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常識篇(1 / 3)

第六章常識篇

萬壑有聲含晚籟,

數峰無語立斜陽。

--宋·王禹偶《村行》

風水的理論十分龐雜,隻有搞清風水的基本概念和常用術語,才能登堂入室。有必要說明的是,這些概念和術語本身就不完整、不準確、有矛盾、不科學,多是生搬硬套,移花接木。要想把這些概念搞得清清楚楚,尚得進一步研究。

(一)常用概念

1.氣

氣,在古代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唯物論者認為它是構成世界本原的元素,唯心論者認為它是客觀精神的派生物。先哲普遍認為,氣無處不存在,氣構成萬物,氣不斷運動變化。《老子>雲:"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宋張載在《正蒙·太和》雲:"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

氣,在風水術中是一個很普遍、很重要的概念。有生氣、死氣、陽氣、陰氣、土氣、地氣、乘氣、聚氣、納氣、氣脈、氣母等。氣是萬物之源,氣變化無窮,氣決定人的禍福。人要避死氣、乘生氣,就得請風水師"理氣"。"理氣"是十分複雜的,要結合陰陽五行,實地考得"旺象",才能得到"生氣",有了"生氣"就能富貴。因此,風水術實際是"相氣術"。

風水術以氣為萬物本源,《管氏地理指蒙》卷一《有無往來》雲:"未見氣日太易,氣之始日太初......一氣積而兩儀分,一生三而五行具,吉凶悔吝有機而可測,盛衰消長有度而不渝。"這就是說,世界是從無(未見氣)到有(氣之始),氣是本源(一),它分化出陰陽(兩儀),又分出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五行),這些物質的盛衰消長都有不可改變的規律(有度而不渝),並且有了禍福(吉凶悔吝),這些禍福都是可以預測的。這段話,是對《周易》"太極說"的發揮,有樸素的唯物辯證法色彩。

風水術認為,氣是無窮變化的,它可以變成水,也可以積澱為山川。明代蔣平階在《水龍經>論"氣機妙運"時說:"太始唯一氣,莫先於水。水中積濁,遂成山川。經雲:氣者,水之母:水者,氣之子。氣行則水隨,而水止則氣止,子母同情,水氣相逐也。夫溢於地外而有跡者為水,行十地中而無形者為氣。表裏同用,此造化之妙用。故察地中之氣趨東趨西,即其水之或去或來而知之矣。行龍必水輔,氣止必有水界。輔行龍者水,故察水之所來而知龍氣發源之始;止龍氣者亦水,故察水之所交而知龍氣融聚之處。"由此可知,山脈和河流都可以統一於"氣"中,尋找生氣就是要觀察山川的走向。

風水術還認為,氣決定人的禍福。有土就有氣,人生得於氣,人死歸於氣。郭璞《古本葬經》論述得很詳細:"葬者,乘生氣也。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行乎地申而為生氣,生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人受體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蓋生者,氣之聚凝,結者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內骨,以蔭所生之道也。經雲: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是以銅山西崩,靈鍾東應;木華於春,栗芽於室。氣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勢之止。丘壟之骨,岡阜之支,氣之所隨。經日: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

這一段話,可謂風水的總綱,而這個總綱的核心是氣。由這段話,我們可知風水師對氣的總的看法:生氣是一元運化之氣,在天則周流六虛,在地則發生萬物。天無此則氣無以資地,地無此則形無以載。生氣藏於地中,人不可見,惟循地之理以求之。葬者若能知其所在,使枯骨得以乘之,則能得福。父母骸骨為子孫之本,子孫形體乃父母之枝,本與枝相應,得吉地則神靈安、子孫盛,這叫做"氣感而應鬼福及人"。

不論是陰宅還是陽宅,都要注意乘生氣、避死氣。《黃帝宅經>雲:"每年有十二月,每月有生氣死氣之位......正月生氣在子癸,死氣在午丁;二月生氣在醜艮,死氣在未坤;三月生氣在寅甲,死氣在申庚;四月生氣在卯乙,死氣在酉辛;五月生氣在辰巽,死氣在戌乾;六月生氣在巳丙,死氣在亥壬;七月生氣在午丁,死氙在子癸;八月生氣在未坤,死氣在醜艮;九月生氣在申庚,死氣寅甲:十月生氣在酉辛,死氣在卯乙;十一月生氣在戌乾,死氣在辰巽:十二月生氣在亥壬,死氣在巳丙。"這就是說,每個月都有生氣和死氣,具體的方位,則是羅盤上用八卦、天幹、地支表示的方位。風水先生看地時,手持羅盤,首先看清本月中生氣和死氣所在的方位,以生氣方位動土為吉,以死氣方位動土為凶。

因此,"理氣"是風水術的關鍵之一。風水師認為,理寓於氣,氣固於形。形以

目觀,氣須理察。天星卦氣,為乘氣之法則。以伏羲先天八卦配合陰陽,以文王後天

八卦推排爻象。以內四卦為天地日月,六十卦為陰陽氣候。以各卦之下配分六十花

甲子,並納五行,取其旺相,以合卦氣,這樣可以推知萬事萬物。隻要理氣適宜,乘

生出煞,消納控製,精辨入神,就可達到相地的目的。實際上,"理氣說"是虛無縹

緲的,誰又能看得見氣?隻能靠"意會",這就憑風水師任意解釋了。

此外,又有望氣說。宋黃妙應《博山篇>雲:"既明堂,要識堂氣。一白好,五黃好,六白好,八白好,九紫好,此為五吉。又忌四凶,二黑宜忌,三碧宜忌,四綠宜忌,七赤宜忌。"這種吉凶劃分,不知依何為據。明繆希雍《葬經翼>有《望氣篇>,雲:"凡山紫氣如蓋,蒼煙若浮,雲蒸靄靄,四時彌留,皮無崩蝕,色澤油油,草木繁茂,流泉甘冽,土香而膩,石潤而明,如是者,氣方鍾而未休。雲氣不騰,色澤暗淡,崩摧破裂,石枯土燥,草木零落,水泉幹涸,如是者,非山岡之斷絕於掘鑿,則生氣之行乎他方。"據風水師說,望氣可以知道朝代更替、官場人事、家業興衰。封建社會的統治者很相信望氣說,其實,這是毫無依據的。

2.陰

陰陽本指日照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後來用以說明萬物的本源,說明相互對立和相互消長的情況。《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本府也。"人們將萬事萬物都歸於陰陽兩個方麵: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至為陽,去為陰;動為陽,靜為陰;速為陽,遲為陰:晝為陽,夜為陰:等等。

風水術以陰陽解天地,《管氏地理指蒙》卷八《陰陽釋微》雲:"混沌開辟,江山延袤。融結陰陽,磅礴宇宙。岡骨既成,源脈已透。以鍾形勢,以通氣候。以清以濁,以奇以耦。精積光芒,呈露星宿。以孽衰微,以孕福壽。"又說:"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於上。"並且說陰陽之氣不得有損傷:"陰陽之氣出於天造,非人力所能成。一有增損,不但無益,且所以傷之也。膚腠割之,小者耳鼻傷之,大者傷至於丹元,則無用矣。"依照這個觀點,風水先生很忌諱挖山開塘,以為傷了陰陽之氣。

風水先生又認為,人是由陰陽二氣派生出來,因此,人要適從於陰陽,不得違背陰陽,順者昌,逆者亡。俗語雲:"大門朝南,子孫不寒;大門朝北,子孫受罪。"南為陽.北為陰;住宅朝南,為陽,有吉;住宅朝北,為陰,有凶。

相地點穴離不開陰陽。空石長者《五星捉脈正變明圖》指出:"太極既定,次又分其陰陽。暈間幽陷者為陰穴,暈間凸起者為陽穴。就身作穴者為陰龍,宜陽穴。另起星峰作穴者為陽龍,宣陰穴,反此皆有凶咎。"

風水以陰陽交感為吉。謝和卿<神寶經》雲:"陽作必借陰氣一吸,陰作必借陽氣一噓,即陰來陽作,陽來陰作之義。若陽來陽受者,則見福舒徐;若陰來陰受者,則見禍慘急。"這就將人事禍福與陰陽聯係在一起了。不僅如此,陰陽還可以作為各種術語的本義詞,如逆順即陰陽的別名。看地形時,"逆中取順者,因脈逆轉而求。順中取逆者,因脈順流而出。三陽從地起為逆,三陰從天降為順。陽脈為逆,陰脈為順"。

陰陽學說具有樸素的辯證法色彩,是先哲認識世界的比較正確的思維方式。可是,風水將它與人事吉凶相附會,必然墮於詭辯的泥坑。

3.四象

"四象"一詞最先出自《易·係辭》,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即太陽、太陰、少陰、少陽。

先哲在天文學中也有"四象"一詞,不過,這與<易》中的概念完全不同。先哲在觀察星辰時,選擇了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宿作為坐標。東南西北各有七宿,把每個七宿聯係起來想像很像一種動物。如,東方的角、亢、氐、房、心、尾、萁七宿,角像龍角,氐房像龍身,尾宿像龍尾,它們連起來像一條騰空而起的龍,於是先哲稱東方為蒼龍。南方的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柳為鳥嘴,星為鳥頸,張為嗉,翼為羽翮,它們連起來像一隻展翅飛翔的鳥,於是先哲稱南方為朱雀。此外,北方有鬥、牛、女、虛、危、室、壁七宿,像一隻緩緩而行的龜。因位於北方,故稱玄。因身有鱗甲,故稱武。合稱玄武。西方有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像一隻躍步上前的老虎。白虎是已經絕種的大毛蟲之長,《山海經·西山經》記載盂山"其獸多白狼、白虎"。這四種動物的形象,稱為四象,又稱為四靈。

"四象"作為方位,先秦的《禮記·曲禮》已有記載:"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疏》:"前南後北,左東右西,朱鳥、玄武、青龍、白虎,四方宿名也。"這裏,朱鳥即朱雀。"左東右西"的概念與我們看地圖有區別。現在的地圖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古人的地圖是倒過來的,下北一卜南,這樣就成了"左東右西"。'

風水先生將"四象"運用到地形上,以"四象"的形象及動作譬喻地形,又附會吉凶禍福。<三國誌·管輅傳》記載:"輅隨軍西行,過毋丘儉墓,倚樹哀吟,精神不樂,人問其故,輅日:林木雖茂,無形可久;碑言雖美,無後可守。玄武藏頭,蒼龍無足,白虎銜屍,朱雀悲哭,四危以備,法當滅族。不過二載,其應至矣。"這就是根據四象處於四危狀態,判斷毋丘儉二年之內滅族。

郭璞在《葬經》中也宣揚這-一套,他說:"經曰:地有四勢,氣從八方。故葬以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後為玄武。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頰。形勢反此,法當破死。故虎蹲謂之銜,',龍踞謂之嫉主,玄武不難者拒屍,朱雀不舞者騰去。土圭測其方位,玉尺度其遇邇。以支為龍虎者,來止跡乎岡q阜,要如肘臂,謂之環抱。以水為朱雀者,衰旺係形應,忌夫湍流,謂之悲泣。"

"四象"對民俗有很深的影響。如果我們到北京中山公園去看社稷壇,就會發現壇中的土色各有不同。由於東方是青龍,土色為青:兩方是白虎,土色為白;南方是朱雀,土色為紅;北方是玄武,土色為黑。中間的土色是黃的,象征人。這些土,是明清時期由四方的府縣專程運來,表示四方朝貢,天下祥和之征。

4.五行

五行學說,最早見於《尚書·洪範》:"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水日潤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從革,土愛稼穡。"五行之間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見圖4,圓圈線表示相生,五角線表示相克。五行學說具有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它貫穿於我國占代思維現象的各個領域。

風水術認為,相地奧妙,盡在五行之中。山川形勢有直有曲,有方有圓,有闊有狹,各具五行。概其要,唯測其氣驗其質而已。質以氣成,氣行質中。地理幹變萬化,關鍵在五行之氣。

風水五行有許多分類:

正五行,其訣雲:東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正五行用以定方位。

八卦五行,其訣雲:震庚亥未巽辛木,乾甲兌丁巳醜金,坎癸申辰水,離壬寅戌火,坤乙艮丙土。八卦五行用以司形局。這是以八卦配合幹支而論其所屬。震屬木,庚納配於震,亥未合於震,故庚亥未俱屬木。巽屬木,辛納配於巽,故辛亦屬木。乾屬金,甲納配於乾,故甲屬金。兌屬金,丁納配於兌,巳醜合於兌,故丁巳醜亦屬金。坎屬水,外陰而內陽,故坎之外三爻癸配之,而癸亦屬水,申辰以合於坎而屬水。離屬火,外陽而內陰,故離之外三爻壬配之,而壬亦屬火,寅戌以合於離而屬於火。坤屬土,乙納配於坤,故乙亦屬土。艮屬土,丙納配於艮,故丙亦屬土。

洪範五行,又名宗廟五行、大五行。其訣雲:甲寅辰巽大江水,戌坎申辛水亦同,震艮巳三原屬木,離壬丙乙火為宗,兌丁乾亥金生處,醜癸坤庚未土中。洪範五行用以窮山音。它以八卦變通,演而申之為二十四位五行變化之情。所謂八卦變通,十分複雜,是由爻變而成:甲本屬木,納於乾宮,與坤交,以坤之上下二爻,交換乾之上下二爻,化成坎象。甲隨坎化,遂屬水。乙本屬木,納於坤宮,與乾交,以乾之上下二爻,交換坤之上下二爻,化成離象。乙受離化,遂屬火。丙本屬火,納於艮宮,艮與兌對,以兌之下爻,交換艮之下爻,化成離象。丙隨離化,遂屬火。丁本屬火,納配艮宮,兌與艮對,以兌之上爻,交換艮之上爻,化成乾象。丁受乾化,遂屬金。庚本屬金,納配於震,震與巽對,以巽之下爻,交換震之下爻,化成坤象。庚受坤化,遂屬土。辛本屬金,納配於巽,巽與震對,以震之上爻,交換巽之上爻,化成坎象。辛受坎化,遂屬水。壬本屬水,納配於離,離與坎對,以離之中爻,交換坎之中爻,化成乾象。千受乾化,本當屬金,因納於離火,火焰消金,不能自立,退而附於離,遂屬火。癸本屬水,納配於坎,坎與離對,以離之中爻,交換坎之中爻,化成坤象。癸受坤化,遂屬土。

以上三種是最常用的五行,此外又有:

四經五行。木居東,火居南,金居西,水居北,各有其位,唯土不屬四方而居中宮,風水術講究坐山、向上,舍棄中宮。所以,五行實際上隻用了四行,故稱四經五行。

三合五行。由四經中以類合而得名。寅午戌合成火局,巳酉醜合成金局,申子辰合成水局,辛卯未合成木局,由生旺墓三方結合而成,故名之三合五行。

四生五行。四隅有四長生,甲木長生在亥,丙火長生在辰,庚金長生在巳,壬水長生在申,乙木長生在午,丁火長生在酉,辛金長生在子,癸水長生在卵。

雙山五行。兩字同宮合幹支,以納音五行為標準。如艮丙辛合寅午戌為廉貞火,巽庚癸合巳酉醜為武曲金,坤壬乙合申子辰為文曲水,乾甲乙合辛亥卯為貪狼木,俱屬二字合為...宮,故名之雙山五行。

玄空五行。取生入克入,生出克出,以定吉凶。玄為神明變化,空為無所倚著。立穴定向,全憑虛靈之水法,水性玄空。有訣雲:丙丁乙酉原屬火,乾坤卯午金同生,亥癸艮甲是木神,戌庚醜未土為真,子寅辰巽辛兼巳,申與壬方是水神。

此外,又有向上五行、納音五行、星度五行、渾天五行、河圖五行、宿度五行、甲子五行、天於五行、地支五行,不勝枚舉。

風水中對五行的運用一直很混亂。宋代的褚泳在《祛疑說》中指出:"向為先子卜地,遍叩日者,就參地理之學,雖各守其師說,深淺固殊易知。但二十四位之五行,亦有兩說,莫之適從。自古所用大五行,雖郭璞《元經》亦守其說,謂之山家五行。然先輩皆謂莫曉其立法之因,既無可考之理,古今豈肯通用而不疑者哉?近世蔣文舉隻用正五行以配二十四位,壬癸亥子為水,丙丁巳午為火,一如三命六壬之說,自謂得楊筠鬆之學。又有蜀中一家,謂是希夷先生之傳,亦以子亥為水,巳午為火,與蔣說同,而獨以壬位為火。"希夷先生即陳摶,他傳授的五行與楊筠鬆傳授的五行有同有異,沒有完全統一。

清朝康熙年間,湯若望、杜如預等人在選擇榮親王葬期時,不用正五行,而用洪範五行,使山向、年月俱犯忌煞,得罪了皇帝,險些被殺頭。可見,選擇五行是很嚴肅的事情。

風水帥認為,五行是陰陽之綱領,造化之權衡。拔砂、放水、辯方、立向都得依靠五行。劉基在《堪輿漫興》中敘述:"金星形體淨而圓,弓起渾如月半邊。秀麗篤生忠義士,高雄威武掌兵權。木星身聳萬人驚,倒地人看一樹橫。有水令人身貴顯,欹斜不正反遭刑。漲天水星浪交加,或落平洋曲似蛇。智巧聰明多度量,蕩然無製敗人家。火星作祖似蓮花,貪巨相承宰相家。隻有開紅堪作穴,亦須平地出萌芽。土星高大厚而端,牛背屏風總一般。若在後龍兼照穴,兄弟父子並為官。火南水北木居東,西有金星土在中。此謂五星來聚講,天壤正氣福無窮。"五星中,金星頭圓而足闊,木星頭圓而身直,水星頭平而生浪,火星頭尖而足闊,土星頭平而體秀。用圖可表示為:

不僅是地形取決於五行,風水術中的所有理論都要以五行為指導。《管氏地理指蒙》讜:"推星必由於五行,言天必由於五土,仰佑善之五音。"此書又說:"五行之五位,五方之五色,五性之五神,五正之五德,血象之五獸,此皆不可差而不可易。"為什麼風水要如此重視五行?此書論述說:"葬者乃五行之反本還元,歸根複命,而教化之達變也。嗣續因之,而盛衰消長。"子孫的禍福,取決於葬者的五行。五行盛,子孫長;五行衰,子孫消。

5.八

八卦是由陰陽派生出來。《易·係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分別是三乾、蘭坤、蘭震、三艮、三離、三坎、三兌、三巽。它們代表許多自然現象,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以之推衍,乾又可以作為君、宗、們、首、德等;坤又可以作為臣、城邑、田、宅、陸:震又可為主、坦道、蕃、左:巽又可為女、風俗、床:坎為江河、大川、淵、井、寒泉;離為戶、牢獄、灶:艮為石、廟、宮室、穴:兌為妹、右、西等。

八卦主要用於表示方位。先哲把空間分成四維四隅,共八個方向,以八卦分別代表八個方向。《周易·說卦》指出:"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麵而聽天下,響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日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日說言乎,戰乎兌。乾,兩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日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日成言乎艮。"依照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畫出方位圖(見下圖),這就是文上後天八卦。據說是西周初年周公所製。在這個圖中,乾在西北,代表大,最吉利,這人概是因為周代崛起於西北的緣故。

民間還流行伏羲先天八卦,方位與後天八卦不同,這也是根據《周易·說卦>中的一段文字推衍而出,其文:"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氣相薄,水火不相錯,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據此,宋代大儒陳摶畫出了先天八卦圖。在這個圖中,乾坤定上下之位,離坎列左右之門。艮與兌對立,巽與震對立。乾、兌、離、震為陽,坤、坎、巽、艮為陰。從乾1、兌2、離3、震4為順,象征天左旋。從巽5、坎6、艮7、坤8為逆,象征陰陽相錯。按照這個順序可畫出中間的太極圖曲線,這個曲線表示陰陽消長的旋轉運動。

風水先生在使用羅盤時,有的用後天八卦,有的用先天八卦,因此,我們應該把這兩個圖形所代表的方位都背熟,否則就會被搞糊塗。

風水先生以為每個住宅都有自己的屬性,就將後天八卦中的乾、兌、艮、坤作為西四宅,以離、震、巽、坎作為東四宅。具體的判斷方法是依據住宅的朝向,如子山午向就是坎宅,坎宅屬於東四宅。風水先生又認為每個人都有特定的宅命,凡東四命就適宜住東四宅,西四命就適宜住謠四宅,否則有凶。至於如何推算主人的宅命,那是很複雜的,類似於八字算命,我們不必去學這一套。

風水先生常以八卦論述都城的吉凶。明清時代的風水先生為了說明北京建都的合理性,就依後天八卦說:天之象以北為極,則地之勢亦當以北為極。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今之京師,居乎艮位,成始成終之地,介乎震坎之間,出乎震而勞乎坎,以受萬物之所歸。自古建都之地,上得天時,下得地勢,中得人心,未有過此者。

八卦每卦有三爻,以一代表陽、一一代表陰。八卦相重可以組成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卦有卦名、卦形、卦意。如乾卦=,乾是卦名,薹是卦形,它的卦意是元亨利貞,這可以作多種解釋,有人說表示美德、吉祥,有人說表示春夏秋冬、東南西北。卦形是六條陽爻,每條陽爻都體現一定的意義。

古代的風水先生常常根據卦形相地。如,他們對長安城的地形,就是按乾卦的六爻劃分,以別貴賤。張禮在《遊城南記·永樂坊》說:"宇文愷城大興,以城中有大土崗,東西橫互,象乾之六爻,故於九:置帝王之居,九三置百司,以應君子之數,九五貴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元都觀、大興善寺以鎮之,元都觀在榮業坊,大興善寺在靖善坊,其崗與永樂坊東西相宜。"寧文愷是隋代的建築家,隋文帝營建新都大興城(今西安),命字文愷總體規劃,他把土崗譬如成六條陽爻,由下往上,在第二條土崗修宮殿,第三條土崗修衙門,第五條土崗修寺廟。這樣的布局能與乾卦的卦意達到一致。

6.龍脈

脈,本義是血管,《素問·脈要精微論》:"夫脈者,血之府也。"引申為事物的連貫性。《國語·周語上>:"農祥晨正,日月底於天廟,士乃脈發。"指土壤開凍,如人身脈動。後人常喻地勢有條理和聯係。《史記·蒙恬傳>:"(長城)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餘裏,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行到名山大澤,召其神而問之山川脈理。"可見,先民很早就習慣稱山川之間的聯係為脈。

山川高低起伏、綿延盤亙,如龍伏、龍舞、龍騰、龍飛。所以,風水先生稱山川為龍脈,我國大陸有三分之二的地帶都是山川,這樣,處處都有龍脈。

風水先生對我國的山勢走向有一套獨特的看法。他們認為:我國在昆侖東南,而天下山脈成祖於昆侖,外國亦不例外。其河北諸山,自北寰乘高而來。山脊以西之水,流入龍門西河{脊東之水,流入幽冀,入於東海。其西一支,為壺口奉嶽,次一支包汾晉之原。另一支為恒山,又一支為太行山。太行山一千裏,其山甚高。最長一支為燕山,盡於平樂。大河以南諸山,則關中之山,皆為蜀漢而來。一支至長安,而盡關中。一支生下幽穀,以至嵩少,東盡泰山。一支自漢水之北,生下盡揚州。江南諸山,皆祖於岷江,出岷山,岷山夾江兩岸而行。左邊一支,去為江北,許多去處。右邊一支,分散為江南閩廣,盡於兩浙建康,其一支為衡山,盡於洞庭九江之西。其一支度桂嶺,包湘沅而北,盡於廬爭。其一支自南而東,則包彭蠡之原,度歙黃山,以盡於建康。又自天目山分一支,盡於浙。江西之山,皆自五嶺贛.卜來,自南而北。閩廣之山,自北而南,一支則又包浙江之原,北首以盡會稽,南尾以盡閩粵,此中國諸山,祖宗支派之大綱也。

風水先生將這些山脈分為二龍,認為:昆侖的東南支流布於中國,又分為三支。左支環陰山賀蘭,入山西起太行,渡海而止,為北龍。中支循西蕃入趨岷山,沿岷江左右,出右江者敘州而止:江左者北去,趨關中,脈係人散闕:左渭右漢為終南太華。下泰嶽起嵩山,右轉荊山,抱淮水,左落平原,起泰山入海為中龍。右支出吐番以西,下麗江,趨雲南,繞沾益、貴州關索,而東去沅陵。分其一由武關出湘江,西至武陵止。又分其一由桂林海陽山過九嶷衡山,出湘江東趨匡廬止。又分其一支過庾嶺,渡草坪,去黃山天目三吳止。過庾嶺者又分仙霞關,至閩止:分衢為大拌山,右下括蒼,左為天台四明,渡海而止,總為南龍也。

對於這種劃分,風水先生的觀點不一致,各人又有解釋。如,《古今圖書集成·堪輿部·樂郊私語》介紹明代劉基對"南龍"的闡述:"中國地脈俱從昆侖來,北龍、中龍人皆知之,唯南龍一支從峨眉並江而東,竟不知其結局處,頃從通州泛海至此,乃知海鹽諸山是南龍盡處......天目雖為浙右鎮山,然勢猶未止,蜿蜒而來,右束黟浙,左帶苕雲,直至此州長牆秦駐之間而止,於是以平鬆諸山為龍,左抱以長江淮泗之水;右繞以浙江曹娥之水,率皆朝拱於此州,而後乘潮東出,前後以朝鮮、日本為案,此南龍一最大地也。"這就是說,"南龍"出自峨眉,不是吐番以西,"南龍"渡海後,以朝鮮、日本為朝拱的案山。

明繆希雍在《葬經翼》雲:"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也。冀州者,太行之正,中條之幹也。洛陽者,天地之中,中原之粹也。燕都者,北龍之盡,鴨綠界其後,黃河挽其前,朝迎萬派,擁護重複,北方一大會也。"這段話,將天下之脊說成是關中,連基本的地理知識都沒有。又為了奉承明都北京,將鴨綠江和黃河作為前後相擁之水,這都是信口雌黃。

每個地方都各有龍脈,清代桂馥在《晚學齋集》有《答周書昌論山東地脈書》,對山東地勢有全麵的說明:"龍入山東有分水三:其一為嶧之陰平嶺,二為泗水之陪尾,三為蕪萊之原山。過此三峽,則東嶽插天矣。徂徠,嶽之幾案也。嶽即起祖,遂多分披。其正脈轉西南,經東阿、肥城,逆沸水而盡於東平,非大幹安能逆此大水?若取其遠勢,今黃河入海處即水口也。收其近局,巨野澤即水庫也。蓋泰山以北之水,盡歸醜艮:以南之水,盡歸辰巽。其趨未坤者,惟有隨龍之汶水。龍氣即止於東平,背乾麵巽,其水纏戌,乾元武而去,然後與大清河眾水同歸醜艮以入海。山東地脈,起止如此。"

我國的山勢到底應怎樣表述?山勢走向如何?是怎樣劃分的?科學的觀點是: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以青藏高原為基點,呈階梯狀至太平洋。這種態勢,早在二千年前的《史記·天官書》就作過說明:中國山川東北流,其維首在隴蜀,尾沒於勃碣。

我國陸地可分成三級階梯,這三級階梯是由東、西兩列山脈呈現出來。西列山脈是昆侖山、祁連山、岷山、邛崍山、大雪山,它們從西南方向的青藏高原向東傾斜,構成一級階梯,海拔在4000米左右。東列山脈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東、西兩列山脈之間有內蒙古高原、黃士高原、雲貴高原,海拔在1000至2000米,構成二級階梯。東列山脈以東,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構成第三級階梯。第三級階梯與海洋之間是大陸架和島嶼帶。

在宏觀的地形中,各種山勢並不是都由西而東。我國有東西向山脈,如北有天山、陰山;中有昆侖山、秦嶺;南有南嶺。我國也有南北向山脈,如北有賀蘭山、六盤山;南有橫斷山。我國還有東北一西南向山脈,如西有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山;東有長白山。此外,我國又有西北一東南向山脈,如阿爾泰山、祁連山等。這些山脈相互交織、縱橫羅列,呈網格狀。

造成這地勢的原因是由於太古時期的兩次大的造山運動。一次是中生代的燕山運動,奠定了高低起伏的格局。另一次是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產生了明顯的地勢高低差別。

以武漢為例,武漢附近有兩條山係,一條是從鍋頂山到九峰山,另一條從金口到紙坊,都是東西向。這兩條山係由許多小山組成,如馬鞍山、磨山、喻家山、南望山、珞珈山、元寶山、洪山、蛇山、龜山、扁擔山,這是九峰山一鍋頂山山係。還有馬龍山、大軍山、神山、鐵錦山、公子山、魚尾山,這是金口一紙坊山係。根據地層分析,這些山是在不同地質曆史階段由海水侵入而在水下沉積而成,平鋪於海底。到了距今1.5億年時,長江中下遊和我國北方廣大地區發生了地殼運動--燕山運動,將海底變成了群山。武漢的山比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的形成要早得多,後者至今不過3000萬年,堪稱武漢群山的晚輩。如果說風水先生尊西貶東,那是最不講"孝"道了。因為東部的長江中下遊祥山比西部的高山年齡大多了!

將風水先生所說的"三龍"與科學的觀點比較,我們可以看到:風水中的"三龍"是對中國山勢的模糊認識,他們注意到山勢之間的聯係,注意到西北比東南地勢要高t這說明他們具有較全麵的地理知識。但是,這種知識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完全正確的,沒有真實地反映我國山勢的實際情況。可笑的是,他們基於這種一知半解的地理知識,大談山勢與人事的關係,預測未來的吉凶,居然還有許多人願意相信,這未免太愚蠢了。

附:《龍法>

龍者何,山脈也。山脈何以龍名,蓋因龍妖嬌活潑,變化莫測,忽隱忽現,忽大忽小,忽東忽西,忽而潛藏深淵,忽而飛騰雲霄,忽而現首不現尾,忽而興雲而布雨。而山脈亦然,踴躍奔騰,聚散無定,或起或伏,或高或低,或轉或折,或則迤逶千裏,或則分支片改,或則穿田而過水,或則截斷而另起。龍不易令人全見,而山脈過峽處,亦必有掩護。龍有須角頸眼,而地之將結處,亦必有砂案。山脈之結美穴,亦猶龍之得明珠,二者無一不相類似,用是以龍定名,山脈直呼之日龍脈,遂為萬古不易之美稱。

龍脈要細嫩活潑、穿落傳變者為好龍。粗蠢硬直、劫煞翻花者無論矣。但是,龍脈千變萬化。欲知龍穴之吉凶,先審龍脈之真偽,此為追本求末之要道。欲知真偽,先辨龍之幹枝,幹者大龍也,猶樹之本身。枝者小龍也,猶樹之枝葉。樹身大者,枝葉必繁。故論龍之大小,當先取象於此。然而,枝幹有大小,枝葉有橫直,故龍有大幹龍、小幹龍、大枝龍、小枝龍、橫龍、直龍等區別。名目雖多,看法當先審定其來龍之袒山,則龍脈之大小可辨,力量之輕重可知矣。

審辨之法,以水源為定。大幹龍必以大江大河夾送,小幹龍則以大溪大澗夾送。大枝龍則以小溪小澗夾送,小枝龍則以田源溝渠夾送者也。然而,審辨枝幹,僅識來脈之大小與興衰耳。欲知龍之貴賤與真假,當先看入局與入首。看入局入首,先尋水口。水口者,辰戌醜未四墓庫也。四局之生旺死絕,由水口而分,下羅盤測定,即古雲先看金龍動不動之法也。如水口在辛在乾是乙龍,在癸在艮是丁龍,在乙在巽是辛龍,在丁在坤是癸龍。四局既明,次看入首生旺與豐肥。從乾方入首,而形象又肥豐圓滿有生氣,便是到頭一節,發富發貴之真龍。龍脈來得綿遠者,發福亦綿遠。龍脈來得短促者,發福亦短促。倘若入首與前四局生旺相反,適當死絕,反犯八煞。如坎龍坐戌、艮龍坐申、震龍坐寅、巽龍坐卯、離龍坐巳、坤龍坐酉、兌龍坐亥、乾龍坐子,乃是犯龍上八煞。任他形象豐滿之真龍,皆成假矣。既受八煞之克j製,輕則減富貴,重則破家絕嗣。同一前朝後拱之美地,一則入首逢生旺,官祿丁財俱旺。一則入首犯八煞,飛災橫禍頻來。是則隻知以形象定吉凶,不從入首處審慎詳察,差以毫厘,謬以千裏,遺害有不可勝言者。所以研究龍法,當以入首為前提。

7.形勢

形勢,相地術指地形和地勢。形與勢有區別。風水先生認為,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形比勢小,勢比形大。勢是遠景,形足近觀。形是勢之積,勢是形之崇。有勢然後有形,有形然後知勢。勢立於形之先,形成於勢之後。形住於內,勢住於外。形得應勢,勢得就行。勢居乎粗,形居乎細。勢背而形不住,形行而穴不結。勢如城郭垣牆,形似樓台門第。形是單座的山頭,勢是起伏的群峰。認勢惟難,觀形則易。由大到小,由粗到細,由遠到近。來勢為本,住形為末。左右前後謂之四勢,山水應案謂之三形。

風水先生是怎樣判斷形與勢的好壞呢?繆希雍《葬經翼>雲:"勢來形止,若馬之馳,若水之波。形近而勢遠,形小而勢大。審勢之法,欲其來,不欲其去。欲其大,不欲其小。欲其強,不欲其弱。欲其異,不欲其常。欲其專,不欲其分。欲其逆,不欲其順。"對勢的要求是:勢必欲行,行則遠,遠則騰。勢不欲止,止則來無所從。勢欲其來,勢不畏露,勢必欲圜,圜則順。對形的要求是:形不欲露,露則氣散於飄風。形必欲圜,圜則氣聚而有融。形不欲行,行則或東或西。形必欲方,方則正。

風水先生之所以要這樣看待形與勢,是因為他們把勢作為來龍,隻有來龍大、強、異、專、逆,才會帶來好運氣。來龍如果太小、太弱、太平常、太多分支、太直奔,那就不會造成好形。形,實際是指一隅環境。形由勢造成,形又決定了穴的好壞。形要厚實、積聚、藏氣,這樣才能結得好穴。有好穴,葬者就會安逸,生者就會發達。為了安逸和發達,就要擇好形好勢,這是相輔相成的。

風水先生的形勢觀念主要用於看山。山有五勢,五勢是按方向劃分的:

龍北發朝南來為正勢。

龍西發、北作穴、南作朝為側勢。

龍逆水上朝、順水下此為逆勢。

龍順水下朝、逆水上此為順勢。

龍身回顧祖山作朝為回勢。

按照山的形狀勢態,又可分為九龍:

回龍,形勢蟠迎,朝宗顧祖,如舐尾之龍、回頭之虎。

出洋龍,形勢特達,發跡蜿蜒,如出林之獸、過海之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