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當地運用緘默方式(1 / 1)

在特定的環境中,緘默常常比論理更有說服力。我們說服人時,最頭痛的是對方什麼也不說。反過來,如果勸者什麼也不說,對方的錯誤意見就找不到市場了。

不同的緘默方式有不同的作用,運用時必須恰到好處。

不理不睬的沉默可擺脫無聊的糾纏:當你正對自己的事情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同事卻不知趣地想跟你嘮嗑,或者有推銷員厚著臉賴著不走,或者有人找你去做你不想做的事情。這時,你盡可能對他們一言不發,不理不睬。過一會兒,他們見你無反應,定會知趣地悻悻走開。

冷漠的緘默能使犯錯誤者認錯改正:有一個出生在有一定教養家庭的小學生,一天他拿了同學一件好文具。晚飯前回來,他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同往常一樣笑吟吟地說:“媽媽,我回來了!”緘默。“姐,我餓了。”緘默。“怎麼了?”緘默。“我沒做錯事啊!”也是緘默。媽媽眼睛瞪著他,姐姐背對著他,全家都冷冰冰地對待他。他終於不攻自破了:“媽、姐,我錯了……”

毫無表情的緘默能讓人深思:有些人態度倒是很積極,但發表意見時不免有些偏頗,令人難以接受,若直截了當地駁回,又易挫傷其積極性,循循誘導又費時,精力也不允許,最好的辦法便是毫無表情的緘默。他說什麼,你盡管聽,“嗯”、“啊”……什麼也不說,等他說夠了,告辭了,再用適當的不帶任何觀點的中性詞和他告別:“好吧!”或“你再想想。”別的什麼也不說。這樣,他回去後定然要竭思盡慮對你的緘默反省:今天談得對不對?對方為什麼不表態?錯在哪裏?也許他會向別人請教,或許自己悟出原因。

轉移話題的緘默能使人樂而忘求:對要回答的問題保持緘默,而選準時機談大家的熱門話題並引人入勝,使對方無法插入自己的話題,且從談話中悟出道理,檢討自己。

信心堅定的緘默能使人順服:某領導有一次交代屬下辦一件較困難的任務,當然,他能勝任。交代之後,對方講起了“價錢”。於是該領導義無反顧地保持緘默,連哼也不哼。“困難如何大……”,“條件如何差……”,“時間如何緊……”,說著說著他就不說了。最後說了一句:“好,我一定完成。”

沉默是金,有時沉默不語能夠出奇製勝,如果滔滔不絕,反而有理說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