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
團結互助是團結和互助的總稱。團結作為社會主義的道德規範,基本內容是強調在追求共同理想目標的基礎上,公民通過弘揚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精神,形成各個行業、各個部門、各個單位、各個人群的凝聚力,最終彙集為全民族、全社會的凝聚力。團結包括家庭的團結、集體的團結、各個組織內部的團結、民族團結、軍民團結、人民團結、所有中國人的團結、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團結,等等。團結是在為某個目標而奮鬥時形成的緊密聯係,團結會產生鋼鐵般堅不可摧的力量。《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讀本》中講,胡錦濤總書記在論述社會主義榮辱觀時強調要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領會這一重要精神。
"鐵人"王進喜的故事
王進喜,1923年出生在甘肅玉門赤金村一個貧農家裏。1938年玉門油田成立後,他被國民黨反動派拉去當了徒工。
解放後,工人階級當家做主人,王進喜成了副司鑽,不久又擔任了1205鑽井隊隊長,並人了黨。在他的帶領下,1205隊也成為全國著名的鋼鐵井隊。
1959年,他代表井隊出席了在北京的表彰會。1960年3月,他率領1205隊的戰友,參加了大慶石油會戰,為發展祖國的石油事業立下了功勳。1964年,王進喜當選人民代表,出席了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69年4月,他又光榮地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並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1970年11月15日,他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47歲。
20世紀50年代,我國的石油工業還十分落後。那時,王進喜為了多打油井,為祖國多出石油,他率領鑽井隊全體同誌沒日沒夜地工作。1959年,因為成績優異,1205鑽井隊被命名為"鑽鐵井隊",他代表井隊到北京開表彰會時,看見大街上的公共汽車頂上背著個大氣包,就問,"這是哪國造的?上麵裝個大背包幹什麼?"人家告訴他,因為汽車缺少汽油,氣包裏裝的是用煤燒出的煤氣,增加汽車動力。這話像錐子一樣刺疼了王進喜的心。
"我一個石油工人,眼看沒有油,讓國家作這麼大的難,還有臉問?叫我怎麼向全國人民交代!"到人民大會堂開會,王進喜的心也一刻沒有平靜。他越想心裏越沉重,那煤氣包像千斤重擔壓在他的身上,壓在中國石油工人的身上。
他曾多次對戰友們說"一個人沒有血液,心髒就會停,止跳動。工業沒有石油,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癱瘓。沒有石油,國家就會有壓力。我們要自覺地替國家分擔這個壓力,這是我們工人階級的責任。"
會議期間,他聽說大慶發現了一個新油田,馬上代表全鑽井隊向上級申請到那裏去。1960年3月,王進喜和鋼鐵井隊的32個戰友一起動身,帶著要為國家分擔壓力的高度責任感,前往大慶。
從玉門開往大慶的列車,穿過一座座新興的城市,在偉大祖國的原野上奔馳。王進喜心潮起伏,向隊友們發出誓言:我們一定要拿下這個大油田,甩掉石油落後的帽子,為中國人民爭口氣!
王進喜和1205隊的全體工人風塵仆仆地來到了大慶車站。車站上一派繁忙景象:到處堆滿了行李,到處擠滿了人,湖南的、甘肅的、四川的、北京的、上海的......石油工人從天南海北趕來會戰,小站裏熱氣騰騰。
王進喜馬上找到指揮部,迫不及待地問:"我們的井位在哪裏?"
"在馬家窯。你們先安下家,等鑽機來了再通知你。"指揮部的同誌告訴他。
王進喜他們在大荒原裏足足走了兩個多小時,才找到馬家窯。他登上一座土丘放眼望去,四周是望不到邊際的荒原,王進喜仿佛看到了荒原地下大片大片的油層。他抑製不住激動的心情,高聲對大家說:"看,這裏就是大油海。咱們擺上鑽機,敞開幹吧!這下可以把石油落後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啦!"工人們恨不得一拳頭就砸開地層,讓烏黑發亮的原油全都嘩嘩地噴射出來。
當晚,他們在一個林子裏找到一一間隻有三堵破牆的馬棚,三十多人就擠在裏麵,背靠背地過了一夜。
三月的大慶,依然寒風凜冽,滴水成冰。會戰工程上得猛,一下子幾萬人從全國四麵八方彙集到大荒原上,立即麵臨著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沒有公路,車輛不足,吃的住的也是大問題。
困難的時候!困難的地方!困難的條件!"鋼鐵井隊"的工人們在困難麵前沒有退縮,而是知難而進。早飯後,大家立刻行動起來:有人負責每天到車站打聽鑽機什麼時間到;有人就地平整井場,更多的人做好打井的準備工作。王進喜則到處探訪當地住戶,了解這裏地層的情況。
鑽機終於到了,60多噸重,要從火車上卸下來,通常需要兩部吊車同時搬運。油田僅有的幾台吊車和拖拉機都讓兄弟單位裝卸器材占用了。1205鑽井隊的工人們隻有赤手空拳。怎麼辦?是幹,還是等?大家都很焦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