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做個有主見的人
圖:《蘋果與橘子》 塞尚 74 x 93 cm 現藏芝加哥藝術學院
--蘇格拉底的"蘋果"是躁動的,塞尚的不是,塞尚永遠是真實而冷靜的。
理論加油站:毛毛蟲的悲劇
毛毛蟲有尾隨的習慣,法國著名心理學家法伯曾為此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
法伯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首尾相連,圍成一圈,與此同時在離花盆周圍15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它們最喜歡吃的鬆針。由於這些毛毛蟲天生有一種"跟隨他人"的習性,因此它們開始一隻跟著一隻,繞著花盆邊一圈圈的行走。時間慢慢過去,一分鍾、一小時、一天......這些毛毛蟲還是夜以繼日地繞著花盆的邊緣在轉圈,一連走了七天七夜,它們最終因為饑餓和精疲力竭而相繼死去。其實,如果有一個毛毛蟲能夠破除尾隨的習慣而轉向去覓食,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
法伯在做這個實驗前曾經設想:毛毛蟲會很快厭倦這種毫無意義的繞圈而轉向它們比較愛吃的食物,遺憾的是毛毛蟲並沒有這樣做。導致這種悲劇的原因就在於毛毛蟲的盲從,在於毛毛蟲總習慣於固守原有的本能、習慣、先例和經驗。毛毛蟲付出了生命,但沒有任何成果。
後來,科學家把這種喜歡跟著前麵的路線走的習慣稱之為"跟隨者"的習慣,把因跟隨而導致失敗的現象稱為"毛毛蟲效應"。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也是這可憐的毛毛蟲,不是嗎?趣味實驗:
1.好感也會隨大流
實驗原理:人是社會動物,處在社會中,我們不可能不被影響。
實驗主持人:英國阿伯丁大學心理學家本·瓊斯教授
實驗對象:一組普通女性和一組普通男性
實驗過程及結果:
本·瓊斯教授和研究員們設計了一個心理實驗,主要用來檢驗普通人對異性的好感度是否會受到他人的影響。實驗中,他們首先要求一名女性從兩張男性頭像中選出她最感興趣的一個,並說明她選中的人比另一個沒選上的在外貌上有哪些優勢。在經過這樣一輪選擇後,她將再觀看一組幻燈片,片中出現的男性麵孔與她在先一步的實驗中所看到的一模一樣,差別在於,這次的幻燈片中有一名女子微笑的看著其中一張男性的臉,而另一張男性的臉遭遇的是一名女子厭倦或木然的表情。看完短片,研究者將重複試驗的第一步,讓這名女性對同樣的男性頭像進行重新選擇。同樣的,研究者在一組男性身上也進行了完全相同的實驗:給他們看幾張男人的照片,結果發現心理效果完全相反。在多名女性進行這一實驗後,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女性看過幻燈片後,更容易被那些受其他女性笑臉相迎的男性麵孔所吸引,顯然她們非常關注其他女性對照片上男子的態度,這似乎體現了女性心理上的一種認同感。至於那些受女性歡迎的男性麵孔為什麼在男性眼中會變得相當"麵目可憎",研究者推測這是由於同性間的競爭或嫉妒造成的。
實驗聯想:
領導這項研究的英國阿伯丁大學的心理學家本·瓊斯說:"我們一直認為好感是一種個人的抉擇,但我們的研究表明,人在判斷對方是否吸引自己的時候,可能受到其他人對這個人的公開評價的影響。也就是說,我們的私人感覺在大多數情況下也是隨大流的。"實驗表明,當一個人的美被一名異性注意到,別的異性也會受到積極影響,產生好感,但在同性心中則會產生負麵效應。
2.阿希實驗
實驗原理:做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很容易卻也很難,關鍵是--堅持。
實驗主持人:美國學者所羅門·阿希
實驗對象:大學生
實驗過程及結果:
人到底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周圍其他人的影響,並因此而違心的做出一些有明顯錯誤的判斷。帶著這個疑問阿希找來一些自願參與的大學生,告訴他們這個實驗的目的僅僅是研究人的視覺情況而已。當某個來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走進實驗室時,他會發現已經有五個人先坐在裏麵了,他隻能坐在第六個位置上,每個人的座位上都有一張畫著三條直線的卡片。接下來,阿希拿出一張畫隻有一條直線的卡片,然後讓大家比較事先就有的那張卡片上的三條直線中,哪一條和他手上那張卡片畫的直線一樣長。事實上這些線條的長短區別非常明顯,一般情況下,正常人很容易做出正確的判斷。這個"直線長度"的判斷一共進行了18次。然而,剛進行了兩次正確的判斷之後,緊接著的16次判斷裏,其他五個人總是異口同聲地說出一個又一個錯誤的答案。許多大學生都被迷惑了,是堅定的相信自己的眼力呢,還是說出一個和其他人一樣、但自己認為不正確的答案呢?結果發現,不同的人都有著從眾的傾向,唯一的差別是這種傾向的深淺程度。但從總體的結果來看,平均有33%的人的判斷是隨大流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隨大流的判斷,而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做出錯誤判斷的可能性還不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