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開始時馮·裏希特霍芬並不重視斯圖卡,甚至還一度拒絕使用這種飛機,但斯圖卡在戰鬥中獲得初步的戰果之後,他很快糾正了自己的偏見,開始致力於協調改善斯圖卡飛行員在戰鬥中與陸軍的通訊聯係。是金子總要發光,斯圖卡憑借其卓越的性能得到了馮·裏希特霍芬的注意後,獲得了越來越多的作戰機會。而斯圖卡的作戰效果實際上增強了德國空軍的對地攻擊能力,這個事實讓馮·裏希特霍芬認識到這種飛機恰恰是執行他的“空地協同”戰術理論的最恰當的機種,斯圖卡和馮·裏希特霍芬終於走到了一起。
到西班牙內戰結束時,德國空軍與陸軍協同作戰理論的有效性已經得到了實戰的充分證明,盡管這一協同僅僅還隻是停留在陸軍的師級規模,但是德軍已經從中獲益匪淺。
然而有趣的是,此時海峽對岸的英國軍事觀察家們卻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當英國陸軍大臣提出近距空中支援戰術的作戰價值時,他的觀點遭到皇家軍隊主要軍官們的強烈反對,反對的理由是這種戰術低效且不實用。官方備忘錄的觀點嚴重地打擊了當時在英國剛剛開始萌芽的“空地協調作戰”理論,以至於在1938年,皇家空軍中每一支曾經操演過與陸軍協同作戰,使用機槍掃射地麵目標的戰鬥機部隊都遭到了來自於空軍部的責難。
在未來的幾年裏,英國和法國的士兵和飛行員們將為他們領導的頑固和顢頇付出生命和鮮血的代價。而德國空軍則充分消化吸收從西班牙課堂學到的知識和經驗,並將他們的注意力轉向了下一個目標——波蘭,在西方的靜坐和觀望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已經開始絲絲地冒煙了。
▲波蘭試驗場
㊣思㊣兔㊣網㊣
1939年9月1日,在200多架容克Ju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的支援下,德國陸軍跨過德國/波蘭邊境線,走上了戰爭的不歸路。
從西班牙內戰之後到入侵波蘭之前,馮·裏希特霍芬——現在他已經是將軍了——充分地利用了這一段時間進行了大量試驗,以期將新技術裝備應用到他的戰術理論——可控的近距空中支援中。
馮·裏希特霍芬將軍組建了四支“空軍特別小分隊”,這四支小分隊乘坐著裝甲車侵入波蘭,跟隨馮·萊希瑙將軍的第十軍一起行動,以便與陸軍相配合,隨時呼叫空中支援。
在波蘭戰役中,除了按照陸軍的要求執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務以外,斯圖卡的主要任務是保護德軍的兩翼,攻擊戰線附近的波蘭目標,此外,它們還經常被用來轟炸橋梁、堡壘以及其他“難啃”的目標。但是實際上,斯圖卡的戰術也並不是完美無缺的,其最大的弱點就是在執行任務時經常單機出動而沒有強力戰鬥機的護航,因而極易受到攻擊,如果波蘭人集中使用他們的空軍力量的話,將對斯圖卡和德國空軍——甚至於整個德軍——造成極大的打擊,但是波蘭人並沒有這麼做,斯圖卡僥幸逃過一劫。
與普遍的報道相反,波蘭空軍並沒有在戰爭第一天就被集中炸毀在地麵,而是及時地分散到了各個戰備疏散機場,然而這樣一來,波蘭人就無法集中使用這些飛機對斯圖卡進行有效的攔截。
一般來說,德國入侵波蘭被認為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閃電戰”,與傳統的作戰方式相比,其作戰特點是當遭遇到頑強抵抗的敵人據點時果斷放棄,繞道繼續進行深入攻擊,不惜一切代價爭取最大的突破縱深。在這種戰術中,德國空軍斯圖卡的作用是保護德軍的側翼,遲緩甚至凍結波蘭軍隊的戰術動作,他們幹得很不錯,與陸軍的協調很好,大大小小的波軍部隊在疲於應付斯圖卡的俯衝轟炸時經常會發現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落入了德軍的包圍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波軍的最後一次大規模反攻中,大批波蘭士兵成了德國空軍力量的犧牲品。9月9日,大約17萬波軍集中起來,在波茲南附近對疾行的德軍發起攻擊,開始時,形勢似乎對波蘭人有利,他們成功地切斷了德國第10軍的補給線。然而不幸的是,當時馮·裏希特霍芬將軍的“空軍特別小分隊”正跟隨著第10軍一起進攻,沒過多長時間,波蘭士兵們就驚恐地發現從天邊飛來了大批Ju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和Hs123雙翼攻擊機(Hs123雙翼攻擊機是二戰初期德國空軍的主力攻擊機),斯圖卡機翼上的警笛聲和Hs123的發動機如機槍掃射般的轟鳴聲交織在一起,來自空中的巨大噪音驚了波軍的運輸馬隊,同時也嚇壞了他們的士兵。以前從未受到過大規模空襲的波蘭軍隊崩潰了,士兵們驚恐的雙眼露出絕望的神情,自然而然地,他們的反攻勢被德軍完全地擊潰了
盡管德軍在波蘭戰役中輕鬆獲勝,然而馮·裏希特霍芬將軍的“空中支援戰術”理論卻還遠遠談不上“完美”,還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