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社會促進“是把雙刃劍
圖:熊貓大玩"人來瘋"
--"人來瘋"其實是一種天性,當我們還是動物的時候就已經具備了。
理論加油站:社會促進效應
中國人喜歡用"人來瘋"來形容孩子在客人來的時候有一種強烈的表現欲望,情感上異常興奮。其實"人來瘋"現象並不僅存在於兒童身上,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人來瘋"的現象.尤其是在公開的表演,表現場合,這種現象都很普遍.
實際上,我們所謂的"人來瘋"的行為和心理,有一個社會心理學的術語叫做"社會促進效應"。社會促進效應,是指在共同工作或有人在旁邊觀察的時候,活動效率會升高或降低。
一開始,人們隻注意到活動效率升高這一方麵。最早進行研究的是心理學家特裏普利特。特裏普利特讓被試者在三種情境下,騎自行車完成25公裏路程。第一種是單獨騎行計時,結果表明,單獨計時情境下,平均時速為24英裏(1英時=1.61公裏);有人跑步陪同,平均時速為31英裏;而與其他騎車人同時騎行,平均時速為32.5英裏。
特裏普利特由此推斷,別人在場或群體性的活動會明顯促進人們的行為效率。接著,特裏普利特又找來一些小孩,讓他們幹一種活:繞魚線。幹的時候分成兩組,一組是一個人單獨繞,另一組是集合起來一起繞。結果發現,一起繞線比單獨繞線的效率要高百分之十。他據此得出結論;個人在集體中活動的效率要比單獨活動的效率高。
後來,心理學家又注意到,社會促進效應下活動效率有時也會降低。他們通過實驗發現,背誦詩歌,寫作文,做數學題的時候,還是單獨一個人效果好一些。如果和別人一起做,或者做的時候旁人盯著看,反而會感到心慌意亂,從而降低活動效率。
那麼,究竟什麼情況下活動效率會提高,什麼情況下會下降呢?社會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從事的任何一種活動,總有熟練的地方,也總有不熟練的地方。如果熟練的成份占優勢,那麼社會促進作用就表現為活動效率的提高;反之,如果不熟練的成份占優勢,就表現為效率的降低。比如,我們小時候學寫字,有的字寫得很熟練,寫得也挺好了,還有些字則寫得還不太熟練。如果熟練的成份占優勢,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把大部分字都寫得很熟練了,那麼旁邊有人看的時候,我們會受到鼓舞,從而極力表現自己,結果越寫越快,越寫越好。但是,如果不熟練的成份占優勢,也就是說,如果大多數字寫得半生不熟,那麼旁邊有人看時,就會覺得尷尬,著急,緊張,而越是這樣,手和腦子就越不聽使喚,平時略想一想就能寫出來的字,這時也會想不起來,平時提筆就能寫的字,也會忘得無影無蹤,就是勉強還記得的字,也因為緊張而寫得歪歪扭扭了。
懂得了這些,我們就可以學會利用社會促進效應的好處,同時克服它的副作用。當我們的某種活動能夠進行得比較熟練時,就可以大膽在人前顯示一番,這樣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提高活動的效率和水平,同時培養起我們的信心。如果覺得還不熟練,那就且慢"獻醜",還是獨自埋頭學習、苦練為好。當然,有時候不得不出去"獻醜",比如說要進行足球此賽了,踢得不好也要上場亮相。這時,就要抱著向別人學習,請別人指教的態度,努力平靜自己的緊張心情;盡量發揮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趣味實驗:
1.男女搭配,幹活不累
實驗原理:"同性相斥,異性相吸。"不單磁鐵如此,人也如此。
實驗主持人:造物主
實驗對象:男男女女
實驗過程及結果:
異性交往產生的微妙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見的。某校某班學生外出野餐,第一次男女分席,男生個個狼吞虎咽,女生一片嘻笑吵鬧,滿桌的菜都吃得淨光,弄得杯盤狼籍。第二次男女生合席,男同學彬彬有禮,你謙我讓,大有君子風度;女同學細嚼慢咽,溫文爾雅,大有嫻靜淑女之風韻。讓學生去完成同樣的勞動任務,都去男生,不僅幹得質量不好,也不能按時完成;全去女生肯定不能按時完成;而男女一起去,勞動熱情就會高漲,男生搶著幹重活,女生也不示弱,會保質保量提前完成任務。類似這樣的現象,被稱為"異性效應"。大多數人都有心理上的"異性效應",尤其是青少年更為明顯。
實驗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