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用勇敢的心戰勝孤獨
圖:魯濱遜漂流記
--唯有勇敢的心,方能戰勝孤獨。
理論加油站:狼孩
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東北的一個名叫米德納波爾的小城,人們常見到有一種"神秘的生物"出沒於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兩個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隨在三隻大狼後麵。後來人們打死了大狼,在狼窩裏終於發現這兩個"怪物",原來是兩個裸體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約七八歲,小的約兩歲。這兩個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納波爾的孤兒院去撫養,還給她們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瑪拉,小的叫阿瑪拉。到了第二年阿瑪拉死了,而卡瑪拉一直活到1929年。這就是曾經轟動一時的"狼孩"一事。
據美國《自然史》雜誌1976年4月號刊登的一篇書評說,"狼孩"的發現者、孤兒院的主持人辛格在他所寫的《狼孩和野人》一書中,詳細地記載了他和妻子一起如何努力把這兩個像狼的女孩轉化為人的經過,書中還附有美國人類學家津格的評論。
像印度"狼孩"這種野獸撫育人類幼童的事例絕不止一件。1875年時,著名的瑞典生物學家林耐所著的生物分類著作中,就記載了關於野獸撫育孩子的事例:如1344年在德國黑森發現的被狼哺育長大的小孩;1661年在立陶宛發現的與熊一起長大的小孩;及1672年在伊朗發現的為綿羊所哺育的小孩。
關於被遺棄在森林裏長大的小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1797年法國大革命時代,獵人從森林裏找到了一個17歲的男孩,由於長久隔絕於人類社會之外,找到他時已變成"野獸般的孩子"。這一發現曾引起學術界的廣泛注意,並進行了多方麵的科學研究。這個野男孩死於40歲。據說經過長期人為的訓練,他終於被"馴化"了,"失盡了他的動物行為"。1976年出版的《阿威龍的野男孩》一書,介紹了這個野男孩被發現的概況。
至20世紀50年代末,科學上已知有30個小孩是在野地裏長大的,其中20個為猛獸所撫育:5個是熊、1個是豹、14個是狼哺育的。
據記載,本文提及的印度"狼孩"剛被發現時用四肢行走,慢走時膝蓋和手著地,快跑時則手掌、腳掌同時著地。她們總是喜歡單獨活動,白天躲藏起來,夜間潛行。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讓人們替她們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時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齒撕開吃。每天午夜到清晨三點鍾,她們像狼似地引頸長嚎。她們沒有感情,隻知道饑時覓食,飽則休息,很長時間內對別人不主動發生興趣。不過她們很快學會了向辛格的妻子去要食物和水,如同家犬一樣。隻是在一年之後,當阿瑪拉死的時候,人們看到卡瑪拉"流了眼淚--兩眼各流出一滴淚"。
據研究,七八歲的卡瑪拉剛被發現時,她隻懂得一般6個月嬰兒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氣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適應人類的生活方式,2年後才會直立,6年後才艱難地學會獨立行走,但快跑時還得四肢並用。直到死也未能真正學會講話:4年內隻學會6個詞,聽懂幾句簡單的話,7年時才學會45個詞並勉強地學幾句話。在最後的3年中,卡瑪拉終於學會在晚上睡覺,她也怕黑暗了。很不幸,就在她開始朝人的生活習性邁進時,她死去了。辛格估計,卡瑪拉死時已16歲左右,但她的智力隻相當於三四歲的孩子!
趣味實驗:
1.感覺剝奪
實驗原理:人和社會,就好比魚和水,誰也離不開誰。
實驗主持人: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心理學家
實驗對象:誌願者
實驗過程及結果:
給被試者戴上半透明的護目鏡,使其難以產生視覺;用空氣調節器發出的單調聲音限製其聽覺;手臂戴上紙筒套袖和手套,腿腳用夾板固定,限製其觸覺。被試單獨呆在實驗室裏,幾小時後開始感到恐慌,進而產生幻覺......
受試者在感覺剝奪試驗七天後,出現了經典的病理心理現象:①出現錯覺、幻覺,感知綜合障礙及繼發性情緒行為障礙;②對刺激過敏,緊張焦慮,情緒不穩;③思維遲鈍;④暗示性增高;⑤體訴多,各種神經症症狀。
實驗聯想:
美國、日本等一些國家的心理學者也進行過類似的"感覺剝奪試驗",結果類似。這說明一個人在被剝奪感覺後,會產生難以忍受的痛苦,各種心理功能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逐漸恢複正常。這個實驗表明:大腦的發育,人的成長成熟是建立在與外界環境廣泛接觸基礎之上的。隻有通過社會化的接觸,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聯係,人才可能更多地擁有力量,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