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給人方向感,但不見得能使日子更好過。目標可能帶來各式各樣的問題,往往使人想幹脆放棄,另謀比較簡單的出路。遇到阻力就改變目標必須付出的代價就是,雖然生活可能會舒適愉快一些,但人生到頭來可能落得空洞而沒有意義。
最早移民到美國的清教徒,認定維係自我完整的唯一方法,就是根據自己的良心服侍上帝。他們深信,個人與至高無上的神之間的關係是世上最重要的事。自古就有很多人經由選擇一個至高無上的目標,整頓人生的秩序,清教徒的不同處在於,他們不讓迫害與困境動搖自己的決心。他們跟著既定的信念走,不惜放棄舒適的生活,甚至不惜放棄生命。由於他們有這樣的表現,不論他們的目標本來會得到什麼樣的評價,也就變得崇高起來。清教徒的獻身賦予目標以價值,目標也為清教徒的生活創造意義。
目標決定努力方向
目標一定要先受重視,才能發揮作用。每個目標都有一連串影響,如果我們不準備把它們列入考慮,目標就變得沒有意義。登山者在決定攀登一座崎嶇的山峰時,已經知道要曆經種種危險,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盡。如果他輕易就放棄,這場追求就沒什麼價值可言。所有的心流體驗也是如此:目標與努力之間有對應關係。開始時靠目標證明努力的必要,到後來卻變成靠努力證明目標的重要性。一個人結婚是因為找到了值得終身廝守的伴侶,如果他的表現一點兒也不像要終身廝守的樣子,婚姻就會漸漸變得不值得維係了。
考慮各種因素以後,實在不能說人類沒有貫徹決心的勇氣。任何時代、任何文化,都有不計其數的父母為兒女犧牲自己,因而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可能也有許多人為了土地和同胞,付出全副精力。數以百萬計的人為國家、信仰或藝術,放棄了一切。凡是能無視痛苦和失敗,堅持下去的人,他的人生就有可能成為一股涓涓不斷的心流:一係列有焦點、全神貫注、表裏一致、秩序井然的體驗,從內在秩序中創造出無窮的意義與樂趣。
隨著文化不斷演進,這種程度的決心越來越難達成。競爭的目標太多,誰能說哪一個目標才是值得一生為它奉獻的呢?才不過幾十年前,一個女人還理所當然地以為,家人的幸福就是她這一生最高的目標,因為她沒有太多其他的選擇。今天的女人可以往商界、學術界、藝術界發展,也可以從軍,做一個賢妻良母已不再是女人的天職。所有人都同樣麵臨一片更開闊的天空,便利的交通使人不必再困守家鄉,任何人都不必隻跟自小生長的街坊鄰居來往,不必隻認同自己的出生地。如果這山望見那山高,盡可以去爬那座山。其實,生活方式或宗教信仰很容易替換。在舊時代,一個獵人一輩子打獵,鐵匠一輩子打鐵;現在要換職業很方便,沒有人非得幹一輩子會計不可。
認識你自己
我們今天麵臨多樣的抉擇,個人的自由因而大為擴張,這是100年前無法想象的。但吸引人的選擇機會一多,不可避免地會帶來方向搖擺不定的結果;方向不定,決心當然會受到影響;決心不足,選擇也就隨之貶值了。由此可見,自由不見得有助於創造生命的意義——事實上還正好相反。遊戲規則彈性太大,注意力就會減退,導致更不容易進入心流狀態。投入一個目標和它的相關規則,在選擇比較少而明確時,比較容易作決定。
這並不代表我們應該回歸過去那種價值觀森嚴、選擇有限的時代——事實上,我們也回不去了。我們的祖先一直奮鬥爭取的複雜性和自由,已成為我們必須設法克服的挑戰。若能成功,我們的後代都會受益,生活的豐富程度也將是地球上前所未有的。倘若失敗,我們就麵臨著把精力浪費在互相矛盾、沒有意義的目標上的危險。
目前,我們怎麼知道把精神能量投注在哪方麵呢?沒有人會挺身而出告訴我們:這就是值得你一生投入的目標。因為該走哪個方向沒有定論,每個人都必須發掘自己的終極目標。經過嚐試與犯錯,經過努力學習,我們才能把紛亂的目標理出頭緒,挑出能帶給行動方向感的那一個。
“自知之明”這個救命秘方,往往因用得太久而被人忘懷,卻是整理紛亂的選擇的最好出路。德爾斐神廟的門楣上就刻著“認識你自己”幾個大字,而自古以來也一直有數不清的警句,宣揚這些字眼的妙用無窮。忠告會被人重複,就是因為它能發揮作用;但每一代人都必須重新探討這幾個字的意義,它如何能適用於個人的特殊處境?要做到這一點,就該用現代知識表達這個觀念,並用現代的方法實踐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