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趣的智商(1 / 3)

三.有趣的智商

圖:《思想者》 羅丹 1880-1900年 青銅製造 198×129.5×134厘米 現藏巴黎羅丹美術館

--智商並不代表智慧,唯有沉思。

理論加油站:智商不能決定學習

桑代克作為動物心理學的鼻祖,聯結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創建了教育心理學,與吳偉士共同研究學習遷移,並設計了心理測驗,是美國教育測驗運動的領袖之一。他生於美國麻省一位牧師家庭,生性害羞、孤獨,隻有在學習中才能找到樂趣,也特別有學習的天賦,他一生致力於心理學研究,著述頗多。桑代克對行為主義學派的影響主要來源於他對小雞、小貓研究的結果。1895年,他到哈佛大學,做小雞走迷津實驗(即走迷宮),後轉到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繼續利用貓和狗等做實驗。他在實驗中發現,最初,小雞小貓小狗都是在死路裏轉來轉去,偶爾會找到出口,逃出迷宮,而這通常需要花很長時間。但重複多次以後,小雞小貓小狗在死路中瞎轉的次數都會減少,花費的時間也會減少很多;訓練到一定次數以後,一把它們放入迷宮,它們甚至會立即直奔出口而去,很快就成功逃脫。

桑代克認為,小雞小貓小狗都不是通過推理和觀察而學會逃出迷宮的,它們之所以能夠順利逃脫,原因隻有一點,那就是不斷的嚐試,在不斷的嚐試和失敗中慢慢消除那些無用的行為,記住那些有助於逃脫的行為,用桑代克的話說,就是它們已經在這些有用的行為和行為的目標之間建立了聯係。

桑代克還有另外一個實驗:桑代克用木條釘成的箱子裏,有一個能打開門的腳踏板。當門開啟後,貓即可逃出箱子,並能得到箱子外的獎賞--魚。試驗開始了。一開始,餓貓進入箱子中時,隻是無目的地亂咬、亂撞,後來偶然碰上腳踏板,餓貓打開箱門,逃出箱子,得到了食物。接著第二次,桑代克再把餓貓關在箱子中,如此多次重複,最後,貓一進入箱中即能打開箱門。

桑代克據此認為,學習的實質就是有機體形成"刺激"(S)與"反應"(R)之間的聯結。他明確地指出"學習即聯結,心即是一個人的聯結係統"。同時,他還認為學習的過程是一種漸進的嚐試錯誤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無關的錯誤的反應逐漸減少,而正確的反應最終形成。根據他的這一理論,人們稱他的關於學習的論述為"試誤說"。

學習的過程就是嚐試的過程,近代以來,歐美人有更多的發明創造,有人說是得益於他們流行的一句口頭語:"試一試吧!"試了,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沒有天生的傻瓜,隻有製造的蠢才。天才之所以成為天才,是因為有一顆可貴的好奇心,不要害怕迷路,可怕的是,你沒有探路的心。

趣味實驗:

1.變聰明指南

實驗原理: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提高智商

實驗主持人:英國廣播公司(BBC)

實驗對象:誌願者

實驗過程及結果:

2006年,英國廣播公司(BBC)進行了一項"讓人聰明"的實驗。研究院人員給1000人參與實驗的人每人一份"變聰明指南",讓他們在一周內各自盡力按指南上的建議去做。這些建議包括"蒙住眼睛在家裏走動"、"用'非正手'操作鼠標"、"玩拚字遊戲或字謎遊戲"等。這是個簡要的"變聰明指南",你不妨一試:

周一:騎自行車、走路或乘公共汽車上班;晚餐吃魚。

周二:從詞典是挑幾個不熟悉的詞,並用它們造句、會話。

周三:做運動,或沉思冥想;和陌生人交談為。

周四:走一條不同的路線上班,看排行榜或者"腦筋急轉彎"。

周五:不喝咖啡,不喝酒;把購物清單背下來。

周六:用"非正手"刷牙(通常不用的那隻手);淋浴的時候閉上眼睛。

周日:做填字遊戲;輕快地散步。

實驗結束後,絕大多數誌願者表示自己從中受益,他們感覺思維更加敏捷。其中有一些人的智商竟提高了40%。

實驗聯想:

智商是可以後天提升或增強的。根據近年不少研究顯示,拒絕糖分、人造色素和高脂肪的食品,便有助提升智商。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引述在當地交流的加拿大腦外科醫生拉加扁說,人類的智商可以透過四種方法加強:一、改變兒童的飲食習慣;二、為兒童營造具啟發性和刺激感官環境;三、增強孩子的情緒智商(EQ);四、引導孩子製定目標,啟發他們進行創意思考。美國科學家過去曾對紐約一萬名資質普通的小學生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當學校禁止飯堂售賣含附加糖分的食物,並規定學生不準攜帶含糖分的食物上學後,學生的成績顯著進步。當研究員禁止學生進食含色素和高脂肪的食物後,學生成績再出現驕人進步。最近也有多國科學家發現,改變兒童飲食習慣後六個月,可以令他們的智商增加0至25點。另一些研究者也做了類似的實驗。他請來3000位年齡超過65歲的老人做智力訓練,結果發現,短期的腦力訓練後,他們的智力年齡就提高了7到14歲。他總結說:"人們可以通過簡單的腦力訓練來降低智力衰退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