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1 / 1)

典故

範仲淹,字希文,北宋中葉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兩歲時範仲淹的父親不幸逝世,家裏失去了生活來源,日子每況愈下,捉襟見肘。母子二人貧苦無依,無奈之下,範母隻好帶著年幼的仲淹,改嫁到山東淄州長山縣一戶姓朱的人家。

範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長山的富戶,日子過得還算富足。但他為了勵誌圖強,長大後獨自跑到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讀書,經常一個人伴燈苦讀,每到東方欲曉,僧人們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臥。那時,他的生活過得十分艱苦,每天隻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上一點兒韭菜末,再加點鹽,就算是一頓飯。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毫不介意,每天樂此不疲地享受清靜的生活,把全部精力放在書本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範仲淹常常看不慣朱家兄弟奢侈浪費,終日無所事事,遊手好閑,多次苦口婆心地規勸。朱家兄弟對此不屑一顧,反而覺得範仲淹自找苦吃,一次聽得不耐煩了,兄弟倆語帶嘲諷地說:“我們花的是朱家的錢,關你什麼事?”範仲淹聽了十分不解,覺得兄弟倆話中有話,便找人打聽緣由,一問之下才知道自己本是姑蘇範氏之子,父親過世後母親迫於生計才改嫁到朱家。這件事讓範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動,下決心脫離朱家獨立生活,於是他匆匆收拾了幾樣簡單的衣物,佩上琴劍,不顧朱家和母親的阻攔,流著眼淚,毅然辭別母親,離開長山,獨自前往南京求學去了。

當時的南京是人口稠密的大都會,天下名士會聚,教育事業十分發達,應天府書院更是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聚集了許多才德兼備、文采風流的有誌之士。到這樣的學院讀書,既有名師可以請教,又有許多同學互相切磋,還有大量的書籍可供閱覽,況且書院免費就學,更是經濟拮據的範仲淹求之不得的。

範仲淹入學後,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比以前更加勤勉,經常是晝夜不停地苦讀。五年來幾乎未解衣就枕,好好地睡一覺。如果疲乏到了極點,他就起身用涼水澆臉,來驅除倦意。實在困倦得不行,他也隻是趴在桌上小憩一會。和以前在寺裏一樣,他的一日兩餐還是那一鍋粥,平分成四塊,早晚各吃兩塊。而且,因為範仲淹脫離朱家,想自力更生,拒絕他們的經濟資助,日子比以前過得更加清苦。他的食物總是很不充裕,有時米粥不夠時,一日兩頓粥都得不到保證,隻能一天吃一頓。對於一般人來說,這簡直是難以忍受的生活,範仲淹卻毫無怨言,從不叫苦連天,隻是埋頭用心苦讀。這種情況被他的一個同學,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長官)的兒子看到了,同學非常敬佩他的為人,也同情他的處境,就回家告訴了父親,想讓父親幫幫忙。留守聽完之後,就派下人給範仲淹送去許多精致可口的飯菜。可是,幾天過去了,食物都放壞了,仍然完整無缺地放在那裏,根本不見範仲淹嚐一口。那同學很詫異,有些惱怒又有些不解地問:“我專程叫父親送了這許多飯菜給你,希望可以稍稍緩解你三餐不繼,整日吃白粥的困境。你為什麼毫不領情,根本就不吃呢?”範仲淹回答道:“我不是不感激你的厚意,隻是我已習慣於粗茶淡飯了,這也是我能力所及,所能過的生活。如果現在貪圖享受,享用這麼豐盛的飯菜,把你的資助看做理所當然,忘了自己的處境,以後還能吃得下粥嗎?還能專心念書嗎?”同學聽了,對他更是敬佩,常在人前誇他有青雲之誌和自我約束的意誌力,將來必有一番作為。事實上,這番艱苦生活的磨煉,使範仲淹後來始終能以清廉律己,關心人民疾苦,不忘“憂天下”的初誌。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五年寒窗苦讀,範仲淹終於成為一個精通儒家經典、博學多才、又擅長詩文的人,在眾多學生中脫穎而出。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領百官到亳州(今安徽亳州)去朝拜太清宮。浩浩蕩蕩的車馬路過南京,整個城市為之沸騰,人們一個個爭先恐後地跑出去看皇帝,興奮不已。隻有範仲淹閉門不出,對外麵的一切置若罔聞,仍然埋頭讀書。有個和他要好的同學特地跑來叫他:“快去看,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錯過了以後還不知道能不能見到皇帝呢。”範仲淹專心於他的書本,頭也不抬,隻是隨口回了句:“將來再見也不晚啊!”就繼續聚精會神地讀他的書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進士,見到了皇帝,日後更是成為北宋偉大的改革思想家,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為後人傳誦。

解讀

在儒家看來,君子之德在於安貧樂道,主要因為人們常常難以抵製物質金錢的誘惑,而做出有悖倫理道德的事情。因而,甘於清貧,不以布衣粗食為苦,才能自覺堅持道德修為,堅守高潔的人品情操。

範仲淹主動食粥苦學,不貪圖富貴享受,自覺培養憂患意識,以使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高尚自律、克己修身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