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心態決定一切(1 / 3)

第二章 心態決定一切

在我們的人生旅程中,成功的道路有著千條萬條,這也許就是人們常說的"條條道路通羅馬"。但是,一個人如何走向成功,主要取決於我們的心態,我們隻有在正確理想的指引下,做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最終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們才能說自己走向了成功,才會為自己的成功感到自豪和快樂。

1.生活的每一刻都要感恩

我們要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老師的教育之恩,感謝朋友的關懷之情,感謝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陽光、大地、空氣,甚至還要感謝所有使我們堅定成就的人--感謝傷害我們的人,是他們使我們變得更加的堅強;感謝欺騙我們的人,是他們讓我們增加了見識;感謝斥責我們的人,是他們增長了我們的智慧。我們要以感恩的心來麵對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我們將活得愈來愈快樂、愈自由!

無論如何,在困惑時不要忘了感恩之心。1860年的一個暴風雨的夜晚,埃爾金聖母號輪船和一艘運木頭的貨船相撞,沉沒了。船上的393名乘客落入了密歇根湖。這些人中,有279人被淹死了。愛德華?斯賓塞,是一名大學生,他一次又一次地跳進水中,營救落水乘客。當他從水中救出第17個人時,精疲力盡地摔倒了,從此再也沒有能站起來。在後半生裏,他隻能靠輪椅生活了。據芝加哥的一家報紙報道,幾年後,有人問他對於那個重大的夜晚,他感觸最深的是什麼時,他說:"就是那17個人從來沒有向我表示過感謝。"

可能對大多數人來說,不容易產生感激之情。因為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們希望、或者我們需要的東西上麵,要比認識到我們得到了什麼更容易得多。如果我們想樹立或者保持一種強烈的積極心態,就要培養一種積極的感恩意識。傑拉爾德?肯尼迪主教說:"當一個人意識到是信念、夢想和希望使他生活中的一切成為可能的時候,他越偉大,就會越謙遜。任何一個人為自己的成就感到驕傲時,就讓他想一想他從前從別人那裏得到的一切。是他們的信念幫他校正了生活的方向,他最好的奮鬥目標就是去實現他們的信念。"

但是,感激之情不是自動就會來到,而是經過我們不斷培養起來的。換言之,就是在我們的奮鬥過程中,我們不要隻顧埋頭拉車,也要抬頭看路。要在每個月花上一兩天的時間想想自己想要的東西是什麼?在我們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後,我們是否具備了真誠的感恩之心。如果我們做到了,我們就會和大自然貼得更近。如果我們成功了,卻把朋友置之腦後,那我們的生活就會充滿痛苦。

許多人從沒有真正感受或是表露過感激之情。所以他的人生是黯然失色的。例如有一個樂於助人的青年遇到了困難,想起自己平時幫助過許多朋友,他於是去找他們求助。

然而對於他的困難,朋友們全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真是一幫忘恩負義的家夥!"他怒氣衝衝地說。

這位年輕人的憤怒是這樣的激烈,以至於他無法自己排遣,百般無奈,他去找一位智者。

智者對他說:"助人是好事,然而你卻把好事做成了壞事。"

"為什麼這樣說呢?"他大惑不解。

智者說:"首先,你開始就缺乏識人之明,那些沒有感恩之心的人是不值得幫助的,你卻不分青紅皂白地幫助,這是你的眼拙;其次,你手拙,假如你在幫助他們的時候同時也培養他們的感恩之心,不致讓他們覺得你對他們的幫助天經地義,事情也許不會發展到這步田地,可是你沒有這樣做;第三,你心拙,在幫助他人的時候,應該懷著一顆平常心,不要時時覺得自己在行善,覺得自己在物質和道德上都優越於他人,你應該隻想著自己是在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比起更富者,你是窮人;比起更善者,你是凡人。不要覺得你幫了別人,就應該得到別人的回報,你應該這樣想:是上帝借著你的手幫了別人,一切歸於上帝,不要歸於你自己。隻要你隨時有這樣的觀念,並努力去做!你隻要打開心扉,讓別人聽到你想說的每一句話,感受到你每一次親切的行動,而不需要刻意去想你該怎麼做,那麼,你就是快樂的。"

年輕人聽智者說完之後想道:為什麼人類總是隱藏他們感激的心情呢?或許是人與人之間的摩擦,摧毀了他們感恩的心,或相互的傷害抹煞了彼此的和氣,也可能是他們習慣了沒有感激的日子,自己也不懂得。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不是嗎?生活中,許多人奉行的原則是"你滿足我的需要,然後我才滿足你的",這種方式很少能發揮效果。一個人這麼渴望別人付出感激之情,相對的也希望獲得別人的接受和讚同。但在這個過程中,這個人難免會痛苦、悔恨,甚至變得沒有自信。其實這時候隻需要幾句感激的話或一點感激的行動,就能使一個人活得快樂、自在,我們何樂而不為呢!所以說,在生活中,我們是否向父母表達過我們的感激之情,隻因為他們是我們的父母,但我們卻常常忽略了這一點;因此,對父母心存感激,就會常懷孝心,常有孝行。父母給了我們生命,還有什麼比這更貴重的禮物呢?沒有他們,世界上就沒有我們的蹤跡,人海中就沒有我們自己。

對他人心存感激,我們就會看到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因為心存感激將使我們的心和我們所企盼的事物聯係得更緊,心存感激將使我們獲得力量,使我們對生活、對一切美好事物感到更加向往。

成功啟示:懷著感恩的心工作

我們是否曾經想過,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告訴我們的老板,我是多麼熱愛自己的工作,多麼感謝從工作中獲得的機會。我們是否已經建立起了一種自我意識,在我們的心中,我們應該為他人,也為自己,多一些感恩,多一些善意,多一些微笑,從生活的每一刻起,不好嗎?

所以說,在我們的人生旅程中,我們要對自己的願望保持一份高度的清醒。要知道,無論這個世界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我們都希望我們得到發展,我們的人生過得非常的有意義。

尤其是在我們的工作中,我們同樣需要用感恩的心態去對待工作。隻有這樣,我們才能迸發出極大的工作熱情,才能為工作努力。因為感恩的心態會使我們產生力量,讓我們去征服一切困難。

隻有我們懷著感恩的心去工作,我們才會在工作中找到快樂,我們才會在意我們的老板、同事等。我們在建立人際關係時就會積極主動、用一種樂觀的心態去麵對一切。

因此,我們不要忘了感謝我們周圍的人,包括我們的上司和同事。感謝他們給我們提供機會,讓我們有了一個發展的舞台。所以說,隻要我們大聲說出自己的感激的話語,我們就會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幫助。

我們是否曾經想過,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告訴老板,我是多麼地熱愛自己的工作,多麼感謝從工作中獲得的機會。這種深具創意的感謝方式,一定會讓他注意到我們,甚至可能提拔我們。畢竟感恩是會傳染的,老板也同樣會以具體的方式來表達他對你的謝意,感謝你所提供的服務。

很多員工總是對自己的老板不理解,認為他們不近人情、苛刻,對工作環境、對公司、對同事,總是有這樣那樣的不滿意和不理解。

其實老板和員工之間並非是對立的,從商業的角度講,可以是一種合作共贏的關係;從情感的角度講,也包含著一份親情和友誼。

仔細想想,也許我們能夠輕而易舉地原諒一個陌生人的過失,卻對自己的老板和上司耿耿於懷;也許我們可以為一個陌生人的點滴幫助而感激不盡,卻無視於和自己朝夕相處的老板的種種恩惠。

這種心態總是讓我們把公司、同事對自己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視為純粹的商業交換關係,還時常牢騷滿腹、抱怨不止,當然就更談不上恪守職責了。這是許多公司領導和員工之間矛盾緊張的原因。

如果我們在工作中不是尋找借口來為自己開脫,而是能懷抱著一顆感恩的心,情況就會大不一樣。即使老板批評了我們,我們也要感謝他,因為是他讓我們認識到自己的缺點。

記住,我們永遠都需要感謝!當我們得到了老板的表揚和提升之後,一定要感謝老板對我們的賞識;我們的感激應該是真誠的,是發自內心的感激,而不是為了某種目的,迎合他人表現出的虛情假意。

我們還要認識到感恩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沒有什麼功利性,也是不求回報的。一位成功的職業人士曾說;"是一種感恩的心情改變了我的人生。當我清楚地意識到我在學曆以及待遇上比別人都低時,我沒有任何權力抱怨什麼。相反的,我對所有的一切都懷抱感恩之情。我竭力要回報別人,我竭力要讓他們快樂。結果,我不僅工作得更加愉快,所獲幫助也更多,工作也更出色。我很快獲得了公司加薪升職的機會。"

所以,在職場中不管做任何事,都要把自己的心態放平,抱著學習感恩的態度,不要計較一時的待遇得失。不論做任何事都能甘心情願、全力以赴,當機會來臨時才能及時把握住。千萬不要怨天尤人,覺得工作沒有意義,結果做得心不甘,情不願,心存怨憤。

仔細想一想,自己曾經從事過的每一份工作,都給了我們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教訓,這些都是人生中值得學習的經驗。如果我們每天都能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工作,我們就能享受到工作時的愉快和快樂,就會帶著一種從容坦然、喜悅的感恩心情工作,我們會獲取最大的成功。我們要充分相信老板,甚至在公司麵臨暫時的經濟困難時,我們也要想辦法幫助公司渡過難關。感恩不僅對公司有益,對其他人也同樣有益,通過感恩,我們就會發現,感恩是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它使我們更積極、更有活力。

溫 馨 提 示

一切情緒之中最有威力的便是感恩之心,它會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感恩也是一種快樂,如果我們常心存感恩,人生就會過得再快樂不過了,因此請好好經營我們的人生,讓我們的人生活得更精彩。?

2.點燃愛的心燈

內心深處的愛是我們一切行動的源泉。不願奉獻的人,缺乏愛心的人,就不太可能得到別人的支持;失去別人的支持,離失敗就不會太遠。沒有愛心的人,不會有太大的成就。所以說,我們有多大的愛心,就決定我們會取得多大的成功。

《聖經》上說:"愛的力量可以支配一切,改變一切。"人們常常把愛視為高遠縹緲、遙不可及的崇高情感。在日常生活中,縱然自己表達著愛意,我們也往往渾然不知。此舉的一大隱患是,潛藏於我們表達愛意方式之中的缺憾無從得以克服改進。毋庸說虛幻的夢想,即便是與他人的日常接觸也常常使我們陷於孤獨中而無法自拔。但也有的人,因為他付出了愛,所以取得了成功,這就像人們所說的,因為我們有了愛,才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光彩。

約翰?肯尼迪競選參議員時,有一天坐車到波士頓。他看到一位老婦人準備獨自過街,就叫司機停車,下車向她自我介紹,又親切地牽著她的手送過街。有人問他說:"你真想囊括全部的選票嗎?"

肯尼迪回答說:"選戰如此激烈,要是以一票之差落選,然後回想到,因懶得下車去幫助這位老婦人,你會覺得是什麼滋味?"

肯尼迪幫助這位老婦人固然是出於多拉選票的目的,如果他心中沒有溫暖的愛心,也很難做出如此舉動,或許,他競選總統的成功正有賴於此。

愛作為一個人們熟悉的話題和人類曆史一樣的久遠。如今後者已經得到詳盡的剖析和研究,可是愛卻從未受到充分的重視。雖說愛賦予了詩歌和音樂般的靈感,但人們在科學地探討愛的問題上還是麵臨重重困難。我們享受了美妙的詩歌和音樂,但對愛的本質卻依舊茫然無知。

我們知道,許多成功人士,正是他們不斷地講述愛的故事,借助各種藝術形式品嚐愛的甘甜,對愛進行沉思和冥想,才使他們的生活過得實實在在。例如拿破侖?希爾就是一個對愛非常有研究的人,經常掛在他嘴邊的就是《就試這麼一天》中的如下句子:

下一次出門去上班,不知這一天怎麼過時,先別擔憂,下定決心,采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去處事待人。

就試這麼一天,積極樂觀一點,你也許會使自己的所作所為有所改觀。

就試這麼一天,對同事盡量友善。把他們當作恩人來看待,好像你能留在這個崗位上工作全該歸功於他們,因此幸得有他們做同事。

就試這麼一天,不再吹毛求疵,挑剔別人。設法找出每一件事物的優點,並且找出每一個跟你一起工作的人值得稱讚的優點。

就試這麼一天,如果要糾正別人,就盡量以幽默示之,不要出言傷人;設身處地,就像要被糾正人是自己。

就試這麼一天,不要求自己所做的事都盡善盡美,也不再嚐試打破紀錄。稱職地做好眼前的工作,不強自己所難。

就試這麼一天,如果自己對工作勝任有餘,那就不再不停地反躬自問:我的表現跟職位和酬薪是否相稱?

就試這麼一天,心存感激,慶幸自己活在這個社會和時代,無須在惡劣環境下做勞累討厭的工作。為能在自由國度裏工作而感恩不盡:"在這個國家裏沒有人強迫我工作。"

就試這麼一天,為自己有工作做、活得好而滿心欣喜,慶幸自己不是在戰壕裏躲避槍彈,或是在醫院裏等待動手術。

就試這麼一天,不去預期別人會如何對待你,不拿自己的酬薪地位跟別人比較--就因為你是你,所以你很高興。

就試這麼一天,不計較事情"對我有什麼好處",隻想到在每件事情上你幫得了什麼忙。

就試這麼一天,下班後不再想今天做了些什麼,還有什麼沒有做。反之,盼望傍晚到來,不管完成了什麼都感到欣慰。

現在,我們是否已經明白愛究竟是什麼?人們為什麼會墮入情網?愛為什麼經常與憤怒、失望和沮喪相伴?男人和女人眼中的愛存在著不同的寓意嗎?我們怎樣才能維持和發展愛?到底什麼才是愛的力量源泉?愛為什麼可以在我們的心中喚起如此深切的情感?以上的這些問題,也許就是困惑我們的東西。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個人都可以回答這些問題,因為如今人人都是愛的專家。每個人在內心都覺得自己是世間最好的人,或者說隻要有適當的對象或環境,自己就可以活得更有意義、更快樂,自己就能心平氣靜,讓自己充滿力量地去做一切願意做的事!

成功啟示:表達出對別人的愛

不管我們信仰什麼,愛都能使我們產生一種神奇的力量。隻要我們擁有了愛的力量,無論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都能夠看到希望。《愛的能力》的作者艾倫?弗羅姆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這樣一位婦人,她辛苦地支撐著一個家,卻從未得到家人的任何感激。

有一天晚上,她問她的先生:"彼得,我在想,萬一我有一天死了,你會不會花一筆錢買花向我哀悼,你會嗎?"

"當然會啊!瑪莎,你幹嘛問這個?"

"我隻是在想,其實到那時候,20塊錢的鮮花對我已經一點意義也沒有了。但是我還活著的時候,有時候隻要一點鮮花,對我卻更有意義。"

瑪莎的感歎,不也正是我們周圍每個人內心深處呐喊的心聲嗎?"有時隻要一點鮮花",便能帶給別人活下去的希望和喜悅。我們還等什麼呢?我們還要等到我們的心無法再愛,眼睛永遠無法再睜開,耳朵也永遠聽不到,才肯行動嗎?曾經有人說,世上最大的笑話就是一個"自己造出來"的人。這樣的人是不存在的。

同樣,世界上最大的悲劇就是那些驕傲地宣稱:"沒有人給我任何東西!"的人。在這樣的信仰下,他們都沒有意識到自身之外的東西會傷害他們。無論他們是貧窮還是富有,他們對自己都沒有信心,因為在他們的內心深處,總是感覺別人會傷害他們,別人沒有給他們任何的愛。

亨利?德拉蒙德在他的《世界最偉大的事情》一書中,講述了一個病得很重的小男孩的故事。這個男孩快要死了,他的父母為此感到非常傷心,但是醫生確實已經是束手無策了。有一天,一個上了年紀的、篤信宗教的人走進這間房子,他發現這裏的每個人都非常沮喪。他問這些人為什麼都是一副無精打采、鬱鬱不樂的樣子。他們告訴他,他們年幼的兒子得了重病,這小家夥很可能會死掉。這位虔誠的老人問他們孩子在哪兒,他們便指給了他哪間臥室。老人走進臥室,將手放在小家夥的頭上說:"我的孩子,上帝愛你,你難道不知道嗎?"說完,他走出臥室,很快便離開了這家人。他走了之後,那個病得很重、簡直快要死掉了的小男孩從床上跳了起來,在整幢房子裏跑來跑去,喊著:"上帝愛我......上帝愛我!"他不再是一個病孩,而是重新變得健康、結實起來。

這是一個極好的例子,它向人們展示了當一個人相信他會受到身邊的人的愛時,他就會感到快樂、幸福,這就是愛的力量所產生的作用,隻要我們心裏充滿愛,我們就會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溫 馨 提 示

人和人之間的情感是在相互的施與愛之中生長的。孟子說得好:"愛人者,人恒愛之。"我們如果能主動伸出善意的手,就會被無數友情的手握住的。?

3. 一定要的決心

決定我們命運的是決心,而不是環境。如果一定要,我們一定能夠找到方法。決心,表明沒有任何借口。改變的力量源自於決心,人生就注定於我們做出決定的那一刻。隻有決定一定要成功,潛能才能被激發。我們到底是想成功還是一定要成功,要成功就立即采取行動。

富蘭克林在自己的人生信條裏對決心有著自己的見解,在富蘭克林看來,要做之事就要下決心去做,決心做的事一定能完成。因為富蘭克林知道,決心的價值在於下定這個決心所需要的勇氣。在某種情況下,做出一個偉大決定,往往是冒著死亡的危險而做出的。

林肯決定發表著名的《奴隸解放宣言》這一個使美國黑人獲得自由的講話時,已經充分預料到,這一舉動將使成千上萬的朋友和本來擁護他的人轉而反對他。

蘇格拉底寧可服毒,也不肯背叛自己,這是一個勇敢的決定,他將曆史向前推進了1000年,並賦予未來的人們以思想和言論的自由。

李將軍在決定脫離英聯邦,站到南方這邊來的時候,表現出了超常的勇氣。因為他知道,這個決定可能要使他付出生命的代價,也可能要犧牲別人的生命。

每個人都不願自己過一種平庸的生活,而是希望能夠憑借自己的能力,從下到上,從低到高,成為出人頭地者。但是,作為一個人來說,他想做什麼樣的人,是由他的選擇和所下的決心決定的,隻有他們在對自我發展時,做出正確的選擇,把目光盯在遠處,激發自己進取的力量,不滿足於享受已有的東西,始終靠自己出人頭地的能力,想大事、做大事,那麼,他就一定會實現自己拯救自己的成功之路。

還在我上學的時候我便產生了一個願望,希望能寫一本小說,因為在我讀過一些著作之後我被那美妙的文字所打動。多想有一天我可以以文字來與別人分享自己的內心,是的,我在等待時機。我知道要達到這個目標自己除了對文學的興趣之外,還必須要做出許多的努力與積累。我對自己的朋友們說出了這個願望,並付諸行動,從一首首短詩到一篇篇散文,我的作品從學校的板報上終於登上市級的雜誌,我知道我離目標又近了一步,直到現在我寫這本書,我知道對於我而言它意味著什麼,當然我不會忘記自己那個最初的願望,寫一部小說。

我們當中的許多人認為自己不是有經驗的失敗者就是無經驗的勝利者。其實,我們在有經驗的失敗者與無經驗的勝利者之間做抉擇,我們可以成為勝利者,獲勝的經驗愈多,就愈具備勝利者的特征。當我們全力以赴時,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是贏了。

一般而言,人生中的許多事情我們是能夠做到的,隻是我們不知道自己能夠做到,但如果我們堅持前進,就能做到。換句話說就是想法決定我們的生活,我們有什麼樣的想法,就有什麼樣的未來。我們永遠也不要消極地認定什麼事情是自己不可能做到的。首先我們要認為自己能,要去嚐試、再嚐試,最後才會發現自己確實能。

這是從做人的角度來看的。如果從做企業的角度來看,我們同樣會發現這樣的問題。

所以說,想到才能做到,有了這種觀念,我們就會發相信,一個成功的企業,應該是一棵參天大樹,鐵的枝幹同時朝著理想的天空和現實的土壤伸展。隻看眼前固然小肚雞腸,但理想總也夠不著,曾經的雄心和自信則會漸漸消逝於無形,凡事淺嚐輒止,遇難而退,最終一事無成,湮沒在滾滾的市場紅塵中。

一個成功的企業,應該學會把理想拉近,應該有著一種強烈的欲望,而把這種欲望變成現實是有可能的。所以說,當你在尋找這種方法時,不要期待奇跡的出現;你隻能發現永遠不變的自然法則。有信心和有勇氣去應用這些法則,就會從中受益。

成功啟示:把目光放在最遠處

我們知道,一個人要放棄短識,把目光放在最遠處是需要很大的決心的。一個善於迅速決斷的人,隻要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通常都能夠得到。無論何種行業的領導者,隻要他在做出決斷時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於何處,他總能在這個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一個要想成就大事的人,不能沒有遠見,即把目光盯在遠處,而是要確定自己人生的方向,用遠大之誌激發自己,並咬緊牙關、握緊拳頭,頑強地朝著自己的人生方向走下去。沒有這種品性的人,是絕對不可能成大事的,甚至連小事都做不成。

當然,下定決心成就大事是需要很大勇氣的。那些為了人類幸福而努力奮鬥的人們,當他們選擇了這條道路時,為了這個決心所付出的是生命。為了找到合適的工作,在人生中實現自己的價值,並不需要下那麼大的決心,我們所付出的隻是金錢。因此,對於那些想有所作為的人來說,他們是一些具有遠見卓識的人,他們認為隻有把目標盯在遠處,才能有大誌向、大決心和大行動。那麼,遠見是一種什麼東西呢?作家張其金說:"遠見是經過我們深思熟慮,並能對自己將要實現的事情有所規劃的一種構想。"

舉例來說,沃爾特?迪斯尼有遠見。他想像出一個這樣的地方:那裏是一個充滿童話般的世界,孩子們歡天喜地,全家人可以一起在新世界探險,小說中的人和故事在生活中出現,觸摸得到。這個遠見後來成為事實,首先在美國加州迪斯尼樂園,後來又擴展到美國的另一個迪斯尼樂園,還有一個在日本、一個在法國。

沒有遠見的人隻看到眼前的、觸摸得著的、手邊的東西。相反,有遠見的人心中裝著整個世界。遠見跟一個人的職業無關,他可以是個貨車司機、銀行家、大學校長、職員、農民。世界上最窮的人並非是身無分文者,而是沒有遠見的人。

但是,遠見就跟正確思維方式一樣,不是天生的,也無需我們生下來就具備看到機會和光明的未來的能力。遠見是一種可以培養出來的本領。這種本領也可能被壓抑。對於一個有遠見的舵手來說,燈塔其實比馬達更重要,因為如果沒有正確的方向,功率強大的馬達隻能使航船離目的地越來越遠。

我們知道,一個人隻要有遠見,就具有改變人生的力量。雖然人人皆可達成,但有些人在實行時還是會發生困難。但對那些敢於克服困難的人來說,隻要他們心中有了遠見,就好比在內心深處有了一盞明燈。

20世紀40年代加利福尼亞州有一家規模不大的自行車廠,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生意很不好。這家工廠的一位老板傑克看到了當時百業凋零,隻有軍火是個熱門,而自己又與它無緣。於是,他把目光轉向未來市場。經過一番思考,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另一個合作夥伴。

這個合作夥伴問他:"改成什麼?"

傑克說:"改成生產殘疾人用的輪椅。"

夥伴很不解,但還是按照傑克說的去做了。經過一番改造後,輪椅麵世了。戰爭越來越殘酷,受傷的人自然也就越來越多,許多在戰爭中受傷致殘的士兵為出行方便,幾乎都買了輪椅。傑克的工廠很快就訂貨者無數,新產品不但在本國暢銷,連國外也來購買。

合作夥伴看到工廠的規模不斷擴大,不繼獲利,在滿心歡喜之餘又向傑克請教:"戰爭快結束了,輪椅如果繼續大量生產,需要量可能已經不多。未來的幾十年裏,市場又會有什麼需要呢?"

傑克反問道:"戰爭結束了,人們的想法是什麼呢?"

"人們對戰爭已經厭惡透了,希望戰後能過上安定美好的生活。"

傑克又說:"那麼,美好的生活靠什麼呢?要靠健康的身體。將來人們會把身體健康作為重要的追求目標。所以,我們要為生產健身產品做好準備。"

於是,生產輪椅的機械流水線,又被改造為生產健身器。

最初的幾年,銷售情況並不太好。這時傑克和合作夥伴已經去世了,但是他們的子女始終堅信父親的超前思維,仍然繼續生產健身器。結果不久健身器開始走俏,繼而又成了熱門貨。當時傑克健身器廠在美國隻此一家,獨占鼇頭。老傑克的兒子又根據市場的需求,不斷增加產品的品種和產量,擴大企業規模,終於使企業走向了更成功的輝煌。

從上麵所說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一生的成敗,全係於這個人所持有多麼遠大的目光而決定的。同時,一個人意誌力的強弱也起著關鍵作用,具有堅強意誌力的人,遇到任何艱難障礙,都能克服困難消除障礙,玉汝於成。但意誌薄弱的人,一遇到挫折,便想到退縮,最終歸於失敗。實際生活中有許多青年,他們很希望上進,但是意誌薄弱,沒有堅強的決心,沒有破釜沉舟的信念,一遇挫折,立即後退,所以終遭失敗。

溫 馨 提 示

任何負麵的情緒在與愛接觸後,就如冰雪遇上了陽光,馬上就融化了。如果現在有個人跟我們發脾氣,隻要我們始終對他施以愛心及溫情,最後他就會改變先前的情緒。福克斯說:"隻要我們有足夠的愛心,就可以成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人。"?

4.由弱者往上變成強者

進取心是一個想要成就大事的人的一種極為難得的美德,它能驅使一個人未被吩咐應該去做什麼事之前,就能主動地去做應該做的事。胡巴特對"進取心"做了如下的說明:"這個世界願對一件事情贈予大獎,包括金錢與榮譽,那就是'進取心'。"

對於一個人的生命來說,沒有什麼比我們的進取心更重要的了。如果我們的態度是消極而狹隘的,那麼,與這對應的就是平庸的人生。我們必須以高於普通人的眼光來看待自己,否則,我們隻是一個小職員。我們必須希望自己能擁有更高的職位,以督促自己努力得到它;否則,我們永遠也得不到。不要懷疑自己有實現目標的能力,否則,就會削弱自己的決心。隻要我們在憧憬著未來,我們其實就是在向著目標前進。

1968年,也就是曼狄諾在44歲時,他寫出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一書,這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它凝結了作者一生的心血,該書一經問世,即以二十二種語言在世界各個國家出版,不僅僅是推銷員,還包括社會各個階層人士,都被這部充滿魅力風格的作品深深吸引,人們爭相閱讀,從中汲取了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

我們知道,奧格?曼狄諾1924年出生於美國東部的一個平民家庭。在28歲以前,他是幸運的,讀完了學業,有了工作,並娶了妻子。但是後來,麵對人世間的種種誘惑,由於自己的愚昧無知和盲目衝動,他犯了一係列不可饒恕的錯誤,最終失去了自己一切寶貴的東西--家庭、房子和工作,幾乎赤貧如洗。於是,他如盲人騎瞎馬,開始到處流浪,尋找自己、尋找賴以度日的種種答案。後來,他在一次到教堂做彌撒的時候,認識了一位受人尊敬的牧師,也許是由於他蒼白的臉龐和憂鬱的眼神,牧師同他展開了交談,並解答了他提出的許多困惑人生的問題。臨走的時候,牧師送給他十二本書,讓他從中找到了做人的道理。

從此,曼狄諾開始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活熱情和勇氣。在以後的日子裏,他當過賣報人、公司推銷員、業務經理......在這條他所選擇的道路上,充滿了機遇,也滿含著辛酸,他已戰勝了自己,因為他擁有了一種進取的力量,他認為一個人要想做成大事,絕不能缺少進取的力量,因為進取的力量能夠驅動你不停地向上提高自己的能力,把成大事者的天梯搬到自己的腳下。在這種力量的驅使下,終於,在35歲生日的那一天,他創辦了自己的企業--《成功無止境》雜誌社,從此步入了富足、健康、快樂的樂園,並在44歲的時候出版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事後有人問曼狄諾為何會走向成功?他斬釘截鐵地回答說:"因為我的身上有一股進取的力量,這股力量的來源就是我有一顆進取心。"

什麼是進取心?進取心就是主動去做應該做的事情。縱觀綜藝集團的發展史,我們看到的,身後實際上就是一串不斷否定自我、不斷超越自我,主動去做應該做的事的腳印。昝聖達在設計師做得得心應手的時候毅然辭職創業,因為他隱隱感受到了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美好前景;在服裝內銷市場做得紅紅火火的時候,又突然改做外銷市場,因為他預見到了國內市場競爭的慘烈和利潤的稀釋;在穩坐我國絲綢服裝出口企業的冠軍寶座的時候,他又將投資範圍拓展到木業,因為他意識到服裝企業的增長速度已經接近極限,企業必須尋找新的"舞台";在國內大多數企業還沒看懂資本市場的時候,他已經開始果斷行動,為企業上市傾盡全力;在傳統產業生意興隆萬事如意的時候,他又一步步地介入高科技領域,從軟件流通到軟件開發再到芯片設計,步步為營,棋棋領先。

昝聖達說,他的指導思想是"遠離競爭"。在一個行業如日中天的時候,必須考慮新的投資方向以分散風險。因為一個過熱的行業會吸引過多的競爭者進入,市場很快會因為競爭激烈而降低利潤。轉型總是痛苦的,尤其是進入一個陌生領域。可昝聖達相信:"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與其承受被動改變的痛苦,不如主動改變,先苦後甜。"

綜藝集團最艱難的時刻是1993年到1996年準備上市的那三年。當昝聖達提出上市的設想後,幾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大家覺得那是不可能的,根本沒必要白費力氣。而且誰都不知道資本市場的水究竟有多深,沒有誰是"遊泳健將",搞不好會把企業"淹死"。昝聖達說,90年代初,中國的股市才剛剛起步,其實大家都不懂。遊泳不是天生就會的,如果總是不敢下水,永遠都不可能學會遊泳。他查閱了大量相關資料,請懂行的專家到企業來講座,一個一個地跟管理層人員交談,讓他們明白資本市場對企業發展的長期作用。

為了加大申請成功的可能性,他們采取"兩條腿走路"的方法,同時向江蘇省和農業部申請上市。"最後農業部那條線先成功了,因為在農業部我們是要求上市的第一家企業。這並不是說我們是農業部管轄企業中最好的,但我們是最早有這個意識的。"昝聖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