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羅蘭曾說:"我稱為英雄的,不是思想或力量上偉大的人,而隻是心靈上偉大的人。......沒有偉大的品德,就沒有偉人,甚至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有的隻是虛無的偶像,隻配得上低賤的群眾:時間會把他們統統摧毀。成功和失敗又有什麼,主要是成為偉大,而非顯得偉大。"羅曼·羅蘭聲稱,貝多芬"曾經在人生的戰場上屢次撐持"著自己,他的一生不僅僅是受傷而窒息的心靈的一支歌,更是一支震撼心靈的歌,是一聲親切的呼喚,是一道破窗而入的陽光......
貝多芬是這樣一個不幸而堅強的人:在青年時期就開始耳聾了。對於一個以音樂為生命的人,還有什麼比這更不幸的呢?在好幾年中他瞞著人家,避免與人見麵,獨自守著這可怕的秘密,獨自承擔著這漫長的酷刑。一直到後來終於隱瞞不住了。他寫信給友人說:"我得過著淒涼的生活,避開我一切心愛的人,尤其是在這個如此可憐、如此自私的世界上""我簡直痛苦難忍......我時常詛咒我的生命......我卻要和我的命運挑戰,隻要可能:但有些時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憐的造物......隱忍!多傷心的棲留所!然而這是我唯一的出路!"
貝多芬是這樣一個"唐突神靈、蔑視天地"的"反抗的化身",如蕭伯納所說的。有人則形容他是獨自生長在無人荒島上而突然被帶到歐洲文明社會來的人。他有所向往、追求,而且意識到自己的力量,從不顧及當時社會的習俗、秩序。他無所畏懼,不願苟且,敢說,敢怒,敢哭,敢歌,一切發自自己的內心。他是黑暗中的一道強光,死水中的一股波濤,市儈侏儒中的一個巨人。
貝多芬是這樣一個懷著愛的渴望,對於愛情抱著神聖觀念的人。他不斷地鍾情,如醉如狂地愛著,夢想著幸福,而又不斷地經曆著希望幻滅的悲哀,承受著痛苦的煎熬。他愛得強烈,所以痛苦深切。他的愛是純潔的,這我們可以從《月光奏鳴曲》等為他的情人所寫的樂曲中感受到。他的密友興特勒曾言:"他一生保著童貞,從未有何缺憾需要懺悔。" 貝多芬是這樣一個向往著人本身的崇高的人。他說:"竭力為善,愛自由甚於一切,即使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認有什麼優越的標誌。"他寫信給他的侄兒說:"我雖不曾生下你來+但的確撫養過你,而且竭盡所能地培植過你精神的發展,現在我用著有甚於父愛的情愛,從心坎裏求你走上善良與正直的唯一的大路。"
貝多芬是這樣一個人,他不把創造美麗動聽的樂曲作為目的,而是堅持要用音樂表現各式各樣的感情。正如蕭伯納所指出的,他區別和超過他的前輩亨德爾.巴哈和他的兩位老師海頓、莫紮特之處,在於他那奔騰澎湃的靈魂。而他的靈魂充滿了對人生至善的追求、對苦難的鬥爭和搏擊、對自由和共和的渴望......
羅曼·羅蘭通過這本書告訴我們,英雄主義不但表現在戰場上和刑場上,也應該貫穿在日常生活態度中。人生、戰鬥、理想,都不是空洞的言辭;做一個無愧於"人"的^是一個艱苦的鬥爭過程。
苦難與人生,如燦爛的花樹與絢麗的落葉;苦難與人生,如自由翱翔的遊魚與涓涓而流的水柱;苦難與人生,如純潔樸素的白雲與湛湛藍天。痛苦遍布人類個體,隻是程度不同而已。如果說有上帝的話,上帝為何要讓人們受苦呢?這樣的人生如此普遍是不是顯得上帝很無能呢?認真思考一下,就會發現,正因為上帝不主動清除人類的苦難,人才能過真正的人生。
在苦難中,我們才能真切地感到自己的所有內容,自己的無力、自己的卑微、自己的能量、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毅力、自己的調節等等,所有這一切跟我們自身相連的內容在我們快樂時都忘得一幹二淨,隻有苦難才讓我們的這一切蘇醒。在苦難中,人們感悟人生,獲得過人生的感覺,知道人生到底是怎麼回事。是苦難,讓人們有意識地過自己的人生。隻不過,有的人在痛苦中死掉了,有的人則經過了所有痛苦以後人生有了升華,不僅感悟了人生,還能進入人生的不同境界。這便是《貝多芬傳》對人生過程的一種解釋:隻有苦難才能成就人生,苦難賦予過程以力量.麗快樂賦予過程一種積累能量的激情。
《悲慘世界》
當你在著日益繁華的生活中,越來月感覺不到幸福而心情煩躁不時,當你因為人生短暫而大量揮霍錢財和健康時,不妨看看雨果《悲慘世界》,再將我們看似平淡無奇的生活與冉阿讓困靜安而又偉大的一生作個比較,你就會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
不幸讓我們認知幸福
不幸是我們生命的財富,不幸是我們生命的力量。感謝生活中的不幸,因為不幸讓我們真正認識到什麼才是幸福。
雨果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貫穿他一生創作活動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以愛製惡,而《悲慘世界》是最能代表他的思想藝術風格的作品,曾多次被拍成電影,在世界上廣為流傳,成為經典之作。在這部史詩性的作品中,雨果刻畫了從拿破侖在滑鐵盧的失敗直到反對七月王朝的人民起義這一階段的曆史現實,繪製了一幅規模龐大的社會和政治生活的圖畫。在這裏,將近半個世紀曆史過程中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麵,都一一展現了出來:外省偏僻的小城,濱海的新興工業城鎮,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監獄,巴黎的貧民窟......這一漫長浩大的畫軸中每一個場景,無不栩栩如生,其細部也真切人微,而畫幅的形象又是那麼鮮明突出,色彩是那麼濃重瑰麗,氣勢是那麼磅礴浩大,堪稱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的典範。
世間的一切不幸,雨果統稱為苦難。因饑餓偷麵包而成為苦役犯的冉阿讓、困窮困墮落為娼妓的芳汀、童年受苦的珂賽特、老年生活無計的馬伯夫、巴黎流浪兒伽弗洛什,以及甘為司法鷹犬而最終投河的沙威、沿著邪惡的道路走向毀滅的德納第,這些全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們所經受的苦難,無論是物質的貧困還是精神的墮落,全是社會的原因造成的。雨果作為人類生存狀況和命運的思考者,全方位地考察這些因果關係,以未來的名義去批判社會的曆史和現狀,以人類生存的名義去批判一切異己力量,從而表現了人類曆史發展中的永恒性矛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 《悲慘世界》可以稱作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
幸福是什麼?這個真實而又縹緲的話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體會和注釋。亞裏上多德指出過這樣一個現象:"甚至同一個人經常在不同的時候把不同的東西當作幸福。在生病的時候,他把健康當作幸福;在貧窮的時候,他把財富當作幸福;在缺乏愛情的時候,把遇到知音當作幸福。" 人生的不完美,讓人們知道了什麼才是幸福。法蘭克·辛納屈拉說過這樣一段話:"美國是個不完美的國家.可是,我很慶幸出生在這樣不完美的國家。因為如果美國是個完美的國家,我們就失去以後可以把她改造成完美國家的喜悅。"一個人若是得到完美的東西,等於失去了可以得到比這更好的期待。也正因為如此,人生在知道不幸之後,才會知道什幺叫幸福。
富有不是幸福,貧窮更不是幸福,沒有經曆過苦難的人也不會明白幸福真正的含意。當你最無助時,親情給你溫暖是幸福;當你客處他鄉時,友情帶給你快樂是幸福;當你百無聊賴時,愛情賦予你甜蜜和感動是幸福......但這一切都要源自於-個"愛"字。雨果通過《悲慘世界》裏的冉阿讓告訴我們,盡管社會還有不公,盡管人生還有磨難,隻要心裏有愛,就最終可以抵抗一切,從而過上一般意義上的幸福牛活!"隻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一切小公!","在不幸的另一而,許多人為了愛而犧牲"。
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遠離我們而去已經兩百多年了。生活在現代的我們與他們相比可渭是幸福之極。隻是生產力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我們的觀念和要求也在不斷地飛躍。當我們富有時,我們已經感覺不到真實的幸福,卻渴望能夠與自己的喜歡的人一起共享每一天的美好時光;當我們貧窮時.最大的夢想和幸福卻是如何能擁有每個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兩百多年前的雨果就已指出:"貧窮使男子潦倒,饑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贏弱"。偉大的作家那時就希望人們能付出愛心於他人,令世界因愛而更加美好!讓自己在付出愛的過程中,在他人感到幸福的同時自己也感覺到幸福! 牛命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幸福之旅,而是時時波動在幸運與不幸、沉與浮、光明與黑暗之間的模式裏。
不幸是什麼,不幸是困難降臨到頭上,因為你害怕困難與成功失之交臂:不幸是絕望襲來之時,你麵對絕望而惶惶不知所措,從此你真的滑入絕望;不幸是你被孤獨憂慮籠罩住,而你永遠沒走出它留下的陰影;不幸是你患有心理障礙,處在極度痛苦之中卻難於啟齒。
當一個人遇到不幸之時,可能會自我歎息,逆來順受;可能會意誌消沉,一蹶不振;也可能勇敢麵對不幸,迎難而上。不管人生遭遇的是何種形式的不幸,那都是不幸的。最關鍵的是不幸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被不幸擊中後輕易地成為它的俘虜,可怕的是你永遠生活在既成事實的不幸陰影中。 所以,當你在這日益繁華的生活中,越來越感覺不到幸福而心境煩躁不安時,當你因為人生短暫而大量揮霍錢財和健康時,不免泡上一杯香茗,來看看《悲慘世界》裏的那些人物的人生吧。人間所有的勇氣、所有的美德、所有崇高的精神,冉阿讓都具備。他是一個真正令人尊敬的人。他的一生充滿了曲折,正如書中結尾的小詩所描寫的那樣: 他安息了。 他活著,盡管他的命運曲折離奇。 他死了,隻因為失去了他的天使。 生死由常,就像白天離去夜晚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