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源流篇
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
--唐·李白《渡荊門送別》
風水術的源流可以寫一部幾十萬字的《中國風水術史》,限於篇幅,本篇隻能依照時間順序,對各時期的有關風水的情況作簡要的介紹,並兼述有關相地理論與實踐。
1.先秦:風水術之孕育
先秦時期還沒有產生風水術,但是,與風水術有關的相地行為已經產生。
早在原始社會,先民就知道擇地而居。《墨子·辭過》雲:"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所謂陵阜,就是河流的台階地帶。許多考古遺址都是在靠近水邊的土坡上發現。先民生活在這樣的地帶,容易取水和捕魚,也不會受到洪水的淹沒。這正是後世風水師提倡的"近水而居"的原則。
從考古發現的住宅看,位於產河右岸台階地帶的新石器時代半坡遺址,幾乎所有的房屋都是坐北朝南,這樣可以取得冬暖夏涼的效果。這正是後世風水師提倡的"子午向"原則。
歸納考古發現的遺址,發現先民對住宅的要求是:地勢要取坡度台階地、地形要選在河床邊、土質要幹燥、地基要堅實、水源要充足、水質要純淨、交通要方便、四周要有林木、環境要幽雅。這些條件都要通過相地才能達到,後世風水師很推崇這一套。
進入階級社會後,相地知識就豐富多了,我們可以從當時的文獻窺見一'斑。
從甲骨卜辭和《詩經》看,商周時代已經對地形及水文有了明確的劃分。陸地分成山、阜、丘、原、陵、岡;河床地帶分為兆、廠、渚、滸、淡:水域類型有川、泉、河、澗、沼、澤、江、汜、沱等。
《尚書·禹貢>是我國第一部區域地理專著,它以天然的山川、河流、海岸為界,將疆域劃分為九個大的自然區,稱為九州。又按照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記述了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流域間的二,卜多座山嶺,為後世風水師的"龍脈說"提供了依據。
《山海經》是我國第一部堪稱上古地理百科全書的文獻,它由<山經》、《海經》、《大荒經》三部分組成。《山經>又稱《五藏山經》,它依東南西北中方位,記述了447座山,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山嶽地理專著。《山經》記載了神秘的山穴,如《南山經》雲:"南禺之山......其下多水,有穴焉。水春則入,夏乃出,冬則閉。"
《管予>一書的《地員>、《地度》、《地數》等篇目是傑出的地學論文。《地員》篇論述了地勢、地形、土壤、水文,並以"五上配五音",後來發展為"五音五行"的風水觀念。《地數》記述了土地表層與裏層的相應關係,指出:"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上有鉛者,其下有銀","上有丹沙者,其下有注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銅金"。土地的表裏關係,正是後世風水師所想探討的。
《周禮》一書記載了與風水密切相關的土宜法,《司徒》篇雲:"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鳥獸,以毓草木。"這就是說,以各種土地適宜於各類人民、鳥獸、草木的法則,辨別十二土地區域中各物名號,占視人民的居處,知道趨利避害,使人民旺盛,使鳥獸繁殖,使草木生長。
林尹在《周禮今注今譯》中,結合風水觀念說:"十二上,古王者封國時應天上星宿之位分為十二。《春官·保章氏》以星辨九州之地,鄭注雲:大界則日九州,州中諸國之封域於星有分焉,其書亡矣。堪輿雖有郡國所入,度非古數也,今其存可言者,十二次之分也。星紀,吳越也。玄枵,齊也。 取訾,衛也。降婁,魯也。大梁,趙也。實沈,晉也。鵓首,秦也。鵓火,周也。鶉尾,楚也。壽星,鄭也。大火,宋也。析木,燕也。按十二土謂應天上星而分之十二土地區域也。"
不僅《周禮》有此記載,《逸周書·度訓》亦雲:"土宜天時,百物行治。"可見,"土宜"在先秦是通行的術語和方法。
後世的風水先生很推崇土宜法,宣揚天地對應現念,將天上的十_次與地麵區域相附會,劃分十二區域,作為判別吉凶的依據。
由此可見,先秦的相地知識為風水術的產生提供了前提。
2.秦漢:風水術之發生
秦代
秦代有了地脈觀念。秦統一一後,派蒙恬修長城,開馳道。秦始皇死後,趙高矯詔通令蒙恬自殺,當時,民間傳說蒙恬之死是因為他"絕地脈"所致。司馬遷在《史記·蒙恬列傳>中對這種說法提出了異議:"恬為名將,不以此時強諫,振百姓之急,養老存孤,務修眾庶之和,而阿意興功,此其兄弟遇誅,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脈哉?"
秦代有了王氣觀念。《晉書·元帝紀》談到南京地理時說:"始皇時望氣者雲'五百年後金陵有天子氣',故始皇東遊以壓之,改其地同秣陵,塹北山以絕其勢。"又據《太平寰宇記》卷95記載,秦代的長水縣有一座山(今浙江省嘉興縣南邊),秦始皇聽術士說山上有王氣,便遣發了一批死囚去挖山,囚徒們受不了勞苦,一哄而散。
秦代營建了巨大的土木工程,有陽宅阿房宮,又有陰宅始皇塚。阿房宮占地近三百裏,離宮別館遍布在山穀,以南山為宮門,以樊川做池子,阿房前殿可坐近萬人。始皇塚動用70萬民夫,挖空了驪山,穿透了三重息壤,規模之大,真可謂空前絕後。這兩大工程的實施,說明秦代相地水平是很高的。
秦代講究墓葬吉凶。韓信年輕時,母親死,家裏窮,不能在村墓中葬母,就擇"高敞地"葬母。後來他功成名就,被封為楚王。又據《管氏地理指蒙》卷4記載,秦末李仲翔祖葬城紀,他三次夢見有人告訴他,葬地的山形如川字,法當戰死。仲翔不信,漢初果戰於狄道而死。
秦人西首而葬,墓向東方,主墓道在墓坑的東端,這可能與秦國地處西陲,企圖東進有關,也可能是他們有了以西為尊的觀念。
西漢
談到西漢的風水術,有必要先介紹一下漢代的相地知識。空前發達的地學,正是風水術產生的基礎。
當先秦學者在《禹貢》中把我國的山勢大致劃定之後,漢代學者又在此基礎之上創立了有名的"三條四列說",它們分別是:
北條:岍--岐(陝境渭河北岸)--荊山--壺口--雷道(陝晉間)--太嶽--砥柱--析城--王屋(晉南)--太行--恒山--碣石(河北)
中條:西傾--朱圉--鳥鼠--太華(隴陝)--熊耳--外方--桐 柏--陪尾(魯南)。分支:蟠塚(陝南)--荊山--外方--大別(鄂皖境)
南條:岷山--衡山--敷淺源(廬山)
第一列:岍--碣石(即北條)
第二列:西傾--陪尾(即中條主幹)
第三列:蟠塚--大別(即中條分支)
第四列:岷山--敷淺源(即南條)
這些山脈正是後世風水師所說的龍脈。
漢代對地理概念有了更加準確的認識。《爾唯》有《釋地》、《釋丘》、《釋山》、《釋水》,都是解釋地理現象的,如"下濕曰隰,大野曰平,廣平日野,高平日陸,大陸日阜,大阜日陵,大陵日阿"。
1973年在長沙馬土堆出土了西漢的《地形圖》、《駐軍圖》、《城邑圖》,圖中已能清楚地表示出山脈、山簇、山峰、山穀、河流,並且比較精確。
漢代雖然有了豐富的相地知識,但畢竟還是缺乏科學性。人們的迷信思想仍然很嚴重,對地理現象缺乏正確的認識,這種狀況很容易滋生風水觀念。
下麵,讓我們再來看看漢代風水術的發生。
漢初勵精圖治,術數不興,但也有術士。漢文帝時,有個叫新垣平的人自稱能望氣,說長安東北有五彩神氣,好像人戴的帽子。文帝居然相信了,就在渭河邊修了個五帝廟,用以祭五帝,用大堆木柴燃燒,新垣平說是天上降下來了光輝.文帝一時高興,封他為上人夫。後來有人揭發新垣平,文帝知道上了當,就殺死了他。
漢武帝時,司馬遷不相信風水,他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嶷,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走遍了名山大川,但他在《史記》中不講風水,當時也不興風水。
但是,漢武帝時有了堪輿家。《史記·日者列傳》記載漢武帝聚會占家,問某人可娶否,堪輿家言不可。這時的堪輿家不是風水師,而是上觀天文、下察地理的占候之士。
西漢稱相地為形法。(見名稱考證)
西漢又有了"諱西益宅","諱被刑為徒,不上丘墓"。說明風水觀念已經開始萌生。
就在西漢,出現了一位傑出的唯物論者楊王孫,他堅決反對厚葬,連薄葬也認為不必要。《漢書·楊王孫傳》記載了楊的一篇書信,楊說:"夫厚葬誠無益於死者,而俗人竟以相高,靡財殫幣,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發,此真與暴骸於中野阿異!且夫死者,終生之化,而物之歸者也。歸者得至,化者得變,是物各反其真也。使歸者不得至,化者不得變,是使物各失其所也......裹以幣帛,鬲以棺槨,支體絡柬,口含玉石,欲化不得,諺為枯臘,千載之後,棺槨朽腐,乃得歸土,就其真宅,由是言之,焉用久客。"他在臨終前,囑咐兒子,將遺體脫光,裝在布袋,入地七尺,下葬後將布袋取出,讓裸體與土挨在一起。他的兒子和親友不忍心這樣做,楊反複疏通他們的思想,終於得到裸葬。楊王孫的葬事驚動了社會,有人斥為異端,有人大為欽佩。可是,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沒有人願意效仿他。從唯物論的觀點看,楊王孫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值得推崇。
東漢
東漢民風很重視喪葬。時人王符在《潛夫論·浮侈篇》中指出:"今京師貴戚,郡縣豪家,生不極養,死乃崇喪,或至金縷玉匣,糯梓椴楠,多埋珍寶偶人車馬,造起大塚,廣種鬆柏,廬舍祠堂,務崇華侈。"
重視喪葬,必然導致風水觀念的發生。千充在《論衡》中詳細地介紹了當時的風水忌諱,讀者不妨去讀一讀其中的《薄葬》、《四諱》、《讕時>、《譏日》、《卜筮》、《辨祟>、《難歲》、《詰術》諸篇,從中可以對東漢的風水習俗作比較全麵的了解。
據應劭的《風俗通義》卷九,漢代汝南地方有個姓彭的墓上立有石人石獸,有個人不小心把一塊點心遺失在石人旁,丁.是有人信口丌河說石人能治病,才有人送點心給石人。此話一傳開,方圓幾十裏的人都來供奉石人。這說明民間具備了接受風水觀念的溫床,形成了一種風氣。
《後漢書》記載了東漢有關風水的故事。《郭鎮傳》說順帝時,河南人吳雄少時家貧喪母,不迭擇土地,也不選擇時間,就把母親埋了,巫士都說吳雄將來要被滅族的。但是,吳雄和他的兒子、孫子都官至廷尉,沒有凶禍。
又有相信風水而大貴的例子。《後漢書·袁安傳》記載,袁安的父親死後,他的母親要他去訪求葬地。袁安在路上遇見三位書生,書生們指著一塊地說:"葬此地當世為上公。"袁安照此辦了,後來果然累世隆盛。
東漢末年,江東豪強孫堅的父親死丫,孫堅四處訪尋葬地。有個異人對他說:"你是想當百世諸侯?還是想當四世皇帝?"孫堅說想當皇帝。異人乃指一處,孫堅按照異入指的地形埋葬了父親。當時富春江有沙漲暴出,又有異人說:"此沙狹,而長,子孫將為長沙矣。"後來,孫堅任長沙太守,他的後代孫權至孫皓四世稱帝。這個故事,可能是風水先生後來杜撰的。
還有因相信風水而倒黴的例子。桓帝時,汝南陳伯敬小心謹慎,行必矩步,坐必端膝,嗬叱狗馬,終不言死,起居講究規範,從不觸動忌諱。後來,他一直沒有得到官運,反而因女婿不法,被太守邵夔怒而殺死,成為時人的笑料。
東漢時興鎮墓文,即在墓地撰文,讓死者安逸,活人得福。湖北江陵鳳凰山漢墓出土的簡文中有鎮墓文雲,"江陵丞敢告地下丞","平裏五大夫張偃敢告地下主","上天蒼蒼,地下茫茫,死人婦陰,生人歸陽。生人有裏,死人有鄉"。民間有了陰間觀念,東漢阮璃《七哀詩》雲:"冥冥九泉室,漫漫長夜台。"
東漢的高雅之士都不信風水,前麵提到的王符、王充、應劭都是抨擊風水的。政治上主張開明的士人懂得風水,但不講究風水。據馮夢龍《古今笑史·塞語部》記載:"徐孺子,南昌人,與太原郭林宗遊,同稚還家。林宗庭中有一樹,欲伐去之,雲:'為宅之法,正如方口,口中有木,困字不祥。'徐日:'為宅之法,正如方口,口中有人,囚字何殊?'郭無以難。"徐和郭鬥智,郭最後沒有砍樹,任其自然。
但是,東漢士人對居住環境還是很講究的。《後漢書·仲長統傳》記載仲長統對住宅的要求是:"使居有良田廣宅,背山臨流,溝池環幣,竹木周布,場圃築前,果園樹後。"背山臨流,前有場圃,這正是風水術對陽宅的基本原則。
東漢的風水觀念對後世有很大影響。如徐孺子說的"囚"字,風水家視為大忌,蓋房不能先修圍牆,修房不能沒有通路,墓地不能閉得太緊,否則,都會犯囚字禁。又如"犯土",民間營建宅舍,小遭疾厄,就說是"犯土"。考察"犯土"忌諱之源,乃出自東漢。漢安帝時,皇太子驚病不安,宮裏的人都說是因為修繕聖舍時觸犯了上禁。這個說法傳到民間,就有了"犯土"之說。
由此可見,東漢是風水術發生的時代,民間有了風水之習俗。
3.魏晉南北朝:風水術之傳播
魏晉
魏晉產生了像管輅、郭璞這樣的風水術宗師(見《人物篇》),並且還有~批擅長風水術的隱逸之士。
據《南史》記載,劉裕未發跡時,有一天與一位叫孔恭的人同遊,途經曲阿、丹徒之間的候山時,孔恭說:"此地有天子氣。"劉裕的先人正葬於此,劉聽了此話後非常自負,後來他果然成了劉宋的開國皇帝。
《晉書》記載了幾位無名氏風水師的故事:
魏舒從小就成了孤兒,為外婆收養,外婆家修建房屋,有相宅者說當出貴甥。後來,魏舒發奮,應驗了相宅者的話。
陶侃從小家貧,辦喪事很困難。即將下葬時,家中的牛不知跑到什麼地方去了。陶侃在找牛的途中遇見一個老頭,老頭告訴他說:"前麵的山岡下有...條牛在溝中睡覺,若在那個地方下葬,後人可以位極人臣。"老人又指著另一處小山說:"其次是那個地方,後人可以代代出二千石的官。"老人說完就不見了。陶侃按照他的指點,找到了那頭牛,並在那裏埋葬了親人,還把老人所指的另一座山告訴了周訪。周訪的父親死後,周訪就把他葬在那個地方。後來,周訪果然官至益州刺史,周訪的子孫都當了刺史。陶侃官至太尉,頗多功績。
有個善相墓的人說羊祜的祖墓上有帝王之氣,如果鑿開墓就會斷絕子孫,但可以"出折臂三公"。羊祜把墓鑿開了,後來他騎馬時跌斷了手臂,但是他官至尚書,沒有後人,應驗了相墓者的話。
晉代也有不相信風水的人。夏侯湛出生於名門望族,性頗豪侈,衣食都很講究。在他臨死時,卻讓人準備小棺薄葬。當時的輿論認為,夏侯湛雖然活著時不能砥礪名節,死時還能從簡,也算是深達生死道理。
晉代人對"太歲"很忌諱。《晉書·徐邀傳》記載;"舊疑歲辰在卯,此宅之左則彼宅之右,何得俱忌於東。邀以為太歲之屬,自是遊神,譬如日出之時,向東皆逆,非為藏體地中也。"徐邀在當時是一位很開達的知識分子,也相信太歲,說明風水觀念深入人心。
南朝
宋明帝是個講究忌諱的皇帝。百官論事時,如發音有"禍"、"敗"、"凶"、"喪"的,不論多大的官,必加罪戮。當時民間稱宣陽門為白門,尚書右丞江謐上疏時誤稱"白"字,明帝向來忌諱"白"字,氣得罵道:"白你家門。"江謐嚇得半死。太後的停屍床從東宮出,明帝碰見了,以為不祥,罷免了十幾個人的官職。宮內搬床或整治牆壁,必先祭土神,派文士作文祈禱。內外之人常慮犯忌,人人自危。當對,蕭道成家的墓有五色雲氣,明帝覺得很討厭,就暗中派人在蕭家墳的四角釘了長五六尺的鐵釘,可是,蕭道成最後還是做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