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企業之間這樣的例子太多了。當今的中國外交奉行“不結盟”政策,實踐證明是正確的。

思科起訴華為案結束的第二年,美國微軟公司總裁鮑爾默到深圳華為總部拜訪任正非,開門見山地提議:希望華為不要參與到針對微軟的反壟斷陣營中。任正非答:反壟斷是政府的工作,有利於創新,也有利於社會進步和消費者,但這不是華為的職責,華為也沒有這個實力。任正非清楚,華為正是靠反壟斷擊退了思科的強勢訴訟,這是為生存而戰。但華為不會主動地反壟斷。我們為什麼不能同時在兩把傘下待著呢,左手舉著微軟的傘,右手舉著思科的傘,你賣高價,我低一點,也賺了大錢。我打倒了你,太陽曬得我滿身大汗,汗水又澆肥了我腳下的小草,小草以低價侵占我的地盤……我才不吃力不討好呢!

——節選自《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第三章第三節

沒有一個“成功”是經久不衰的,所以華為從誕生的那一刻就被任正非在根基深部植入了一顆“危機的種子”,讓世界對這位當家人不得不刮目相看,他居然將“危機”營銷到了自己身上。所以,當這本書名定為《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時,不但沒有被17萬華為人認為是危言聳聽,反而讓所有學習華為成功和學習任正非企業管理的人都能深刻地感知到,華為的卓越和那份難以撼動的執著。

數十年的信息產業曆史長河,彙聚了世界各國的“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死亡競技,總會有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新寵”攜帶著他們的新晉商業模式黑馬式衝到風口浪尖,再以不可阻擋之勢擊敗一個又一個昔日巨頭,開始在那個號稱為世界的舞台上唱起獨角戲。可是,但凡有一丁點兒的懈怠和不努力,就會給後來的創新者居上,接著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香消玉殞。仿佛在這個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大環境之下,沒有創新就沒有生存。所以,作為科技領域的通信設備企業,華為不敢不創新,也不能不創新。

29年來,任正非定是親曆了科技領域的一批批創新與迭代,那種與生俱來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本就敦促著他養成了一種習慣,將理想精神嫁接上危機意識才更靠譜,這樣的定式也影響到華為文化的點點滴滴。

任正非的危機觀“嚴重”到被外界認定他可能是一位“焦慮症患者”,而且是很典型的那種。他無數次地警告公司的管理團隊和全體員工:“繁榮的背後,都充滿危機,這個危機不是繁榮本身必然的特性,而是處在繁榮包圍中的人的意識。”在這位掌門人的口中,華為“一天不奮鬥,就可能出局;三天不學習,就趕不上思科、愛立信、阿爾卡特,這不是一句玩笑,而是殘酷的事實”。

任正非所言的“冬天”可能是華為的“冬天”,但某種意義上不也是對整個行業甚至全球經濟的一種預見嗎?2008年的世界經濟危機還沒有正式退去的時候,任正非就在2009年上半年所發表的言論中表示:全球經濟將再次陷入衰退,而且很可能會持續動蕩,甚至會超過2008年的危機。2011年,任正非在拜訪某位政府官員的時候也表示過:世界經濟已不可能在幾年內呈現V形或U形反轉,更大的可能是此起彼伏的循環萎縮。

任正非對全球經濟的走勢有著長遠、敏銳的洞悉,這一點特別像巴菲特對股市的把握,是學不來也複製不了的個人與生俱來的“特異功能”。任正非曾斷言:未來幾年,全球經濟危機對有些企業來說是災難,但對有些企業來說卻是一次顛覆乾坤的機會。所以,在華為的高層會議上,他提出了對華為的期許,也是嚴格的要求——允許萎縮,不允許崩潰。經曆過奮鬥與成功的領導者都知道,隻要在蕭條的周期中活下來,待複蘇後就是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