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夢境與現實(1 / 3)

二十九.夢境與現實

圖:《夢境》 亨利·盧梭 1910年 布上油畫 205.7×345.4 現藏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現實與夢境,就如獅子與女人那般糾纏不清。

理論加油站:我們為什麼會做夢?

1969年,埃默裏大學的戴維·福克斯做了一個試驗,當睡眠者處於異相睡眠狀態而出現眼球激烈活動的時候,他便把受試者叫醒,問他剛才做了什麼夢。然後將各種情況進行歸納得出以下結論。

受試者所夢見的事情多數是自己所關心的事情,如考試、愛情等,另外一些情況,如有的人在睡眠中口渴了,肚子餓了,或有尿意等,他們所夢見的也基本上都與這些事情有關。因此說,這些將各自的事項連接起來的夢中故事,根本沒有什麼重要意義。因此也有人認為,夢不過是將各種感情和事項連接起來的一種練習罷了。但有人通過電腦模型提出了有關夢的兩種假說。

另一種假說是英國的心理學家克裏斯托弗·埃文斯提出的,他認為,夢就如同將電腦的終端取下之後,重新對程序進編製,然後加以檢點,因此,睡眠就是切斷了外界信號的輸入,運動係統也靜息了這樣一種狀態。在此基礎上,夢再對大腦的程序進行檢驗,然後在重新編製,並加以潤色,以此來訓練大腦能把近期的信號應用於將來的事態的能力。

根據埃文斯的主張,我們人類可以說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因此,必須將這種社會性動物分成不同的種類,或者按性格進行分類,而且這種過程必須迅速、敏捷,而做夢就可以使這種快速分類得到練習。

還有一種有力的學說也來自電子計算機模型。這一學說的提出者是因發明DNA雙螺旋模型而出名的弗朗西斯·克裏克。

克裏克將"哺乳動物具有較大的新皮質"和"睡眠見於哺乳類和鳥類"這兩種情況聯係起來進行考慮。從"心皮質中含有縱橫交錯的神經纖維"和"神經細胞和神經細胞之間的結合部有興奮性"這兩點來看,可以認為大腦皮質是由若幹個興奮單位或者說興奮要素而組成。神經之間的連接有三個特征:第一是輻散傳入;第二是強度完整;第三是聚合。

興奮信號就進入了這樣一個網壯結構的局部,作為這一部分的處理特征,隻要有信號輸入,就有與之相應的適度的信號輸出。當有與若幹突觸有關的信號輸入的時候,就會有相互關聯的信號輸出。

因此,若問把他們異常的精神狀態與這種電子計算機模型聯係起來之後將會有以下幾種關係:(1)當突觸的連接過多或不順的時候,就會產生"空想";(2)不論輸入什麼信號,相同的回路都會興奮(強迫觀念);(3)盡管是一般不會引起反應的不適當的刺激也會發生反應(幻覺)。

克裏克認為,電子計算機出錯可以把淺路截斷進行檢查,但是人腦就不同了,隻能在異相睡眠的時候,才能對淺路進行檢查。在異相睡眠的時候,大腦正在被正常的輸入和輸出所隔離,而且正受到來自腦幹的非特異性刺激,而且這種刺激很活躍,這就是所謂的無意識的夢。

趣味實驗:

1.夢的發現

實驗原理:夢,其實是我們的思維活動對現實的延續。

實驗主持人:德國生理學家奧托·利維

實驗對象:狗、心髒

實驗過程及結果:

有一天晚上,德國生理學家奧托·利維做了這樣一個夢:一刺激迷走神經,其末梢就釋放一種物質,該物質就能抑製心髒的活動。然後,再將停止了跳動的心髒的血采集起來,由於裏麵含有抑製性物質,所以如果再把這種血液注射到另一動物的心髒裏麵,該動物的心髒也將會停止跳動吧?如果能將這件事證實一下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