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我在美國有整兩年,在英國也算是整兩年。在美國我忙的是上課,聽講,寫考卷,啃橡皮糖,看電影,賭咒。在康橋我忙的是散步,劃船,騎自轉車,抽煙,閑談,吃五點鍾茶牛油烤餅,看閑書。”

可見,徐誌摩在美國的時光是繁鬧而忙亂的,於英國康橋則是安逸而悠閑。康橋帶給徐誌摩太多的靈性和詩情,於煙雨中漫步,在陽光下做一場夢,皆是曼妙風情的。康橋更是徐誌摩人生的轉折地,在這裏,他告別過往的喧囂,於靜謐中尋到前世走失的自己。

“每當狄更生在王家學院時,徐誌摩就常在狄更生的套房內閑坐聊天;但狄更生在歐陸的時候也不少,當他不在時,徐誌摩有時仍會到他的宿舍,坐在門口凝思。據說就是這樣他會呆坐幾個鍾頭。”

他珍視生命中這段巧妙的機緣,珍視人間溫暖的感動。後來徐誌摩回憶起他與狄更生相處的時光,曾深情說道:“英倫的日子永遠不會使我有遺憾之情;將來有一天我會回思這一段時光,並會憶念到有幸結交了像狄更生和你(指傅來義。——編者注)這種偉大的人物,也接受了啟迪性的影響,那時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會動情下淚。”

狄更生亦為徐誌摩的真誠所動容,更珍愛他的才情和風度。人世情意浩蕩如天,縱是隔了時空,隔了國度,亦可心靈相通。物轉星移,飛沙走石,多少世事淹沒於歲月的風塵中,唯有人間真情、銘心的記憶不會消失,不能轉移,不可更改。

然徐誌摩的真心終沒有被辜負,他的尋找和等待得到完美的安排。那是一個陽光明淨的午後,徐誌摩見到了講學歸來的羅素。之前和羅素的錯過,到今日的如願以償,令他百感交集。在他麵前的,是一個才華橫溢、幽默桀驁的長者,一個有著深刻靈魂的思想家。

他崇拜他,欣賞他,亦追隨他。此後,徐誌摩成了羅素家裏的常客,熱心地參加羅素所有的演講和報告會。每次與羅素交談,徐誌摩皆心服誠悅、欽佩至極。羅素的人生價值觀、對愛情婚姻的態度及其個人的魅力,震撼著徐誌摩的心靈。

“每次我念羅素的著作或是記起他的聲音笑貌,我就聯想起紐約城,尤其是吳爾吳斯五十八層的高樓。羅素的思想言論,仿佛是夏天海上的黃昏,紫黑雲中不時有金蛇似的電火在冷酷地料峭地猛閃,在你的頭頂眼前隱現!”

徐誌摩的熱情爽朗、才華見識,讓他的人生有著種種不凡的際遇。正是因了這許多美麗的相逢、相知,讓徐誌摩在異國他鄉不覺孤清。漂洋過海的幾載時光,更多的是溫情記憶,而少有流離輾轉的感觸。他是一個遊子,一個過客,幸運地尋到了靈魂的港灣。

徐誌摩的一生短暫卻深邃,他途經的山水、邂逅的緣分、遭遇的浮沉是許多人幾生幾世都不曾經曆的。他的人生仿佛預支了許多美妙和驚奇,他怕餘下的歲月不夠精彩,故省略了許多過程。又或許,他把一生的風景和故事都早早看盡,演完,再不必朝暮虛度。

這形形色色的人,紛紛擾擾的景,亦隻能伴他走過一段路程。剩餘的日子終要自己勇敢地走下去。遠方的路是風雨淒迷,還是陽光和暖,不得而知,他所能做的隻是和文字相依,與光陰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