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拒絕冷漠,我的責任
圖:埃菲爾鐵塔 巴黎
--冷漠仿佛這鋼鐵巨人一般,霸占了我們的天空。
理論加油站:"旁觀者"效應
1964年3月,在紐約昆士鎮的克尤公園發生了一起謀殺案,很快成為《紐約時報》的頭版新聞,並使全國感到震驚。這件謀殺案受注意的原因與凶手、被害者或其謀殺手段都沒有什麼關係。吉娣·格羅維斯是一位年輕的酒吧經理,她於早上3點回家途中被溫斯頓·莫斯雷刺死。莫斯雷是個事務處理機操作員,根本不認識她,他以前還殺死過另外兩名婦女。使這場謀殺成為大新聞的原因是,這次謀殺共用了半個小時的時間(莫斯雷刺中了她,離開,幾分鍾後又折回來再次刺她,又離開,最後又回過頭來再刺她),這期間,她反複尖叫,大聲呼救,有38個人從公寓窗口聽見和看到她被刺的情形。沒有人下來保護她,她躺在地上流血也沒有人幫她,甚至都沒有給警察打電話。
新聞評論人和其他學者都認為這38個證人無動於衷的言行是現代城市人,特別是紐約人異化和不人道的證據。可是,生活在這個城市的兩位年輕社會心理學家約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內對這種一概而論的說法甚為不滿。他們都覺得,對於證人們的無動於衷,一定有個更好的解釋辦法。
經過好幾個星期的周密籌劃和精心準備,他們啟動了一個廣泛的旁觀者針對緊急情形的的反應調查。在研究中,紐約大學心理學入門課的72名學生參與了一項未說明的實驗,以滿足課程必需的一項要求。巴利、拉塔內或者一位研究助手會告訴每個到達的參與者,該實驗涉及都市大學生個人問題討論。討論以2人組、3人組或者6人組的形式進行。為了盡量減少暴露個人問題時的尷尬,他們將各自分配在隔開的工作間裏,並通過對講機通話,輪流按安排好的順序講話。這些不知情的參與者不管假設是在與其他一個人或者兩個人或者五個人談話,是因為事實上他聽到的別人說的任何事情都是錄音機上播出來的--第一個說話的聲音總是一位男學生,他說出了適應紐約生活和學習的難處,並承認說,在壓力的打擊下,他經常出現半癲癇的發作狀態。到第二輪該他講話時,他開始變聲,而且說話前後不連貫,他結結巴巴,呼吸急促,"老毛病又快要犯了,"開始憋氣,並呼救,上氣不接下氣地說,"我快死了......呃呦......救救我......啊呀......發作......"然後,在大喘一陣後,一點聲音也沒有了。
在以為隻有自己和有癲癇病的那個人在談話的參與者中,有85%人衝出工作間去報告有人發病,甚至遠在病人不出聲之前;在那些認為還有4個人也聽到這些發作的參與者中,隻有31%的人動了。後來,當問及學生,別人的在場是否影響到他們的反應時,他們都說沒有;他們真的沒有意識到其巨大的影響。
巴利和拉塔內現在對克尤公園現象有了令人信服的社會心理學解釋,他們把它叫做"旁觀者介入緊急事態的社會抑製",或者更簡單地說:"旁觀者效應"正如他們所假設的一樣,正是因為一個緊急情形有其他的目擊者在場,才使得旁觀者無動於衷。對旁觀者效應的解釋,他們說,"可能更多的是在於旁觀者對其他觀察者的反應,而不太可能事先存在於一個人'病態'的性格缺陷中。"
趣味實驗:
1.一個異邦人的答案
實驗原理:有什麼樣的文化,就會有什麼樣的國民;正是當下的文化造就了如此的國民。
實驗主持人:Matt夫婦
實驗過程及結果:
一個大雪紛飛、異常寒冷的下午,你在下班回家的途中遇到一個失去雙腿的殘疾乞丐。乞丐穿著單薄,你注意到他渾身發抖。假設你是一位極富有金錢、極富有憐憫、極富有慷慨的"三富好人"。你將--
A. 把他接到你家過冬。
B. 給他足夠多的錢,讓他到旅店過冬。
C. 視而不見,置之不理。
這個故事發生在我國一個號稱國際化大都市上海的小區裏。據《東方早報》報道,在那個小區住的一對美國夫妻,男的叫Matt,女的叫Ella,在當地的一家廣告公司工作。一天下班的途中Matt在地鐵裏遇到一位失去雙腿的中國乞丐。乞丐衣著單薄,Matt注意到他渾身發抖,於是Matt將他接到了自己的家裏。
實驗聯想:
這個故事沒有結束,恰恰相反,才剛剛開始。Matt把家裏的鑰匙交給了乞丐,以便他隨時可以過來。這個小區絕大多數住戶是中國人。不久,中國的鄰居就發現樓道裏經常有一位衣著襤縷、手拄拐棍的人出沒。他的出現引起了中國居民的極大恐慌--他是一個壞人怎麼辦?他要到我家來偷東西怎麼辦?他要把我的孩子拐走了怎麼辦?中國居民驚訝地發現這乞丐竟然與那對美國人有關,也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美國人會讓這樣的人進家門。中國居民將這件事反映到居委會,請他們出麵要求美國人不要再讓這個乞丐進來。對這樣的要求,美國夫婦大吃一驚,他們據理力爭,第一,憑什麼說窮人就一定是壞人?第二,我的家我讓誰進來那是我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