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
[摘自胡錦濤同誌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2005年12月21日,胡錦濤等國家領導人參觀北京展覽館舉辦的建設節約型社會展覽會。胡錦濤指出:“節約資源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節約土地、能源、淡水、礦產資源,對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我們要從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充分認識節約能源資源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快推進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各項工作。”
[引文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載《人民日報》2005年12月22日]
一次,陸昕(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去啟功家閑談,啟功拿出蘆柑招待,兩人邊吃邊談。啟功剛吃完半個,忽有人來了,且來訪者級別甚高,有眾多隨員。陸昕見桌上食物淩亂不堪,便匆匆收拾了一下,順手將蘆柑皮和啟功吃剩的半個一齊丟進沙發旁的紙簍裏。客人走後,啟功坐下來,眼睛到處瞧。陸昕問:“您找什麼呢?”啟功說:“我記得我那個蘆柑沒吃完,怎麼就沒了?”陸昕大窘,忙說:“讓我給扔了。”啟功一愣:“別扔,那個還可以吃。”啟功一邊彎腰從紙簍裏找出那半個蘆柑,一邊說:“用水衝衝還可以吃。”隨即啟功走到廁所用涼水衝了衝,吃了。陸昕生平臉上發燒的事並不算多,這可算得上是一件。
[陸昕:《靜謐的河流———啟功》,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年]
1981年,鄧小平在《重要的是做好經常工作》指出:“婦女工作的經常工作是什麼?就是婦聯要特別負責做的特殊工作。勤儉持家就是這樣的工作。勤儉建國、勤儉持家一定要聯係起來,隻提一個不夠。有了強盛的國,家才會富起來。首先是勤儉建國,其次是家要管好。”
[引文見鄧小平:《重要的是做好經常工作》,見《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
1963年,劉少奇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出訪印度尼西亞等四國。外交部禮賓司按照規定要給劉少奇以及妻子王光美定製新衣服,劉少奇說:“有穿的就不要再做了,出國不一定非得穿新衣服。”但是禮賓司的官員查看了劉少奇衣櫃裏的衣服,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劉少奇隻好同意做些薄衣服,並且說道:“我們有我們的國情,不要完全同人家比,儉樸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都不是醜事。”
[劉振德:《我為少奇當秘書》,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
1963年,周恩來率團開始了亞非歐十四國之行。下榻到開羅,總理的內衣因都比較破舊不便交給賓館洗,隻好交給我國駐埃及大使館的工作人員幫忙。使館同誌一看總理的衣服,就批評隨訪的人員說:“我們這麼一個六七億人口的大國的總理出來,就給這樣的衣服,太不像話了!”
[程華:《周恩來和他的秘書們》,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勤儉辦社’這個口號很好。這是下麵提出來的。要嚴格地節約,反浪費。現在城市裏頭大反浪費,鄉村裏頭也反浪費。要提倡勤儉持家,勤儉辦社,勤儉建國。我們的國家一要勤,二要儉,不要懶,不要豪華。懶則衰,就不好。要勤儉辦社,就要提高生產效率,嚴格節約,降低成本,實行經濟核算,反對鋪張浪費。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是任何一個合作社都必須做的工作。至於經濟核算,那就要逐步來。”
[毛澤東:《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鬥爭》,見《毛澤東選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解放後,彭德懷夫婦的住房永福堂是個陳舊的小四合院,擁擠狹窄。飯廳中間擺了一張桌子,大家圍坐吃飯時,四周就別想走動。軍委機關的房管部門一直想給軍委副主席彭德懷換個大一點的地方住,終於在什刹海附近找到一處住所。彭德懷沉吟道:“我想還是不要搬了,為什麼?因為那裏房子多,應當留給家口多的同誌住。咱們家沒有多少人,不用住那麼寬敞嘛。”警衛參謀景希珍不死心,他仍想勸說首長:“老總啊,我看還是搬好,有個好環境,對工作、對身體都有利嘛,再說,你如果搬進去,我們工作人員辦公的地方也解決了。”沒想到,彭德懷發起火來:“你光想自己住好房子,為什麼不想想老百姓呢?解放好多年了,有的地方連吃飯問題還解決不了。我要是搬進那麼高級的樓房裏,我能睡得著覺嗎?”
[滕敘兗:《風雨彭門》,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
解放後,中央有些部門要求蓋樓堂館所,周總理堅決不讚成。他對中央領導同誌說:“連清朝最後一個攝政王載灃辦公的地方也隻有東華廳、西華廳,辦事的大員隻有四五個人,他的衙門總共不過十幾個人。我們共產黨是為人民服務的。隻要我當一天總理,我就不蓋政務院大樓。”後來,有一次,周總理出國去了,有人覺得他的住處上廁所不太方便,就進行了改建。他回國後,對這件事提出嚴厲的批評。
[薄一波:《領袖元帥與戰友》,人民出版社,2002年]
陸侃如、馮沅君夫婦二人皆為一級教授,又存有相當數量的稿費,身邊無一子女,生活是相當充裕富足的。但他們始終過著清貧、節儉的生活,而且他們的艱苦樸素是有名的。馮沅君用會議通知的背麵打草稿,搬遷時,別人退粗糧票,馮沅君竟退細糧票。據長兄馮友蘭回憶:“1962年,乘工作之便,我曾到她家去過一次,室內的陳設非常簡陋,她喜歡買書,但書架子幾乎是用幾根棍子支起來的,給人的感覺是住旅館,好像明天就要搬家的樣子。”
[閻純德:《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傳》,中國文聯出版社,1995年]
1941年,時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的劉伯承,由於白天忙於指揮作戰,晚上又常在昏暗的油燈下翻譯、校閱外國軍事著作,致使左眼上火,突然看不見東西了。醫生說要買點白糖泡水喝,敗敗火就會好的。劉伯承問軍醫:“白糖多少錢一兩呀?”“五元錢一兩。”軍醫回答說。劉伯承馬上說:“這麼貴?吃不起!吃不起!敗敗火白開水也可以。”
[胡誌剛:《將帥軼事》,華藝出版社,1989年]
許世友到軍營視察工作,見泔水缸中浮著兩個白麵饅頭。他沒說什麼,撈起來用紙包好帶走了。“我沒有教育好士兵珍惜糧食,這是我的過錯,今後決不允許再有這種事情發生。”在全軍大會上,他這樣說,並吃了那兩個饅頭。數千官兵為之動容。
[王敏:《中外名人幽默逸聞》,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