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近距空中支援戰術
二戰爆發時,德國空軍給全世界上了一課,在波蘭、法國的全勝和在蘇聯的大規模作戰,詮釋了飛機在進攻中的重要作用,他們成功的近距空中支援戰術建立在許多互相作用的條件因素的基礎上,德國空軍具備了這些條件,他們的攻擊令他們的對手膽寒,而一旦他們忽視了這些條件,他們的飛行員就成批地在戰鬥中死亡……
▲大戰前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然而就在五年之前,德國空軍(Luftwaffe)還僅僅隻存在於紙上。由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投降,德國空軍被解散,而且條約永遠禁止德國擁有常備空軍,但是,這個限製也僅僅隻是存在於紙麵上。很快地,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飛行俱樂部”在德國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獲得了豐富作戰經驗的德國空軍大批中級軍官被編入陸軍繼續服役;而德國的航空製造工業則紛紛把設備和人員轉移到國外,並且通過“合同轉包”等方式繼續製造飛機。
所謂“塞翁失馬”,正是由於兩次大戰之間德國空軍軍官在陸軍中的服役經曆,使他們充分地意識到了空地協同作戰的重要性。與其他西方國家不同,德國空軍軍官的這一體會並不是來自於參謀學院的研究,而是來自於他們與陸軍軍官的交流以及自己的親身經曆,因此更具現實性與實踐性。1934年,新的德國空軍成立,其骨幹軍官全部來自於陸軍,而新入伍的新兵也無一例外,全都要先進入陸軍接受地麵作戰的戰術以及條令訓練。另外,在日常訓練以及定期的演習中,德國空軍與陸軍都要進行大規模的軍官交流,通過這些方法和手段,德國空軍與陸軍從一開始就形成了一個有機的人員和信息交流聯絡體係。
當然了,兩個軍兵種也並不是100%的協調,一些陸軍的高級軍官頑固地對他們的空降兵同行的能力表示懷疑,而空軍的一些人也不怎麼相信裝甲兵部隊。但是總的來說,德國空軍和陸軍的聯係是卓有成效的,無論是在軍團梯隊的規模還是在戰鬥小分隊的規模上,這種聯係都使德軍的戰鬥力得到倍增,在空地協同這一點上,德國人遠遠地走到了英法等國的前麵。
雖然在演習中建立了“與陸軍緊密結合”的初步空地協同理論,但是德國人還需要一次真正的戰鬥機會來檢驗並充實這種理論,很快地,這個戰鬥機會就到來了。
▲西班牙內戰
德國空軍及其“空地協同”新理論的洗禮在西班牙進行,1936年11月,40架德國飛機以及4000多名德國“誌願軍”在伊比利亞半島的大舞台上,以“禿鷲軍團”的名義站在佛朗哥的民族軍一邊戰鬥,在西班牙內戰的最縞潮階段,德國的參戰人數甚至達到了10000人之多。當時羽翼未豐的德國空軍把西班牙當成了一個“試驗場”,在實戰中發展並完善各種戰時戰術條令,並且在實戰中訓練飛行員。後來的曆史證明,德國空軍在西班牙所獲得的這些經驗是極其寶貴的,將在波蘭和法國發揮其威力。
當時的德國空軍高級軍官之一,奧博斯特·沃爾夫蘭姆·馮·裏希特霍芬(一戰中德國空軍大名鼎鼎的“紅男爵”曼弗雷德·馮·裏希特霍芬的表弟)在這些“試驗”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不僅僅在理論上發展完善了“空地協同”理論,並且將其付諸實踐。馮·裏希特霍芬於1938年接任“禿鷲軍團”指揮官,而在此之前的和平時期,他就已經對“空地協同”這個新的戰術領域進行了多年的理論研究了。
馮·裏希特霍芬的榮譽多數來自於波蘭和法國的戰鬥,雖然他在“空地協同”戰術的發展上建樹頗多,但軍史學家們更傾向於將“發展了Ju87斯圖卡的俯衝轟炸戰術”作為其主要軍事成就,雖然他在開始時對這種飛機並不感冒。然而無論如何,馮·裏希特霍芬最初的戰術觀點是在德國陸軍聯絡小組的地麵信息支援下,使用He51以及Hs123戰鬥機對敵目標進行低空掃射和轟炸。
為了執行他的戰術,馮·裏希特霍芬組建了用於空地聯絡的無線電小分隊,這些小分隊屬於陸軍,但是為空軍服務。這個編製的組建本身就是戰術史一個偉大的發明,新的戰術理論,再加上一些新式武器,“近距空中支援作戰”的第一課馬上就要開始了。
1937年9月,容克Ju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首次出現在西班牙內戰的戰場上,三架Ju87A被派到西班牙,以便在實戰中檢驗其作戰能力。很快地,德國飛行員們就開始喜歡起這種新式飛機了,它堅固、穩定、易於操作。飛行員們開始進行輪換駕駛這三架飛機,以便讓每個人都獲得駕駛它作戰的經驗,並且為將來德國空軍大批裝備斯圖卡時進行飛行員人材儲備。德國對這種飛機非常珍愛,以至於連他們的西班牙民族軍同行飛行員都無法接觸到它,生怕萬一發生民族軍飛行員的叛逃事件,這一“神奇武器”會落入敵人手裏
以接近於垂直的角度俯衝,斯圖卡可以極大的精確性地向目標投下1000磅的炸彈,再加上一對機槍,斯圖卡擁有強大的武備。在1938年3月的初戰之後,德國飛行員們甚至開始吹噓他們可以駕駛Ju87A準確地把炸彈扔到目標頭上,精度誤差不超過5米!在這個距離,炸彈爆炸的威力已經足以造成目標的損傷。軍事曆史學家沃爾特·伯爾尼把斯圖卡稱作“第一種聰明的轟炸機”,因為它的轟炸精度遠遠高於當時任何一種低空轟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