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夏日絕句》李清照

關於項羽,後世文人詠歎的詩詞眾多,而這些詠史詩中無不有或明或暗的時代烙印。唐朝著名詩人杜牧有篇《題烏江亭》寫道:“勝敗兵家未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這代表相當一部分人的觀點,在他們看來,項羽把麵子看得太重,要是返回江東,東山再起,也未必能再次敗於劉邦。而在李清照的這首詩中,則一反杜牧的看法明確地提出項王乃“人傑”、“鬼雄”。為何不同人對項王有這樣懸殊的看法?

因為,杜牧生活在晚唐時期,此時李唐王朝已經江河日下,而作者借用項羽兵敗身亡的教訓,暗含著對統治者的告誡。李清照生活的時代,則是國破家亡,她這樣讚頌項羽,實質是對統治者逃跑路線的諷刺。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軍攻破北宋都城東京,不但俘虜了北宋的太上皇宋徽宗、當朝皇帝宋欽宗,而且挾持趙氏皇族、後宮妃嬪、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被洗劫一空,北宋宣告滅亡,史稱“靖康之難”(又稱“靖康之恥”)。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在應天府南京稱帝,後遷都臨安,南宋政權成立,趙構就是宋高宗。李清照的《夏日絕句》正作於這樣的背景。

李清照係名門出身,其父親李格非是當朝進士、大文豪蘇軾的學生,好詞工,善屬文。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也很有文學修養。出生於這樣的家庭,李清照自小受到的文學熏陶對她後來的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8歲時,李清照嫁於趙明誠,自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原本,她應該過著舉案齊眉的生活,吟著“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來與夫君互訴愛情。可是,“靖康之難”的發生,戲劇性地改變了李清照的命運,不僅僅是山河破碎,她的家庭也從此出現分裂。

“靖康之難”發生後,趙明誠被任命為建康城知府。一天夜裏,建康城發生叛亂,而作為行政長官的趙明誠則悄悄逃跑了。叛亂被平定之後,趙明誠被革職,而李清照也為丈夫的行為感到羞愧,至此,夫妻關係出現裂縫。靖康三年(1128年),李清照和丈夫逃難至烏江,這位柔弱的女子站在烏江邊,內心浮想聯翩,稍做思索便隨口吟出這首詩來。在旁的丈夫聽到這首詩,羞愧難當,之後鬱鬱寡歡,不久便過世了。其實,李清照的本意並非責難丈夫,她更多的是站在國破家亡的角度,對統治者的行為進行諷刺。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是對項羽一生的褒獎。這十個字並非精致雕琢的用詞,卻打破了她長久以來婉約的風格,直抒胸臆,這位柔弱女子以極大的魄力借助當年西楚霸王的豪氣來責怪讓自己又愛又恨的國家統治者。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更進一步,直接點到了不肯過江苟安的西楚霸王。在易安居士看來,這位上天不夠眷顧的男子生為豪傑,死為鬼雄,盡管麵臨別虞自刎,但他“不肯過江東”的舉動已足夠擔當英雄之名。李清照不知道項羽死得壯烈嗎?不是,她用高亢的語調為世人指出:不管是個人還是國家政權,都要有氣節!其這種豪邁的愛國激情,直指偏安一隅的南宋統治者,對其不管百姓死活,拋棄大好河山的行為進行了無情的諷刺。

明代楊慎在《詞品》中說 :“宋人中填詞,易安亦稱冠絕,使在衣冠,當於秦七、黃九爭,不獨爭雄於閨閣也。”這首《夏日絕句》也印證了這點,作為宋朝婉約詞派代表的李清照,情理之中的“豪放”:僅用20個字,卻寫出時人心聲,這麼慷慨、擲地有聲的佳作,出自一個女性的手筆,不得不讓無數男性折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