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超越成長的困惑(1 / 3)

第三章 超越成長的困惑

把失敗寫在背麵

有一個年輕人,從很小的時候起就有一個夢想,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出色的賽車手。他在軍隊服役的時候,曾開過卡車,這對他熟練掌握駕駛技術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退役之後,他選擇到一家農場裏開車。在工作之餘,他仍一直堅持參加一支業餘賽車隊的技能訓練。隻要有機會遇到車賽,他都會想盡一切辦法參加。因為得不到好的名次,所以他在賽車上的收入幾乎為零,這也使得他欠下一筆數目不小的債務。

那一年,他參加了威斯康星州的賽車比賽。當賽程進行到一半多的時候,他的賽車位列第三,他有很大的希望在這次比賽中獲得好的名次。

突然,他前麵那兩輛賽車發生了相撞事故,他迅速地轉動賽車的方向盤,試圖避開它們。但終究因為車速太快未能成功。結果,他撞到車道旁的牆壁上,賽車在燃燒中停了下來。當他被救出來時,手已經被燒傷,鼻子也不見了,體表燒傷麵積達40%。醫生給他做了7AI小時的手術,才使他從死神的手中掙脫出來。

經曆這次事故,盡管命保住了,可他的手萎縮得像雞爪一樣。醫生告訴他說:"以後,你再也不能開車了。"

然而,他並沒有因此而灰心絕望。為了實現那個久遠的夢想,他決心再一次為成功付出代價。他接受了一係列植皮手術。為了恢複手指的靈活性,每天他都不停地練習用殘餘部分去抓木條,有時疼得渾身大汗淋漓,但他仍然堅持著。他始終堅信自己的能力。在做完最後一次手術之後,他回到了農場,用開推土機的辦法使自己的手掌重新磨出老繭,並繼續練習賽車。

僅僅是在9個月之後,他又重返了賽場!他首先參加了一場公益性的賽車比賽,但沒有獲勝,因為他的車在中途意外地熄了火。不過,在隨後的一次全程200英裏的汽車比賽中,他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績。

又過了2個月,仍是在上次發生事故的那個賽場上,他滿懷信心地駕車駛入賽場。經過一番激烈的角逐,他最終贏得了250英裏比賽的冠軍。

他,就是美國頗具傳奇色彩的偉大賽車手二-吉米·哈裏波斯。當吉米第一次以冠軍的姿態麵對熱情而瘋狂的觀眾時,他流下了激動的眼淚。一些記者紛紛將他圍住,並向他提出一個相同的問題:"你在遭受那次沉重的打擊之後,是什麼力量使你重新振作起來的呢?"

此時,吉米手中拿著一張此次比賽的招貼圖片,上麵是一輛賽車迎著朝陽飛馳。他沒有回答,隻是微笑著用黑色的水筆在圖片的背後寫上一句凝重的話:把失敗寫在背麵,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成功並不像你想象

的那麼難

1965年,一位韓國學生到劍橋大學主修心理學。在喝下午茶的時候,他常到學校的咖啡廳或茶座聽一些成功人士聊天。這些成功人士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某一領域的學術權威和一些創造了經濟神話的人,這些人幽默風趣,舉重若輕,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順理成章。時間長了,他發現,在國內時,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騙了。那些人為了讓正在創業的人知難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創業艱辛誇大了,也就是說,他們在用自己的成功經曆嚇唬那些還沒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為心理係的學生,他認為很有必要對韓國成功人士的心態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難》作為畢業論文,提交給現代經濟心理學的創始人威爾·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讀後大為驚喜,他認為這是個新發現,這種現象雖然在東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還沒有一個人大膽地提出來並加以研究。驚喜之餘,他寫信給他的劍橋校友--當時正坐在韓國政壇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樸正熙。他在信中說:"我不敢說這部著作對你有多大的幫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個政令都能產生震動。"

後來這本書果然伴隨著韓國的經濟起飛了。這本書鼓舞了許多人,因為它從一個新的角度告訴人們,成功與"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三更燈火五更雞"、"頭懸梁,錐刺股"沒有必然的聯係。隻要你對某一事業感興趣,長久地堅持下去,就會成功,因為上帝賦予你的時間和智慧夠你圓滿做完一件事情。後來,這位青年也獲得了成功,他成了韓國泛業汽車公司的總裁。

並不是因為事情難我們不敢做,而是因為我們不敢做事情才難的。成功需要多長時間

我的一個同學現在成了畫家,但他原先是研究數學的。當年他做教師,水平不高,在校園裏生活得很被動,對未來沒抱什麼希望。

他自小喜歡畫畫,這個興趣一直伴隨著他的業餘時間。當教師後他結識了一些美術界的朋友,那些朋友勸他追求自己的個性和理想,他就辭職了。憑著工作數年的積蓄,他背著畫夾走南'闖北,過著一種近似流浪的生活。

3年後,他結束流浪,專心致力於繪畫。這期間他很貧困,一邊賣畫,一邊靠朋友們的接濟生活。和許多文藝界人士不同的是,他基本上不參加任何社會活動,朋友圈子也很小。甚至他連美術界的新潮流、新動向都不甚關心,隻是憑著自己的才華和個性,一心追求自己的理想。

這麼著又過去了3年,他終於引起同行們的注意。他的畫作以清新、流暢、富有叛逆精神而漸漸聞名。

以下是這位朋友向我簡單介紹的成功經過,內容很蒼白,沒什麼意思。但有意思的是,他邊喝咖啡邊給我計算他取得成功實際花費的時間--

小時候,大約從初中開始,喜歡畫畫,一直到高中一年級,用於繪畫或閱讀有關書籍的時間平均每天大約1小時,這4年用於繪畫的實際時間大約是4×365×1=1460(小時),約合61整天。

讀高二、高三時,因為考大學,在嚴格的環境下,一度與繪畫絕緣。上大學後,漸漸恢複以前的愛好,4年中用於繪畫或閱讀有關書籍的時間平均每天約1小時,與上同,約合61整天。

大學畢業後,為找工作、換工作,用了約1年時間,直到成為教師,才又拿起畫筆。在校園的3年裏,用於繪畫或閱讀有關書籍的時間平均每天約3小時,3×365×3=3285(小時),約合137整天。

辭職後,流浪3年,用於繪畫或閱讀有關書籍的時間平均每天約8小時.3×365×8=8760(小時).正好365整天。

閉門創作3年,用於繪畫或閱讀有關書籍的時間平均每天約10小時,3×365×10=10950(小時),約合456整天。

以上相加,61+61+137+365+456=1080(整天),約等於3年。

朋友說:"從我小時候對繪畫產生愛好時起,到我獲得第一個大獎,正式成為'繪畫工作者'止,實際花費於此項工作的時間隻有3年,其他的時間都用於吃喝拉撒睡,或者做與繪畫無關的事情。"

朋友說:"為了追求理想,人們又是寫詩,又是唱歌.搞得很隆重。其實隻要甘於寂寞,堅持你的理想,一有機會就去實踐它,時間長了,自然水到渠成。'給自己一雙慧眼

150年前的一個聖誕節,一位男孩到商店選中一雙深藍色襪子,作為禮物送給母親。可是母親接過禮物後,臉色突變並氣憤地說:"你太無禮了,你難道不知道清教徒禁忌這種顏色嗎?"

"禁忌深藍色?"小男孩奇怪地問。

"你買的明明是紅色的!"母子二人爭執起來。

小男孩去找哥哥做裁判,哥哥也說襪子是深藍色的。於是母親氣衝衝地去問鄰居,結果鄰居們異口同聲說襪子是紅色的。

這件事引起了小男孩的深思,最後他得出結論:自己的眼睛和哥哥的眼睛肯定有毛病--辨別不出顏色。小男孩進一步想,還有沒有其他人的眼睛也有同樣的毛病呢?

男孩長大後,經過調查和研究,寫出了《論色盲》的科學論文,根據視差原理,第一個提出了色盲問題。這個因眼疾而成名的人,就是對氣象、物理和化學三科都曾做出不少貢獻的英國科學家道爾頓。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以他的名字命名色盲症為"道爾頓症"。

道爾頓能將不幸變成幸運的最根本原因是,他雖然在生理上患上眼疾,但他卻為自己的心靈安上了一雙慧眼。

類似的故事還有一個。在美國西北部蒙大拿州比魯特山的達比鎮,人們好多年都習慣於以司空見慣的眼睛仰望那座晶山。晶山之所以獲得這個名稱,是因為山上一條狹窄的部分暴露出微微發光的晶體,它看上去有點像岩石,但又不是。多少年來,很少有人帶著好奇心,彎下身子去撿一塊這種礦物質,認真地觀察一下。

隻有兩個達比特人始終對這種晶體保持著好奇,他們名叫康頓和湯普生。直到1995年,他們才在一座城市的展覽館中看到了同一種晶體。他們看到礦物展品中的標本上附著一張卡片,說明此種晶體可用於原子能探索。他們十分激動,立刻在晶山上立柱,確立了發現權。最終,經專家檢驗分析,認定晶山是極有價值的世界最大的鈹的儲藏地之一。這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兩個青年人就這樣獲得了成功。他們的成功看上去極容易,然而,他們之所以獲得成功,卻是他們不僅用生理眼睛觀察,而且還把所觀察到的東西記在心裏的緣故。

是的,給自己一雙慧眼吧。隻有擁有了一雙慧眼,世界才會在你的麵前變得無比美好,你的人生才會變得燦爛。關於活著

那時候我真的不知道能活到今天。我那時並不懂得什麼是活著,隻知道活著是要呼吸的。可我知道什麼是死--閉著眼睛,臉色蒼白,躺在那裏一動也不動,任憑自己的親人怎樣哭喊。死的情景是我在醫院裏看到的,我見過和我住一個病房的孩子死了。我幾乎不去想活著的事,我太小了,隻有8歲。但我已經朦腺朧朧地覺得活著不好:我要打針吃藥,要做手術......那一切太可怕了。其實最可怕的還是孤獨,還有夏天,沒有電扇。媽媽上班前,讓我倚著被子坐好,把一個盛滿涼水的罐子放在我身旁,她說你要是熱了就把手伸到水裏。我守著一罐涼水過了一天又一天。每天都那麼漫長,讓人不耐煩。我沒有玩具,家裏也沒有收音機,隻有一隻馬蹄表滴答滴答地走著,不慌又不忙。那就是我活著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