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朝三暮四“有秘密
圖:《亂世佳人》劇照
--最重要的,是珍惜當下,切不可被欲望所迷惑。
理論加油站:褒貶的奧妙
在交往中,我們總是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總是不喜歡那些不喜歡我們的人。然而,人是複雜的,我們的態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對方對我們的態度在喜歡與不喜歡之間轉變時,我們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為此,美國心理學家阿倫森做過一個實驗,找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阿倫森找來81名自願參加實驗的大學生,將其中的80名學生分成四組,每組的學生都有七次機會聽到第81個同學(其實這個同學是心理學家事先安排的)談有關他們自己的評價。具體的操作過程是:第一組定為褒揚組,對這組所有人的七次評價隻說缺點不說優點;第二組定為貶抑組,對這組所有人的七次評價隻說優點不說缺點;對第三組所有人實行先貶後褒,即前四次評價專門說其缺點,後三次評價則專門說其優點;對第四組所有人實行先褒後貶,即前四次評價專門說其優點,後三次評價則專門說其缺點。
當這四組同學都聽完那第81個同學對自己的評價後,阿倫森要求大學生們各自說出對該同學的喜歡程度。結果發現,最喜歡該同學的竟是第三組,即先貶後褒組,而不是褒揚組。問到學生們為什麼會喜歡先褒後貶多過於全部的表揚時,大家普遍表示如果那個同學隻是單純的褒獎或者是先褒後貶,都顯得他非常的虛偽;隻是一味的貶責又顯得對人評價不夠客觀;隻有先貶後褒顯得既客觀又有誠意。
實驗的結果,使阿倫森得出了人際交往中的非常有意思的"增減效應",即我們最喜歡那些會越來越喜歡我們的人,最不喜歡當然是那些原本喜歡我們,但卻漸漸減少對我們的好感的人;比起一貫喜歡我們的人來說,那些對我們的喜歡逐漸增加的人,會博得我們更多的好感。
這種"增減效應"有其合理的心理依據:任何人都希望對方對自己喜歡能"不斷增加"而不是"不斷減少",不是嗎?
由這個結論生發開來,阿倫森還提醒道,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我們應該盡力避免由於自己的不當表現而造成他人對自己的印象向不良方向逆轉的局麵。同樣,它也提醒我們在形成對別人的印象過程中,要避免受"增減效應"的影響而形成錯誤的態度。
趣味實驗:
1.獎勵遞減法
實驗原理:當我們明白玻璃球和鑽石的區別時,我們也就失去了童年。
實驗主持人:一位老人
實驗對象:小區裏的孩子們
實驗過程及結果:
在某居民小區的空地上,停放著一部破汽車,小區裏的孩子們每當吃過晚飯後,都喜歡攀上車廂又蹦又跳。"嘭嘭"之聲震耳欲聾,大人們越管,這群小孩蹦得越歡,大人們都隻能無奈的搖搖頭。有天,新搬來的一位老人走到孩子們跟前,對他們說:"小朋友們,今天你們來比賽吧,蹦得最響的人,我獎他一輛電動小火車。"小孩子們頓時歡呼雀躍、爭相蹦跳,果然這天蹦得最響的小孩得到了一輛電動小火車。第二天,老人又來到這部破汽車旁,對孩子們說:"你們今天繼續比賽吧,誰蹦得最響會得到一支玩具小手槍。"孩子們一見獎品比昨天差多了,就沒幾個人樂意賣力的蹦跳了,破車發出的噪聲也變得漸漸弱小。第三天,老人再次找到這群孩子,告訴他們今天蹦車最響的將獲得一個蘋果。這時,孩子們紛紛跳下汽車,一起對老人說:"不蹦了不蹦了,一點意思都沒有,我們還不如一起捉迷藏呢。"說完就一哄而散。從此在這個小區裏麵,再也沒有蹦破車的噪音了。
實驗聯想:
這則故事很有意思,它的意思就在於正麵難攻的情況下,那位老人采用了"獎勵遞減法"而起到的奇妙心理效應。同理,我們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不管具體對象、內容、時機和環境是什麼,在自己的行動中都夾雜著"過分表演"的成份,那麼隨著時間的推進,逐漸顯露出自己真實的表現後,往往會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