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虹》有寫:“但在白天不論天熱得連氣都轉不過來,可憐的‘讀書官官’們,還是照常臨帖習字,高喊著‘黃鳥黃鳥’,‘不亦說乎’;雖則手裏一把大蒲扇,不住地扇動,滿須滿腋的汗,依舊蒸爐似透發,先生亦還是照常抽他的大煙,哼他的‘清平樂府’。”
徐誌摩之後整整六年的家塾生涯,皆是隨於這位古怪的先生。查先生盡管性情乖張,邋遢髒亂,不與俗流,卻為徐誌摩的古文知識奠定了深厚基礎。若幹年後,徐誌摩信筆詩文,徜徉水墨的落落風采,皆因了這位名師。
查先生見他靈氣聰慧,擅長詩文,醉心書卷,更是傾盡所能授其所識。每日與誌摩相伴的不隻是桌案上的古書翰墨,還有這座質樸小鎮的柔軟與風情。一雙清澈無塵的慧眼,一顆幼小純淨的童心,他的世界色彩紛呈,曼妙多姿。
徐誌摩離不開祖母的寵愛,離不開母親溫暖的懷抱,也離不開老仆家麟的故事,更離不開與夥伴們一起拈花捉蝶的快樂時光。東山和西山的寺院,府邸的亭台樓閣、戲台深院,以及江南小巷的每一個轉角處,都是誌摩與同伴的遊樂之所。
晨起時喝一碗濃鬱的豆漿,吃一根酥脆的油條,或吃上一碗滑嫩的豆腐花。江南美食精致風雅,野菜製作的糕點琳琅滿目。新鮮的蓴菜和菱角更是誌摩所愛,若逢采菱時節,誌摩每日都要帶上銅板,到集市上買香甜粉糯的熱菱,享受婉約江南賞賜的美味。
看似偏僻小鎮,亦有著其獨特的喧騰與熱鬧。過往的船隻帶來了許多行走江湖的藝人以及沉醉於梨園舊夢的戲班子。他們雖為天涯過客,每個人帶著天南地北的塵土,也帶著陰晴冷暖的故事,有欣喜,也有悲涼,有榮耀,也有落魄。
他愛江南柔情婉轉的杏花煙雨,也愛壯闊無際的歲月山河。一顆未曾涉世的童心被華貴和溫暖包裹,尚不知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的苦樂悲喜,更不知多年以後,他會離開這座小鎮,離開深院高牆,去往遙遠寬敞的都市,邂逅更多的人事與風物。
而此時,他就是這樣一個小鎮的人物,生於鄉紳之家,在這片純淨的天空下與這裏的草木山水、煙火顏色相親相依。他愛這片故土,是這裏的風物滋養了他的童心,給了他愛與暖,以及屬於江南的風雅和詩情。
硤石是一座夢鄉。湖泊田園、竹風鬆濤、朝陽煙霞、鳥語花聲皆為大自然最純淨的詩篇。徐誌摩喜歡這樣的人間風光,一如他以後的詩文皆是山風水影、晨霜皓月。就連情愛亦是那麼澄澈,不與俗世相爭,願如這片淨土溫軟唯美。
徐申如為富商,卻一生崇愛文化,是位雅士。家中亦是書香四壁,翰墨飄香。素日裏,多與海寧的書香世家相交,和文人墨客常有往來。故此,每逢特殊節日,或春秋之季,時有客人造訪,一同遊園品茶、吟詩對句。
每有文友登門,徐申如必喚來稚子,讓他陪同見客。誌摩不凡的氣度,瀟灑之文采,亦因此流傳於海寧之地,江南之所。眾人的讚賞捧愛讓徐申如對誌摩的教育更為重視。他願傾盡所有,隻盼誌摩在文墨中有所造詣,光耀門楣。
他本風流俊雅之客,又得這方鍾靈毓秀之地浸染,受大自然深情饋贈。徐誌摩的童年時光省去許多煩惱和憂愁,多了詩情與畫意。他所見的風景隻是這個古老小鎮的雨巷樓台、鄉紳雅士、漁婆釣翁、戲子萍客。
那是一個沒落的朝代,亦是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多少英豪名流葬於斜陽荒陌。江山壯美如畫,草木不改顏色,誰又成了曆史的主角。這多風多雨的南國,唯有院牆的新綠、簷下的燕子依舊年年如故,那樣安靜不爭、無有所求。
看似清淺的時光,流轉的歲月,卻生出了舊怨新愁。每一個不經意的日子都有所安排,有所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