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律啟蒙》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3836576466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看似清淺的時光,流轉的歲月,卻生出了舊怨新愁。每一個不經意的日子都有所安排,有所抉擇。
江南春暖,梅花如期綻放,山野小園、朱門高院皆是錦色如天。都道時光無情,來去如風,豈不知人亦無情,幾多怨女癡男,多少人間眷侶,最後也隻是匆匆過客,一個回首,一個轉身,不見蹤影。
繁蕪世間,何來不染煙火之人,縱算至情至性,亦抵不過苦樂消磨、冷暖相煎。人心浩瀚如水,宛若一個盛大的家族,由鼎盛到蕭索,從燦爛到寂寞,看似迢迢千年,實則隻是幾場花開花落的瞬間。
小鎮古樸清幽,不見都市的喧鬧繁華,卻有民間現世的安逸和寧靜。這裏是徐誌摩的故鄉,也是其父徐申如安身立命之所。黛瓦青牆的古院常年被藤蔓攀附,看不見遮掩在歲月深處的斑駁痕跡。苔蘚彌漫的巷陌浸潤了時光的煙雨。這裏聽得見山林古刹的鍾聲,也聽得見小鎮市井熙攘人群的嘈雜之音。
這時,他的世界很窄,所能見到的隻是古院重門、湖石草木、蟋蟀蟲蟻。每日吃著祖母為其備好的糕點,穿著母親量體裁衣的新衫,聽著老仆家麟講述的民間逸事,隻覺溫暖雋永綿長。
還有那位在商場上叱吒風雲的父親,對他的愛雖威嚴莊重,卻也寬容慈悲。晚清至民國亂世,誰家不曾經曆動蕩紛紜,徐申如給徐誌摩修築了一座堅固的城池,讓他得以在其間靜享平穩和安逸。
於誌摩心中,父親巍然如山,不論遭遇多少變故,父親皆可以護其周全。直至多年以後,他海外求學,創辦詩社,以及生活中所曆種種,徐申如總是盡其所能去關愛嗬護。徐申如亦希望他唯一的兒子可以繼承他奔波半世打下的江山,擔負起整個家族的重責。
四歲那年,這個尚解些許人事的幼童結束了他散漫無憂的生活,初次與詩書相逢。徐申如為小誌摩請了家塾,開始他漫長的讀書生涯。徐誌摩人生的第一位啟蒙先生為孫蔭軒,是一位晚清秀才。孫先生或許沒有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亦是在翰墨裏沉浸多年,飽讀古文經卷。
晨曉的第一縷陽光透過古窗落在木質桌案上,泛黃的書卷散發出淡淡墨香。許多人讀起來枯澀乏味的《聲律啟蒙》,徐誌摩讀著卻朗朗上口,韻味無窮。看似深刻難解的四書五經,於他則如同白話,讀來趣味橫生。
誌摩不是一個古板安分的孩子,他聰穎也機靈調皮。他雖喜愛古文詩書,課堂上卻經常走神,留意窗外的花鳥蟲鳴、雲飛濤走,甚至和同學私語、嬉樂,但也害怕教書先生嚴厲的戒尺。
然而,小小誌摩仍比尋常孩子更喜愛書卷墨香,仿佛對文字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熟悉與感動。他有時甚至沉醉在一冊古書裏,幻想著千年水墨裏流淌的風景。他也在詩韻詞風裏尋到了快樂,這種快樂與庭園山水、小橋曲徑似有疊合的意趣。
看似幼稚小兒,眉目間聰慧俊朗,有神童之相。家塾先生對其萬分讚賞,表示誌摩的天資遠勝同齡孩童。徐申如深以為傲。一年後,他為誌摩訪得名師,乃是一位學識淵博的貢生,名喚查桐蓀(又名查桐軫。——編者注)。
查先生,晚清才子,滿腹經綸,古文造詣更是厚重淵深。查先生出身於海寧有名的書香世家,才識過人且精通醫術,然其卻是個性情古怪之人。與他的學識文采相比,生活上,查先生的確不夠儒雅,不夠風致,是一位邋遢至極的人。
據說,查先生初落人世,父母怕嬰孩受涼,故未曾給他沐浴。自此之後,幾十載歲月,查先生皆不沐浴,就連尋常的洗漱亦是難得。他行為怪癖,嗜好抽煙,一口黃牙,令人難以親近。
徐誌摩曾在一篇劄記裏寫道:“查先生這個人明明是因懶惰而散漫,別人卻讚美他是落拓不羈,我的父母都是勤勉而能自勵的人,我這個兒子何以懶散成這個樣子,莫不是查桐蓀先生的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