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企業家、投資人彼得·蒂爾(Peter Thiel)在他的一本書《從零到一》中提出過一個觀點——做困難的事情也許更容易。這句話聽上去會有一種被戲弄的感覺,事情本就已經很困難了,怎麼還能做起來更容易呢?任正非通過將華為打進歐洲市場這件事例證明了,做困難的事或許更容易些。

2005年3月,英國電信(BT)正式宣布與華為成為戰略合作夥伴,標誌著華為開始向歐洲市場進軍。華為成功打開歐洲市場的大門,並不意味著歐洲市場的大門沒有上鎖,也不是華為有多麼出奇,如果以分數計算的話,當時的華為也就勉強及格。從業務到戰略,再到道德采購,BT對華為的前期考察內容多達13項,進行全方位360°無死角“體檢”,包括華為的供應商和分包商也難逃被“體檢”的命運。既然邁進了歐洲市場的大門,就沒有被淘汰的道理。任正非和他的團隊開啟了持續技術創新模式,無論何時何地,技術創新將永遠是個熱詞。

據華為英國總經理張建崗回憶,當初進軍歐洲市場這個超高門檻的時候,可是曆經了很多次“例行檢查”,完全沒有預料的那種抽查。BT不會事先通知華為,更別說溝通了,而是直接隨機抽查華為一定比例的員工,通過與BT方專業的翻譯以獨立訪談的形式進行各個功能部門業務的交流和考核,包括商業計劃、客戶關係管理、企業內部溝通等縱向管理過程,以及需求獲取、研製生產、安裝交付等橫向管理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有關“道德采購”的考察,是BT對華為最嚴格的一項考察,華為員工生活和辦公地點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員工的食堂、宿舍甚至廁所的相關選項是否達標,這些細節中的細節都是BT嚴格認證的內容。

這樣的認證考察大概持續了兩年,BT終於認可了華為,也正式與華為簽訂了合作協議,從此英國電信就成為華為開拓歐洲市場的重要突破點。“我2005年到2008年任職歐洲區總裁,當時我們剛剛進入歐洲市場,華為完全是憑著創新,尤其是幫助客戶成功,以及幫助客戶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才能走到今天。”華為常務董事、戰略Marketing總裁徐文偉對當時在歐洲的那段經曆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華為也用自己的努力證實了,國外的市場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夠進得去的。

或許華為在美國拓寬自己的戰略發展之路還需要很多磨合,但不得不承認,華為走進歐洲市場,這對中國企業而言本來就極其困難的事情,卻在任正非的努力和堅忍下成功實現了。

有公開數據顯示,自2011年開始,來自於歐洲和中東非洲兩大市場的銷售額就超過華為年全球銷售總額的1/3甚至更多。時至今日,華為的歐洲市場已經是公司業務開展的重要戰場,很多創新項目都是首先從歐洲開啟的。如第一個分布式基站及第一個2G、3G合並基站,與此同時,華為還在歐洲設立了全球能力中心、全球財務中心、全球風險控製中心。

華為在歐洲取得的佳績讓國內的很多通信科技公司躍躍欲試,各大中國本土手機廠商也紛紛瞄準了全球市場。很快,中興帶著雄厚的政府家底進駐美國,小米選擇在印度複製其在中國的成功。但是很快,中興在美國遭受到了蘋果的嚴重打壓,被打壓得根本抬不起頭來;小米在印度的“複製”也沒能起到好的效果,甚至剛剛進了印度市場就接到了愛立信的律師函,並不重視研發的小米自身的根基本就不牢,這次印度之行就此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