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1 / 1)

典故

談遷是中國明末清初著名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父。明亡後立誌不仕宦清廷,於是改名遷,字孺木,號觀若,自稱江左遺民。談遷一生遍覽經史子集,作為明朝遺民,他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修著一本明史,親自總結明亡的教訓。所以他以傭書、做幕僚為生,從27歲起開始撰寫他耗費畢生精力的《國榷》。

作為明之遺民,又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隻能依靠在別人手下以刀筆功夫討生活,自然不會富裕。反倒是因為要編修《國榷》時時要買書或是找尋別的材料,還要耗費錢財。有時候因沒有錢買參考資料,談遷隻得四處借書來抄。為了抄點史料,他竟帶著幹糧走了一百多裏路。就這樣,從天啟元年始,談遷以明實錄為本,遍查群籍,考訂訛誤,以編年為體,按日月為序,整整奮鬥了27年,六易其稿,終於在56歲時完成了這部五百多萬字的巨著。

談遷一生別無所求,隻希望自己編纂的這部明史能夠刊行於世,讓人們都來看一下,曆時上百年的明王朝何以一瞬亡毀。就在這部浩瀚的鴻篇巨製即將付梓刊印的前一晚,談遷撫著裝有書稿的竹箱,就像看著自己培育多年的孩子即將應試登科一樣興奮。麵對這部可以流傳千古的巨著,談遷心中的喜悅可想而知。他幻想著這部《國榷》流傳市井,遍傳官員士子之手的情形,才漸漸安睡。

可是,沒想到就在這天夜裏,小偷悄悄摸進談遷家裏偷東西,見到家徒四壁,無物可偷,隻有裝《國榷》原稿的竹箱看著還十分精致,就以為鎖在竹箱裏的《國榷》原稿是值錢的財物,於是看也沒看就把整個竹箱偷走了。從此,這些珍貴的稿子下落不明。

二十多年的心血轉眼之間化為烏有,這樣的事情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致命的打擊。對年近六十、兩鬢已開始花白的談遷來說,更是一個無情的重創。談遷為這大哭了一場,一夜之間,衰老了很多。不少人都以為談遷會從此罷筆了。可是談遷很快從痛苦中振奮起來,下定決心再次從頭撰寫這部史書。

冬去春來,周而複始,談遷又繼續奮鬥十年後,《國榷》重新誕生了。新寫的《國榷》共104卷,五百萬字,內容比原先的那部更翔實精彩。談遷也因此留名青史、永垂不朽。

解讀

君子修德要努力做到“不為莫知而止休”,其突出的正是“慎獨”自覺性的品格。修身養德最重要的是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都要堅持原則。對談遷而言,二十餘年是他一生中最寶貴的時間,眼見心血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這種打擊非常人所能承受,而談遷愈挫愈奮,堅持著書立說,最終青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