得不好,麵目色澤就不值得看了;衣服不美,身形動作也不值得看了。所以必須吃好飯和肉,必須穿繡有花紋的衣裳。”
這些人常常不從事生產衣食財物,而常常吃別人的。所以墨子說:“現在的王佘大力從事音樂活動,掠奪民眾的衣食財物,大規模地敲擊樂器。"
因此墨子認為從事音樂是錯誤的!
總之,為了通過萬舞展現國力,參加萬舞的舞蹈演員要保持顏麵的俊美紅潤就不能胡亂吃“糟糠”一樣的垃圾食品。同時,還要集體統一著裝,不能每個人隨便亂搞一套。這些成本算起來,在農業時代是相當驚人的。
因此墨子持一一種批評反對的態度,也就不難理解了。
即便是今天,他的這種觀念,也完全沒有過時,看了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之後,便很有人批評這是好大喜功、勞民傷財。雖然持這種批評的不多,但是向來都有,這是好事。
7息慎來朝
到了帝舜主政的第二十五年,義有一個很遙遠的異族,前來和黃帝王朝建立外交關係,這一族名叫息慎。
息慎氏居於中國今日的東北,又叫做“肅慎”、 “稷慎”,是今天滿族的前身。
《山海經》上便說——
大荒當中,有座山名叫不成山。有個肅慎氏國。
這個不成山據考證,就是今日的長白山了。隻是這個山名的叫法,真的好怪,和不周山很有一拚了。找了很多文獻,也沒有合理解釋,因此想當然一下。
長白山在沒有皚皚白雪的覆蓋時,顏色已經不是純白色,而是有些類似鹽堿地的顏色,白得不是很耀眼。這樣一座山的顏色,似鹽略白,但沒有鹽的鹹,故稱之為“不成山”。
根據唐代的大型地理書《括地誌》記載——現在的靺鞨國(唐王朝時代),就是上古黃帝王朝的肅慎,也叫做挹婁。
靺鞨國位於距離長安東北方向八千四百裏的地方,再往南距離扶餘又有一千五百裏。靺鞨國的東麵和北邊的盡頭都各自抵達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