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懺悔錄》中,盧梭把自己置身於被告席上,他一次次地懺悔,審視著自己,並痛恨自己的卑劣。尤其是"陷害"女仆一事, 一輩子都在盧梭的腦海巾翻騰著,攪得他坐立不安,直到自己身體極差不能動彈時,他仍在渴望得到那女仆的寬恕。盧梭的審視,怎能不讓我們動容?怎能不讓我們感到欽佩? 審視自己不隻是回順曆史、剖析現在。曆史不能更改,塵埃落定。停留在曆史中的審視是一種靜止,隻有審視過程巾的自己才是一種飛躍。現在瞬息萬變,轉眼即逝。停留在眼前的審視是一種短淺,隻有審視每個時刻的自己才是一種遠見古人雲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審視自己應該是全方位的透視自己,敢於在曆史中把握自己的得失,敢於在現實中分析自己的優劣,敢於在他人身上對比出自己的成敗
審視自己小僅要善待自己,更要善待敵人。善待自己是為了不隻在內心留下一個被世態炎涼麻醉後的僵硬的靈魂,而能更多地保留活躍的個性,使審視自己更加完善;善待敵人是為了不隻在內心留下一個被競爭廝殺凝固後冷酷無情的麵孔,而能更多地保留傳統的人性.使審視自己得到升華。世上沒有絕對的敵人,如果有,那也隻是自己在大腦內虛擬的另一個更強大的自己。我們麵對的敵人隻是那另一個自己在現實中的肉體,隻是自己所追逐的目標的化身,所以善待敵人其實也是善待自己。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現實生活中,我們在看到自己優點的同時,更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常常審視自己。審視自己,是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審視自己,可以將自己的錯誤教訓銘記得更加深刻,直至主動吸取,謹慎把握。隻有這樣,才能使人生多一分收獲,少一份惋惜;多一份幸福,少一份不幸。審視自己,是一種進取精神的昭示。常常審視自己,可以將自己走過的路看得更加清楚。隻有這樣,我們才可以站得高,望得遠;才會主動校正人生航標,看清方位,調整視野,審視自己的過去,把握自己的今天,擁有美好的明天。
審視自己要懂得在一次次失敗中播下一顆顆堅定執著的希望,能夠在一個個冷嘲熱諷的麵孔前擺出一副笑傲江湖的灑脫,要勇於在一道道鮮紅討厭的大裏和問號後畫出一個個圓滿有力的句號。不想昏庸地活著,那就從審視自己開始!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和著作者的血淚寫成的,它教給我們怎樣生活才有意義。保爾身上所體現的對人生的追求、執著的奉獻精神以及對人生的堅定信念都帶給我們無限的思考。
人生並非遂己所願,而是盡己所能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每個人隻有一次生命,因此,一千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垃:當他回顧已逝年華時,不困虛度時光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人生在世,並非遂己所願,而是盡己所能。 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不僅是蘇聯文學寶庫中的一部輝煌名著,還是世界文學中不可或缺的經典之作。該書自從出版以來,一直暢銷不衰,被無數的讀者視為生活的教科書、人生的路標。僅在蘇聯.這部作品就以61種文字印刷了600多次,發行量達3 000多萬冊。在我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影響了幾代人,曾被評為"最感動中國人的50本書"之一。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激勵了無數人的傑作,除了真實而深刻地描繪了十月革命前後烏克蘭地區的廣闊生活畫卷外,還塑造了保爾·柯察金執著於信念而堅韌不拔的崇高人格,其形象超越時空,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撥動著數代人的心弦。
更重要的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還教給我們應該怎樣生活才有意義,保爾身上體現出的對人生的追求、執著的拚搏奉獻精神以及對人生的堅定信念,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可以說,這本書是和著作者的血柑寫成的反映的基本上是奧斯特洛夫斯基極不平凡的人生經曆,是他對生活的切身體驗,對人生價值、對人生價值和人生意義的哲理性思考和總結。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每個人隻有一次生命。"年輕的保爾在麵對埋葬著自己最親密戰友的公墓、麵對那些已逝去的和現存的生命,甚至是那未來的生命時,真正的陷入r沉思,那種比任何一種殘害他健康的傷痛更為深刻的思考。
每個人從出生那天起,就已經開始丁向死亡的趨附。時間這種組成生命的材料,絲毫沒有讓你覺察到它的殘酷.它隱蔽而又小心翼翼地剝奪著人的生命。如果說生活是一道多解的方程,那麼生命就簡單多了--不管你的生命灌注了多麼華美還是多麼暗淡的生活,你都會有一個最後的歸宿:死亡。無一例外--這就是牛命的嚴峻性。然而.生命的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就像是河流,雖然每一脈清流都歸向了大海,但是它畢竟經曆了沿途的蜿蜒曲折,飽覽了一路風景,發出了汩汩聲響,展現了清澈風姿,生命所有的活力已經纖毫畢現在流淌的過程中了。
張愛玲曾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麵爬滿了蚤子。"生命對於每 個人來說,都應該是值得期待的事情,但生命義得麵臨"蚤子"這些物什的噬咬。生命潛能的迸發,有時必須依托於坎坷的刺激,坦途隻會讓人耽夢其中。正如羅曼·羅蘭所說:"累累傷痕是給你生命最好的東西。" 麵對生命,人們應懂得珍惜。盡管人們常願以"壽比南山"、"萬壽無疆"來麵對生命,但無論如何,人終究是要"窮"的。由於怕"窮",所以才要更珍惜"富"或是"有"時,麵對這短暫而"富有"的生命,人們開始學會以各種方式進行"珍惜"。享樂主義的人便開始大肆地及時行樂,禁欲主義的人開始不要命的節製.而有的人卻開始在珍惜中尋求那份閃光,在短暫中力求探到永恒。
麵對生命,有人開始考慮其價值。陷於沉思的保爾首先想到了生命的價值,基於此才能說出"人的一生應當是這樣度過"之言。既然已經清楚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貴,那麼就要在有限的生命裏,利用盡量多的宇宙物質,創造盡可能多的社會財富,那便是達到自己的價值了。保爾臥於病榻上,利用上帝僅留給他的那些功能寫成了小說《暴風雨所誕生的》,就在等出版社回信的那段日子裏,他反複問自己"你是不是已經盡了一切力量掙脫鐵環,使你能夠歸隊,使你的生命變得有用呢,"他每次的答案都是:"是的,我已盡到我的力量了!"這樣,也便達到了他"在臨死的時候可以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了這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的終極理想。這樣的一個布爾什維克戰士,麵對病魔、麵對死神、麵對珍貴的生命,他從未想過如何去刻意延長,而是深刻地思考如何去提升其價值,如何讓珍貴的生命,真正顯得珍貴。 麵對生命,人們都是同始同終的,隻是過程略有長短,而生命的意義還是由自己所定。麵對生命,保爾是抱著"人,應當趕快生活"而離開公墓,離開沉思的。因為生命因被珍視而美麗。生命中最重要的,是時間,是生命的質量。人生短促,應當趕快生活。我們不能虛度光陰,而要生括在完全獨立的今天,更要用最多的行動,去世最重要的事情。
並不是所有的生命都是寶貴的,譬如苟延殘喘者、蠅營狗苟者、苟且偷生者。隻有那些展現了生命張力,鋪展了生命華美特質的生命才是寶貴的。生命的延續不隻是依靠呼吸的順暢、心脈的律動,它更需要你倚仗著自身強健的心智來滋養。相對於浩浩曆史來說,個體生命隻是一個小小的片斷;相對於茫茫人群來說,個體生命隻是平常的一份樣本。曆史隻接納那些精彩的生命片段,人們也隻會向那些強健的生命樣本投注崇敬的目光。人生是生命的舞台,每個人都應該找尋自己的角色,演繹自己的精彩。
"生存還是滅亡,這是個問題。"哈姆雷特的表白讓相當多的人奉為經典,並為此津津樂道。然而重要的不是問題的提出,而是答案的找尋。"人,應當趕快生活"--這就是答案。
《貝多芬傳》
羅曼.羅蘭通過《貝多芬傳》昭示於人的,不是貝多芬的才華,而是患難,以及他患難的榜樣給不幸者的鼓勵。這是對那崇尚力量與征服,蔑視弱者和失敗者的人的熱烈頌歌。
苦難是人生的養分
隻有苦難才能成就人生,苦難賦予過程以力量,而快樂賦予過程一種積累能量的激情。
羅曼·羅蘭通過《貝多芬傳》昭示於人的,不是貝多芬的才華,而是患難,以及他患難的榜樣給不幸者的鼓勵。這是對那些崇尚力量與征服,蔑視弱者和失敗者的人的熱烈謳歌。羅曼·羅蘭在書中寫道:"但願不幸的人.看到一個與他同樣不幸的遭難者,不顧自然的阻礙,竭盡所能地成為一個不愧為人的人,而能借以自慰。"他這樣概括了貝多芬的一生:什麼勝利可和這場勝利相比?波拿巴的哪一場戰爭,奧斯特利茨哪一天的陽光,曾經達到這種超人的努力的光榮?曾經獲得這種心靈從未獲得的凱旋?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的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的:"用痛苦換來的歡樂。"
貝多芬的一生是一場苦難的曆程,悲慘的命運將他的靈魂放在身心折磨、不幸遭遇和病魔的鐵砧上錘打,而貝多芬卻用堅強的毅力戰勝了這一切,他因毅力而偉大,也同樣因不幸而偉大。貝多芬用自己的心血,譜出了他的命運史詩,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悲壯而淒美的絕唱。
羅曼·羅蘭說:"我把頑強執著的貝多芬放在這支給人們以精神支持的英雄隊伍的首位,他本人也曾在痛苦中希望自己能夠為其他不幸的人們作出榜樣。"的確,貝多芬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這個從痛苦中為爭取光明而鬥爭過來的人,也應該可以看做是我們的兄長。站在今天的時代高度,我們很容易指出和看到,在他們的時代的條件下,他們曾對人生懷著怎樣堅定的信念,他們曾以怎樣真誠的態度去追求人所應該達到的高度。他們在困難和逆境中的大勇者的精神,對於我們應該是一種激勵和鼓舞:如果在那樣黑暗的年代,還有人即使是在看不到明確遠景的情況下,在孤獨中,進行過壯烈的鬥爭,那麼,我們應該對白已有更高的要求,更能夠意識到集體的力量,對人類的前途懷有更大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