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醫療美白祛斑專案(3 / 3)

【取穴】腎俞、膈俞、三陰交、陰陵泉、太溪、血海、色斑局部。

腎俞為腎髒的背俞穴,三陰交溫補脾腎,太溪滋水填精,陰陵泉滋陰健脾,四穴合用,有補腎滋陰、健脾益氣之效;膈俞為血會,血海為治血要穴,二者合用,有活血化淤的作用;色斑局部可疏通局部經絡氣血。

【方法】補法,可配合溫和灸。色斑局部用0.5寸或1寸毫針圍刺為主。留針20分鍾,每日1次,10次為一個療程。症狀好轉後改為隔日1次。

第四節 藥物美白祛斑

一、西藥美白祛斑“三大招”

1.口服藥物

①維生素C:正常維生素C補充劑量為500毫克,美白祛斑則需要約1000毫克。不建議靜脈注射維生素C。片劑的規格是50毫克br片或100毫克br片,服用時50~100毫克br次,3次br日,口服。

②抗氧化劑TRANSAMINE(斷血炎):祛斑時服用500~1000毫克,副作用不常見,有些女性可能有月經量減少、周期變短的情形。

③月見草油:口服月見草膠囊劑1.5~2.0克br次,每日3次,可中和紫外線誘導的色素沉著斑。

④β-胡蘿卜素:正常人每日補充β-胡蘿卜素180毫克,可消除氧化性損傷。

⑤梅克賽帕: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製劑。含有魚油1克br粒,其中含二十碳五烯酸180毫克,維生素E1.75毫克,其餘為飽和或單飽和脂肪酸,口服5粒br次,2次br日。

⑥亞硒酸鈉溶液:0.1%,2毫升br次,1次br日,口服。

⑦硫酸銅溶液:0.5%,10滴br次,加在水中或牛奶中,飯後服,2~3次br日。

⑧維生素E:片劑的規格是10~50毫克br片,膠丸劑的規格是50毫克br粒或100毫克br粒,服用時5~10毫克br次,1次br日。

2.外用藥物

①維A酸(維甲酸):用0.1的維A酸霜外用,每日2次,對黃褐斑的治療起效時間約為24周。副作用主要表現為紅斑、脫屑。

②氫醌霜:本藥品濃度越高效果越好,但刺激性也越大,因此氫醌濃度應小於5%。單獨使用2%的氫醌霜無刺激,但效果差,可作為維持治療;2%~4%氫醌霜單獨使用效果好;4%~5%氫醌霜效果也好,但有一定刺激性;2%~3%的氫醌與0.05%~0.1%維A酸加或不加激素,祛色素效果非常好。長期高濃度使用氫醌容易導致不均勻色素脫失、接觸性皮炎、外源性褐黃病等。

③維A酸霜:用0.05%全反式維A酸凝膠治療中至重度黃褐斑。如果每晚使用一次0.1%的維A酸霜,68%的患者有明顯改善,但需要時間較長,大約24周。

使用本藥品祛斑的副作用在於可能出現輕至中度的紅斑、脫屑。在無過度色素沉著和明顯色素脫失時,可從低濃度0.05%逐漸增加至0.1%,以免引起局部刺激。

④果酸霜:1號為1.5%,2號為3.0%,3號為4.5%,4號為6.0%。外用,每日數次。從低濃度開始應用,循序漸進至高濃度,以便皮膚逐漸適用。

⑤維生素E:將複方維生素E膠囊剪開,把裏麵的藥物均勻塗於麵部或其他部位。

⑥壬二酸:霜劑,10%~20%,2次br日。

⑦曲酸:霜劑,1%,2次br日,連續使用3個月為一個療程。

⑧過氧化氫:3%過氧化氫水溶液的原液或3倍稀釋液,隻塗於色素沉著處,10分鍾後拭去,再塗冷霜。

⑨沒食子酸:酊劑—— 0.5%沒食子酸的4%乙醇液,塗搽於色斑處;乳劑—— 0.1%~0.5%,塗搽於患處。

3.注射藥物

①維生素C:0.1克br2毫升,0.25克br2毫升,0.5克br5毫升,2.5克br20毫升,1克br次,靜脈注射,1次br日;2~5克br次,加入液體中靜脈滴注,1次br日,20次為一個療程。也可采用離子透入療法。

②硫酸銅溶液:1~2毫克,溶於50~100毫升生理鹽水中,皮下滴注,2小時滴完,1次br 3~4日。

③羥基卞胺:每次靜脈注射0.1~0.3克,1日最大用量為0.6克,對治療黃褐斑的有效率可達到90%以上。0.1克br10毫升,0.1~0.2克br次,與葡萄糖溶液10~20毫升混合後,緩慢靜脈注射。

二、中醫美白祛斑藥方

在中醫看來,皮膚發黃、有斑點等瑕疵,皆與人體的氣血運行暢通與否、髒腑病變等因素有關,通過中藥調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1.黃褐斑患者的中藥美白治療

(1)肝腎陰虛型

如何辨別你的顧客是否屬於這種類型的體質,可詢問顧客其是否具有體質虛弱、腰膝酸軟、經期不準、血量少、口幹、喜飲、多夢、性情急躁的現象,而且看看顧客的舌頭是否微紅無苔,如果是,那麼這位顧客就有可能屬於肝腎陰虛型。

【治療方法】滋陰益腎,養血活血。

【藥方】熟地黃、山萸肉、山藥、首烏、白芍、茯苓、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黃精、當歸、川芎、僵蠶、細辛。

(2)肝鬱化火型

如果顧客有情誌不遂、性情急躁、易動怒,常伴有經前雙乳腫痛、月經色暗、有血塊,睡眠不實、舌質暗或有淤斑的症狀,則多屬於肝鬱化火型體質。

【治療方法】舒肝解鬱,活血化淤。

【藥方】柴胡、當歸、白芍、川芎、鬱金、澤蘭、丹皮、梔子、熟地黃、益母草、茯苓、香附、僵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