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
為人民服務不僅是對共產黨員和領導幹部的要求,也是對廣大群眾的要求。每個公民不論社會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夠在本職崗位,通過不同形式的工作來為人民服務。在新的形勢下,必須大力倡導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觀,把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貫穿於各種具體道德規範之中。要引導人們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協作、先富與共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等關係,提倡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發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為人民、為社會多做好事,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形成體現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良好道德風尚。在《社會主義道德觀教育讀本》中還寫道:為人民服務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是社會主義道德區別和優越於其他社會形態的顯著標誌。胡錦濤總書記在論述社會主義榮辱觀時強調,要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
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
"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這是偉大領袖毛主席為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黨的好幹部、縣委書記的榜樣、人民的好兒了焦裕祿同誌的題詞。
焦裕祿是山東淄博北崮山村人01922年8月16日,他出生在一個貧農家裏。1946年加人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後期隨部隊離開山東,複員轉業到河南工作。1962年被調到蘭考縣,出任縣委書記。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因患肝癌不幸去世,年僅四十二歲。
蘭考縣地處河南省東部的黃河故道。是一個飽受風沙、鹽堿、內澇的重災區。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人民的生活極端貧困。
焦裕祿接過縣委第一把手的擔子,肩負改變蘭考災區麵貌的重任。當時的縣委幾乎被分發統銷糧、貸款、救濟物資等繁雜事物所累,一部分幹部對改變貧困落後的麵貌缺乏信心,甚至不願留在災區工作。可是久經革命考驗的焦裕祿卻沒被這些困難嚇倒,'懷著堅定的決心,踏上了這片貧瘠的土地。
當人們還來不及了解這位新來的樸素而陌生的書記時,焦裕祿卻在報到後的第二天,就隻身走出縣委大院下鄉去了。一個多星期以後,他回到縣委,對大家說:"蘭考是個大有可為的地方,問題是要幹,要革命。"
作為第一把手的書記,他深知幹部在群眾當中的帶頭作用。沒有抗災的幹部,就沒有抗災的群眾。因此,他首先對縣委的幹部進行抗災的思想教育。
他召開的第一次縣委會,不是在會議室,而在蘭考火車站:冰雪封凍的站台上,堆滿了從外地調來的救災糧和其他救災物資。候車室內外擠滿了衣服破爛的外出逃難的災民。焦裕祿熱淚盈眶地對大家說:"同誌們,看到了吧,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是我們的階級兄弟,是災荒逼迫他們背井離鄉去逃難的!不能責怪他們,我們都有責任!黨把全縣三十六萬人民交給我們,我們卻不能領導他們戰勝災荒,應當感到羞恥!"在場的所有縣委委員都默默地低下了頭。此後,他帶領縣委一班人馬,從上到下,樹立了自力更生,消滅"三害"的決心,一定要和大自然開戰。
查風口、探流沙、測雨量,焦裕祿計劃把蘭考縣一千八百平方千米土地上的自然情況摸透,以便詳盡地掌握災害的第一手材料。為此,縣委組成了一支調查隊,在全縣開展大規模的調查研究。那時的焦裕祿正患慢性肝病,同誌們擔心他在風雨中奔波勞累,會加劇病情,都勸他不要參加。可他卻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有味道。"硬是參加了這場戰鬥。
在風沙最大的時候,他帶頭去查風口、探流沙。在大雨瓢潑的時候,他又率先著齊腰深的洪水巡察洪水流勢。一次,暴雨下了七天七夜,全縣一片汪洋。焦裕祿帶著三個同誌,各拄一根棍子,在齊腰深的水裏探路尋訪。他時不時地停下來,在雨傘下邊仔細地畫了一一張又一張水流圖。探著、走著、畫著,當病痛襲來時,他就用左手緊緊按住肝部。同誌們見狀,懇求他回去休息,說:"就把任務交給我們吧,我們保證完成任務!"可他用力搖搖頭,繼續一邊走、一邊按著,一邊工作。來到金營村大隊時,村支書見他臉色很不好,就請他先休息一下。他卻拿出自己畫的圖紙,指點著告訴村支書,應從哪兒開河,再從哪兒挖溝......到吃飯的時候,村支書要給他們派飯,焦裕祿卻說:"雨大,群眾缺燒的,不吃啦。"說著,又走進風雨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