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流人才”與“一流人才”(1 / 2)

狼在占領一個領域並擁有這個領域絕對的領土權之後,為了獲得更多的食物,仍然會向著新領域推進。哪裏有肉香,哪裏就有狼爪的踏足,這是它的本能;哪裏有戰場,哪裏就有狼的馳騁,戰鬥是狼的本性,亦是它生存的使命。

華為人是一群始終奮鬥在一線的狼群,哪裏有市場哪裏就有華為人的視角,哪裏有競爭哪裏就有華為人的奮鬥,哪裏有消費者哪裏就有華為人精致的服務。當初華為在中國能夠力壓眾雄,將國際巨頭在中國及中國消費者心目中的主角地位推翻,將中國的科技抬上了國際的舞台,接下來,就該是華為在國際舞台上獨領風騷了。

在其他國家的市場上瓜分蛋糕,考驗的可不單單是勇氣和技術,在東道主的地盤上既能以最快的速度適應環境,還能不缺失自我原本的個性,同時與東道主國家的企業乃至其他跨國公司的競爭具備絕對的優勢,這樣的適應能力又被稱為本地化經營,是所有跨國公司都不斷努力想要做到且擁有的核心競爭力,而華為,就是本地化經營跨國公司的典範——不僅在東道主的國家從事生產和經營活動,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適應了東道主國家的經濟、文化、政治等環境,適當地淡化本國市場的一些競爭色彩卻不失母國本色,特別在資金、產品零部件等資源的來源、技術研發和人才的選用諸多方麵,都積極實施當地化策略,使華為走到哪一個國家,都如同本土品牌一樣受到東道主國消費市場的歡迎,也使得華為的國際化之路走得更加順利。

讓我們把時光軸拉回至1999年,任正非與華為新入職員工一次調侃式的對話:

新員工:“我是剛畢業的,我感覺很多優秀的人才都出國了,你怎麼看待這件事?”

任正非:“華為公司都是三流人才,我是四流人才。一流人才出國,二流人才進政府機關、跨國企業,三流、四流的人才進華為。隻要三流人才團結合作,就會勝過一流人才,不是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嗎?”

任何時候,努力的人終會超過所有的優越者,成為高高在上備受尊重的成就者,一切機遇都會偏愛有準備的奮鬥者。2008年,華為以42.7%逆勢之趨直擊全球通信設備前三甲,甚至超越了歐美多年以來等知名品牌企業,包括北電、諾基亞、阿爾卡特朗訊、摩托羅拉等在內的世界級品牌在這場金融危機中紛紛陷入到嚴重虧損甚至瀕臨破產的境遇。然而華為卻逆流而上,在“三流人才”與“一流人才”的戰爭中顛覆乾坤創造奇跡,2013年成功超越國際通信設備供應巨頭企業愛立信,成為全球含金量最高的最大通信設備提供商。任正非用真實的業績向全世界證明了,人才的優勢與科研的堅持所帶來的就是令世界驚詫的戰果。

是的,邁向國際其他東道主國家的腳步,東道主國家“籍”的人才踏得最堅實。任正非從來不會吝嗇將華為的精華與外籍的華為員工分享,充分利用和培養東道主國家的人才就等同於掌握了這個國度最核心的競爭力,30多年的商海實戰,“誰是優秀人才”評判標準早就在任正非和華為一整套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中清晰可見——人才要國際化,堅決杜絕一切英雄主義。

華為的人力資源曆史長河流轉過程中,曾一度以“三流人才”自居,但這樣的“三流人才”儼然已經超越了“一流人才”所能創造出來的成果——華為已成為了華南地區培養人才的搖籃,甚至完全有理由成為中國企業的“黃埔軍校”。作為華為深圳總部的“鄰居”們,騰訊、邁瑞醫療、深圳宇通等一大批在深圳大地上繁衍生息的新生代民營企業都幸運地從華為培養出的優秀人才中受惠,特別是研發和營銷的團隊中,從華為走出來的精英高達30%。騰訊的一位高管曾開誠布公地說過,倘若沒有華為,深圳就很難造就出今天的騰訊,這裏所指的,除了華為的技術就是華為培養出來的人才梯隊。

人才不分國界,千裏馬馳騁得再遠,隻要有伯樂的賞識與感召就不會是斷線的“風箏”。除了培養和吸納本國精英的加入,華為還擅長從母體之外引入國際上的新鮮血液。2009年7月14日,華為西歐副總裁的交椅迎來了一位新主人——前北電高管、負責北電EMEA(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業務的總裁蒂姆·霍金斯(Tim Watkins)。其主要負責華為在西歐地區的銷售與市場。從華為公布的消息和整理出的信息顯示,霍金斯是那個時候第二位被任正非“拿下”的外籍高管,前一位是華為北美區CTO查理·馬丁(Charlie Martin),馬丁原為北電的WiMAX網絡和係統產品線的主管。

金融危機是一場很難規避得了的劫難,華為在走出國界、吸納外籍高管的時候就已經不可避免地成為金融危機中一顆含苞的花蕾,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華為會成為“人才抄底”大軍中的一員嗎?在融入全球化浪潮的節拍中,華為又是怎樣一路高歌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