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牛磺酸——維持大腦運作的重要能量(1 / 1)

牛磺酸是一種必須胺基酸,可幫助提高大腦的運作。通常牛磺酸可從豐富的蛋白質中去攝取,如魚、貝類、海鮮類所含有的牛磺酸量也很多。就中醫觀點,海鮮具有補腎功效,適當食用對腦功能有益。

牛磺酸多見於海鮮中,它有助於腦部細胞神經的擴散,穩定細胞膜中鉀、鈉、鎂、鈣、硫等離子,可幫助大腦傳遞訊息、提高大腦的運作;中醫也認為,具有補腎的功效。但會過敏或痛風體質者並不適合吃海鮮,可能加重過敏症狀或引發痛風。

牛磺酸(Taurine)又稱α-氨基乙磺酸,最早由牛黃中分離出來,故得名。純品為無色或白色斜狀晶體,無臭,化學性質穩定,溶於乙醚等有機溶劑,是一種含硫的非蛋白氨基酸,在體內以遊離狀態存在,不參與體內蛋白的生物合成。

牛磺酸幾乎存在於所有的生物之中,含量最豐富的是海魚、貝類,如墨魚、章魚、蝦,貝類的牡蠣、海螺、蛤蜊等。魚類中的青花魚、竹莢魚、沙丁魚等牛磺酸含量都很豐富。在魚類中,魚背發黑的部位牛磺酸含量較多,是其他白色部分的5至10倍。因此,多攝取此類食物,可以較多地獲取牛磺酸。牛磺酸易溶於水,進餐時同時飲用魚貝類煮的湯是很重要的。在日本,有用魚貝類釀製成的“魚醬油”,富含牛磺酸。除牛肉外,一般肉類中牛磺酸含量很少,僅為魚貝類的1%—10%。

牛磺酸具有多種生理功能,是人體健康必不可少的一種營養素。我國牛磺酸主要用於醫藥,作為食品營養添加劑雖然逐步被國人所認識與接受,但國人消費牛磺酸的量還非常少。目前世界主要一些國家人均年消費牛磺酸量大致為:日本60g、美國50g、英國34g、德國32g、加拿大29g、法國26g、韓國19g、印尼17g、新加坡17g,而我國不足0.2g。

牛磺酸在腦內的含量豐富、分布廣泛,能明顯促進神經係統的生長發育和細胞增殖、分化,且呈劑量依賴性,在腦神經細胞發育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早產兒腦中的牛磺酸含量明顯低於足月兒,這是因為早產兒體內的半膚氨酸亞磺酸脫氫酶(CSAD)尚未發育成熟,合成牛磺酸不足以滿足機體的需要,需由母乳補充。母乳中的牛磺酸含量較高,尤其初乳中含量更高。如果補充不足,將會使幼兒生長發育緩慢、智力發育遲緩。牛磺酸與幼兒、胎兒的中樞神經及視網膜等的發育有密切的關係,長期單純的牛奶喂養,易造成牛磺酸的缺乏。

早在1975年科學家就發現,貓的飼料中若缺少牛磺酸,會導致其視網膜變性,長期缺乏,終至失明。貓以及夜行貓頭鷹之所以要捕食老鼠,其主要原因是老鼠體內含有豐富的牛磺酸,多食可保持其銳利的視覺。嬰幼兒如果缺乏牛磺酸,會發生視網膜功能紊亂。長期的靜脈營養輸液的病人,若輸液中沒有牛磺酸,會使病人視網膜電流圖發生變化,隻有補充大劑量的牛磺酸才能糾正這一變化。

在牛磺酸與腦發育關係的動物實驗研究中發現,牛磺酸可促進大白鼠的學習與記憶能力。補充適量牛磺酸不僅可以提高學習記憶速度,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習記憶的準確性,並且對神經係統的抗衰老也有一定作用。

“腦細胞活化小貼士”補充牛磺酸,小心海鮮不適症

一般食用海鮮所引起的不適症,常見嘔吐、腹瀉、腹痛、皮膚癢等症狀。中醫辨證治療上,若屬於濕熱型的腸胃症狀,可用藿香正氣散,加上葛根芩連湯,有利濕、清熱、理氣的作用。

而吃海鮮引起的皮膚癢,在中醫認為多屬於濕熱型者,患者會皮膚紅癢,有水泡滲出物,愈抓愈癢,甚至有小膿泡。治療應清熱利濕、驅風止癢,可用消風散,加上黃蓮解毒湯。而濕阻型者會有身體乏力、胸悶、腹脹、大便軟、皮膚紅癢等症狀。治療以健脾、益氣、利濕為主,可用胃苓湯,加上地膚子、白蘚皮、土茯苓。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