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霍桑實驗到人本管理--談行為科學的起源與發展(1 / 3)

1.從霍桑實驗到人本管理--談行為科學的起源與發展

行為科學創始於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但其起源可追溯到20到30年代(1927年至1932年)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梅約( Elton. Mayo)為首的一批學者,通過霍桑實驗,探明職工的士氣和生產積極性,主要決定於社會、心理因素、人際關係,從而創立"人群關係"理論,成為行為科學的前身。

1949年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一次有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參加的討論會上第一次提出"行為科學" ( Behavioral Sci-ences)。1953年,美國福特基金會召集各大學的科學家開會,正式確定了行為科學的名稱,使管理由重物輕人發展到開始重視人。

行為科學是研究人的行為產生發展規律的科學。在管理領域應用,就是組織行為學。包括個體行為、群體行為、組織行為、領導行為。行為科學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入 我國。未來學家指出,新世紀是人本管理、行為科學的時代。

怎樣使人們的行為更美好

--談人的行為產生和發展規律

人的行為千差萬別,影響人的行為也有多種因素。但都是 通過一定環境來發生影響的,其中特別是群體、組織環境、人 文環境的影響。心理學家勒溫( Kurt. Lewin)提出入的行為是 人與環境相瓦影響的結果:B=f(P.E),B是行為,P是個人, E是環境,f是函數。

掌握人的行為產生和發展規律,就可以預測、控製、激勵 人的行為,使人的行為向合乎社會真、善、美和道德、法律規 範的方向發展,使人的行為更美好。

個性行為與激勵理論

秉性難移嗎?

一談個性行為與管理藝術

個性是個人帶有傾向性的本質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是 興趣、愛好、氣質、能力、性格的總和,俗稱"秉性"。

性格(或"脾氣""性子")是一個比較穩定的對現實的態 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性格不僅反映人做什麼,而且反映 怎麼做,它是有好壞之分的。性格好壞是後天家庭、學校、社 會環境影響所致。一旦形成,便不容易改變,的確是"秉性難 移",但性格既是後天養成,也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影響教育來改 變,特別是一些青年人可塑性強,"秉性"又是"可移"的。"孔方兄"真的勝過"知心姐"嗎?--談人的需要層次論及其應用

"孔方兄"是形容金錢、物質的誘惑力。"知心姐"是形容得人心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情感因素。

"人的需要產生動機,動機引發行為。"動機有四個特點:起動性、方向性、強度、持久性。動機的構成因素,除需要外,還有誘因(外部條件),但需要是動機產生的根本源泉。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應用於管理,普遍受到重視。對於文化層次高、社會交往廣、有自尊和自我實現需要的人來說,精神需要更顯得重要,對他們來說, "知心姐"就勝過"孔方兄"o這裏還有個價值觀的指導作用。在需要引發動機,動機推動行為指向目標過程中,還包含著理想、信念、價值觀這些主觀因素的作用。處於物質生活困難條件下,因為崇高理想、價值觀的推動,也會有為正義、為人民利益而奮鬥犧牲,視錢財如糞土的奉獻精神。

重賞之下未必有勇夫--成就需要激勵與雙因素理論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就是認為重獎重罰,可以調動人的積極性,去承擔某種艱難以至危險的重任。這在一定條件下,對某種人可能是適應的,但認為是必然的,則是不對的。成就需要激勵理論認為,有成就需要的人越多,這個企業就越有希望。現代人尋求從工作本身、人際關係.特別是領導與下屬關係方麵的需要去滿足人們自尊、自我實現等成就需要,去激發、培育人的高尚理想、追求,激發群體的凝聚力、創造力、綜合實力,這就是成就需要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