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就裏時保持沉默(1 / 1)

在不知道對方底細的情況下,不要輕易開口,保持沉默,不但能揣摩對方意圖,往往能變被動為主動。如果冒失開口,將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某博物館派出某館員招攬櫥窗廣告業務,這位館員專程趕到當地一家製鞋廠,稍加瀏覽,就大包大攬地與廠長談生意。他自以為是,頗為認真地手指廠房裏展列出的各類鞋產品,誇獎一通:“這種鞋子,款式新穎,美觀大方,如果與我們館合作,廣為宣傳,一定會提高知名度的!然後就會暢銷全國,貴廠生產也會蒸蒸日上啊!”

聽起來聲情並茂,又具說服力,可惜說話人並非製鞋內行,又沒做準備工作,沒有事先虛心討教探探“底”,探測信息,就誇耀對方廠中積壓的一批過時的產品。結果廠長不動聲色地答道:“謝謝你的話。可惜你指出的這批鞋子全部是落後於市場供求形勢的第七代產品,現在我們的第九代產品正在走俏、熱銷。”

僅此兩句話,就令這位館員無話可說了。這位館員的話語沒有說到點子上,讓廠方覺得這樣的話一聽顯然是外行,和他們合作也沒什麼前途,不如趁早“鳴鑼收兵”。廠方對這位館員不得章法的話視為花言巧語,從而在心理上築起了防線。

於是,一個眼前的客戶走了,一樁即將完成的生意砸了。不是因為該說的沒說,而是因為開口太早,說得太多,給自己“曝了光”。

如果例中的這位館員能夠記住“知彼知己”的道理,從實際情況出發,積累資料,分析清楚問題所在,再去遊說企業領導人,豈有不勝之理?

說話盲目易造成危害,無形之中是貶低了對方。如果是有目的、有意識地刺激他,你也會同樣達到目標。因為你已經摸清了彼方的情況。通過這樣一場較量,使用先揚後抑的談話藝術,以退為進,激將對方,調動對方的積極性,就自然而然地收到很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