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
勞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勞動創造了世界,勞動創造了人類文明。在勞動中,形成了社會的生產關係,並以此為基礎決定了其他的社會關係,同時也產生了調整人與人之間相互關係的道德。因此對勞動采取什麼態度,從來就是衡量一個人的道德覺悟的重要標準。鄙視勞動,不勞而獲,無償地占有他人的勞動,是剝削階級的腐朽道德觀。在《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讀本》中寫道,辛勤勞動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胡錦濤總書記在論述社會主義榮辱觀時,強調要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
辛勤勞動的李素麗
北京有條21路公共汽車,車上有位全國聞名的優秀售票員--李素麗。坐過她車的人都說,她像一團火,照得整個車廂特別透亮,照得每個乘客心裏都暖洋洋的。
大家千萬不能小看了售票員的工作和作用,要當好一個讓乘客滿意的售票員實在很不容易。必須有幾項過硬的真功夫。頭一樣功夫就得會說話,常言道,話是開心鎖嘛。語言不僅是會說不會說的問題,而是要發自內心的聲音,不是虛偽的假話和客套話。決不是什麼技巧,而是要有真情實感,對人要充滿了愛。李素麗就深知這一點,她辛勤勞動的同時,還認真地學習政治和社會方麵的有關內容,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用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她常說的一句話是:"對國內乘客來說,我代表首都。對國外乘客來說,我代表中國。"她就是這樣,站得高看得遠,每天都高高興興的,以主人翁的態度辛勤勞動,做著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售票工作。能不讓人感動和欽佩嗎?
同樣一件事,她卻表現得與眾不同。遇到孕婦上車,李素麗從不用擴音器大聲嚷嚷:"誰給懷孕婦女讓個座?"而是走到近處輕聲提醒孕婦旁邊座位上的乘客。因為她考慮到,有的孕婦臉皮薄,大聲叫嚷或許會讓人家不好意思地弄個大紅臉,好事沒得到好效果。同樣,為殘疾人找座也如此,她怕傷了他們的自尊心。
每當汽車進站時,李素麗不像別人那樣邊敲車廂邊喊:"靠邊!快靠邊!"而是把頭探出車窗,親切地對車旁騎自行車的同誌請求說:"騎自行車的同誌,請您往外側騎騎!"簡單的一句話,就讓騎車人沒有了被轟攆的感覺,也樂意地照她的話去做了。
在等待乘客跑過來上車時,李素麗也從不說"您別著急,我等著您。"
而是說:"您別著急,我和全車的乘客都在等您。"雖然是幾個字之差,卻換來了車上乘客的理解和支持。
此外,李素麗還有幾句話就能化解乘客之間矛盾的本事。如每天早晨上班高峰時,車站等車的人很多,都想快點擠上車。而已經上了車的人卻又希望趕快關門開車,形成"登上腳踏板兒,立刻變心眼兒"的特殊心理。由此,車上車下的乘客也常常為一點點小事而發生口角。李素麗對此卻有她獨特的解決方法。她會對已經擠上車的乘客說:"大家都急著上班,請各位再往前走半步,這樣就可以多上一個人。"然後,她義探出身子,對車下的乘客請求說:"車上實在很擠了,請您再等一會兒,車上的乘客都會感謝您的。"就這樣,李素麗讓人們之間相互理解。上了車的乘客盡量往裏站,實在上不來的乘客,也不再拚命抓住車門不放手了。因此她所在的公共汽車高峰時也常常保持正點運行。
服務周到是李素麗售票時的又一特點。21路公共汽車兩頭連著北京的兩個火車站,北站和西客站。沿途經過的雖然不是什麼繁華地段,但南來北往的外地人通常是通過這小小的車廂認識北京的。她常說:"國內外乘客下了火車,到北京接受的第一次服務,可能就是我這個售票員。所以我服務的好壞直接關係到首都的聲譽和中國的形象。"車上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俺到六裏橋長途汽車站,怎麼走哇?""木樨地站下車,往前走不多遠,換乘l路或4路汽車,坐到頭兒就是六裏橋。然後向前走上立交橋,左拐200多米就到了。"說著,李素麗從身後的方便袋裏拿出紙筆,畫了一張示意圖交給問路的乘客。又有個軍人擠到售票台前:"請問,去解放軍報社怎麼走?""您再坐三站,到阜城門站換乘103路電車,向動物園方向坐三站,馬路對麵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