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機未到時保持沉默(1 / 1)

說話莫忘看場合,因為心理學告訴我們,在不同的場合環境中,人們對他人的話語有不同的感受、理解,並表現出不同的心理承受力。正因為受特殊場合心理的製約,有些話在某些特定環境中說比較好,但有些話說出來就未必佳。同樣的一句話,在此說與在彼說的效果就不一樣。因此,說什麼,怎麼說,一定要顧及說話的環境,如果環境不相宜,時機未到,最好的辦法是保持沉默。

古時候,有個農民牽著一匹馬到外地去,中午走到一家小酒店去用餐,這時一個商人騎著一匹馬過來,也將馬往同樣一棵樹上拴。農民見了忙說:“請不要把你的馬拴在這棵樹上,我的馬還沒有馴服,它會踢死你的馬的。”但那商人不聽,拴上馬後也進了小酒店。

一會兒,他們聽到馬可怕的嘶叫聲,兩人急忙跑出來一看,商人的馬已被踢死了。商人拽住農民就去見縣官,要農民賠馬。縣官向農民提出了許多問題,可問了半天,農民裝作沒聽見似的,一字不答。

縣官轉而對商人說:“他是個啞巴,叫我怎麼判?”商人驚奇地說:“我剛才見到他的時候,他還說話呢。”縣官接著問商人:“他剛才說了什麼?”商人把剛才拴馬時農民對他說的話重複了一遍,縣官聽後將驚堂木一拍,說:“這樣看來是你無理了,因為他事先曾警告過你。因此,現在他是不應該賠償你的馬。”

這時農民也開了口,他告訴縣官,之所以不回答問話,是想讓商人自己把事情的所有經過講清楚,這樣,不是更容易弄清楚誰是誰非嗎?

在生活中,我們有時故作“遲鈍”未必不是聰明人,“遲鈍”的背後隱藏著過人的精明。有人推崇一種“大智若愚”型的藝術——意即在商業活動中多聽、少說甚至不說,顯示出一種“遲鈍”。其實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最大的利益。少開口不做無謂的爭論,對方就無法了解你的真實想法;反之,你可以探測對方動機,逐步掌握主動權。這時候的沉默,實際是“火力偵察”。

老一輩人總是諄諄教導我們:“話到嘴邊留半句,不可全拋一片心。”傳統的中國人,代代相襲,恪守著“言多必失,語多傷人”、“君子三緘其口”的古訓,把緘口不言奉作練達的安身處世之道。今天,我們亦應謹記這些古訓,該沉默時一定要三緘其口。沉默,是一種態度;沉默,是一種特殊語言;沉默,也會贏得百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