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養神是老來養腦的最好途徑(1 / 2)

人生的道路坎坷不平,不如意事常八九,尤其人進入老年之後,若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自己的“神”,往往可產生孤獨、憂鬱、失落、自卑等消極心理。

中國醫學博大精深,認為養生的核心問題是養神。早在2000多年前便提出養生的根本目的是“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欲養神必須做到,一麵養護外在的形體,另一麵又要調攝內在的物質,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雲:“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可見養生的關鍵是養神。但由於腦為元神之髒,因而養神的關鍵在於養腦。腦是生命適應能力的主宰。人體生命的運動按生、長、壯、老、死的規律運動著,神寓於陰陽變化的運動之中,腦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所謂養神,主要是指注意精神衛生。要做到安靜平和,神清氣和,胸懷開闊,從容溫和,切不可怨天尤人,急躁易怒。如果老年人隻注意養身,比如加強飲食營養,不懂得養神,不善於養神,是難以獲得健康長壽的。自古以來無數事例表明,心胸狹窄、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的人,能過古稀之年者不多見,而胸懷開闊情緒樂觀者,往往可享高壽。人生的道路坎坷不平,不如意事常八九,尤其人進入老年之後,由於社會角色、人際關係、健康狀況、性格情緒等都會發生改變,若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自己的“神”,往往可產生孤獨、憂鬱、失落、自卑等消極心理。從養生角度講,老人晚年能否保持良好性格、樂觀情緒、高尚涵養和歡暢心境,對延年益壽意義重大。因此,老年人在注重“養身”的同時,更應重視“養神”與“調神”。

傳統醫學認為,"神"在人的生命中具有重要作用。神,隻可得,不可失,隻宜安,不宜亂。傷神則神衰,神衰則健忘失眠,多夢煩亂;神不守舍則發為癲狂,甚則昏厥。安神者在於七情適度,喜、怒、憂、思、悲、恐、驚各有法度,適可而止。古往今來,醫家、道家、養生家都十分重視精神調養,重視精神治療和心理養生的作用。著名醫家石天基作了一首《祛病歌》:"人或生來氣血弱,不會快活疾病作。病一作,心要樂,病都卻。心病還將心藥醫,心不快活空服藥。且來唱我快活歌,便是長生不老藥。"因此,養生首先要修德養性,培養情操,健腦全神,方能享人生天年之壽。

我們常強調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適度等,這些都是為保精養血,積精全神而設。因為“夫精者,身之本”,“血者,神氣也”,精血是神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隻有“養其精氣則形全,形全則神全而無病”。現代營養學家認為,除各種維生素及無機鹽外,要使腦能夠高效率地工作,必須保證氧氣、水分、葡萄糖、蛋白質和脂肪類五種基本物質。

和是調和。術數,修身養性之法,包括導引、按摩、吐納、氣功及太極拳等各種體育活動。積極的體育運動,能使大腦不斷處在靜動的交替運動之中。

養生的關鍵在於將其融入生活、工作、學習各個方麵,不能專門為了養生而養生,換句話說,既是"無養生",又是"隨處養生",這主要體現在一種生活態度與習慣上。老年人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麵實踐自己的養神:

1、勤於讀書能養神

讀書不僅是知識的積累,也是智慧的源泉,同時,也是養神的良策。作為一個現實的人,要想解除諸般煩惱,莫過於求知,而讀書是求知的重要途徑之一。有了知識,就可以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能夠妥善解決生活、工作、學習中的各種矛盾,減少思想上一些不必要的煩惱,精神上自能得到一定的寬鬆和安慰,起到不養而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