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百年中國文學的浪漫主義運動 第一節百年中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基本特征
全麵考察中國現代的浪漫主義文學運動,我們首先不能不提及後來成為現實主義文學大師的魯迅先生。早在本世紀初葉,魯迅便在《摩羅力詩說》一文中,詳細介紹了18世紀盛行於西方的浪漫主義文學運動,並對其思想藝術特征做了極為精彩的點評。魯迅認為,西方浪漫主義文學的精神實質,是"卻其麵目,誠心以思",其"立意在反抗,指歸在動作"。由於浪漫主義作家本身具有極強的反叛意識和先鋒意識,他們"大都不為順世和樂之音,動吭一呼,聞者興起,爭天拒俗,而精神複深敢後世之人心,綿延至於無已",最終達到"以起其國人之新生,而達其國於天下"的社會變革目的。魯迅在介紹西方浪漫主義文學的同時,也真誠地呼喚中國精神界之戰士的出現,並寄希望於他們能"別求新生於異邦",掀起一場屬於中國自己的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魯迅之所以極力推崇浪漫主義,是因為他對中國文壇老氣橫秋、"汙如死海"的現狀極為不滿。在他看來,中國文學泥古太久積重難返,必須經曆一場轟轟烈烈的浪漫主義運動,借助西方的現代意識與反叛精神徹底衝刷掉其曆史汙垢,否則中國文學絕無更新前行的可能(魯迅後來雖然沒有成為中國現代浪漫主義運動的倡導者,但他創作中所表現出來的浪漫主義情愫,無疑與他早年受西方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影響有著直接的關係)。應該說,魯迅對於中國文學未來的發展趨勢,作了一個非常準確的預測。我們不妨回溯一下曆史:"五四"文學的發動,起始並沒有引起全社會的廣泛注意,盡管動用劉半農和錢玄同上演了一出"雙簧戲",其實際收效也不是很大。胡適的白話詩和魯迅的《狂人日記》,其本意是帶有新文學的創作示範效應,但卻未能打破當時文壇的沉悶氣氛。然而,自郭沫若以及後來"創造社"的其他成員殺人"五四"文壇,局麵才開始發生根本的改觀。郭沫若的一曲《女神》,雖辭氣浮露筆無藏鋒過分張揚,但卻以其狂飆突進的恢弘氣勢與反叛傳統的時代精神,以其放縱個性的自我表現和豐富充沛的藝術激情,極大地激活了"五四"文壇的人氣,點燃了青年一代個性解放的狂熱情緒,不僅推動了新文學運動的順利展開,而且也促進了思想界的空前活躍。從這一意義上講,"五四"時代浪漫主義的介入,並不是對正在進行中的現實主義運動的消解或否定,而是對其必要的完善和有益的補充。
在西方文學的發展史上,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是兩個不同曆史階段的文學運動。浪漫主義是前工業化文明的產物,它的使命是反封建反傳統,主張回歸自然,以情感的放縱代替理智的思考,以個性的解放蔑視教會的權威,最終獲取卓然獨立的思想藝術品性。而現實主義則是後工業化文明的產物,它的宗旨是其強烈的社會批判性,它對工業化文明持否定態度,對人性"異化"及個性醜惡現象給予無情的揭露。現實主義已不再像浪漫主義那樣,對未來充滿著樂觀向上的理想主義態度,它對人性全麵而深刻的理性反思,為現代主義文學走向人類靈魂的精神世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五四"文學革命的主觀目的,誠如陳獨秀所斷言的那樣,是告別中國文學的古典主義時代,開啟它的現實主義時代。可事實上,這種轉型過程並不是那麼簡單。由於中國社會缺乏工業文明的背景文化,沒有經過人文主義啟蒙運動徹底的精神洗禮,現實主義運動的展開,就不可能是以人性自省的社會批判為己任,而隻能是以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和以人為本思想的確立,來滿足啟蒙主義的客觀要求。中西方現實主義運動的巨大差異,無疑為浪漫主義的同時介入提供了生存發展的良好機遇。換句話說,"五四"新文學的人文主義啟蒙精神,更適合於浪漫主義運動的發育成長。所以粱實秋認為,"五四"時代的新文學運動,"到處彌漫著抒情主義"的氣氛,"無論是散文,或是韻文,無論其為記述,或是描寫,到處情感橫溢",故其浪漫主義的成分要遠大於現實主義的成分。梁實秋的見解不無道理。其實包括魯迅與"文學研究會"在內的現實主義作家,他們的文學創作都明顯注入有浪漫主義的情感因素。鬱達夫把這種現象稱之為以"寫實主義為基礎,再加上一層浪漫主義的新味和殉情主義的情調"。~如冰心、許地山、王統照、黃廬隱等人小說的浪漫主義傾向,已得到學術界的普遍公認;魯迅的許多小說如《故鄉》、《祝福》、《傷逝》等以及他的雜文和散文詩所表現出的某些浪漫主義特征,也越來越引起研究者的重視。正是因為浪漫主義的積極參與,從而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現實主義文學運動的思想內涵和表現形式,並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後來中國文學發展的獨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