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的修正和發展。在“空軍特別小分隊”的實戰表現上存在頗多爭議:許多的陸軍軍官相信麾下士兵的能力,他們並不認為自己的部隊“隨時隨地”都需要空中支援,因此對“空軍特別小分隊”並不感冒。另外在實踐中,為了呼叫空中支援,“空軍特別小分隊”所使用的“亂七八糟的無線電發射頻率時時幹擾陸軍部隊之間的正常通訊”,以及繁複的目標確認程序也讓相當一部分保守派軍官對新理論持保守意見。而且,對於德軍來說,波蘭戰役主要是由一係列“包圍-殲滅”作戰組成的,大規模的裝甲部隊集中作戰幾乎沒有發生,而後者才是運用“空中支援戰術”理論最恰當的作戰模式。所以馮·裏希特霍芬將軍的理論在波蘭沒有得到很好的表現機會。

在波蘭的戰鬥於9月17日結束,對於德國空軍來說,他們從這場戰役中學到了很多,需要進行全麵地總結。雖然取得了壓倒性勝利,但是他們的損失也不小,在三個星期的戰鬥中,德國空軍的戰損率超過了18%,損失了285架飛機,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其中隻有38架是Ju87斯圖卡。相形之下,在波蘭戰役的前兩周裏,波蘭空軍就損失了全部飛機中的80%,以及全部飛行作戰人員中的30%。不可避免地,無可爭議的勝利事實在一定程度上蒙住了德國空軍的眼睛,使他們看不到“空中支援戰術”理論存在的問題,但是另一方麵,在實戰中取得的大量經驗又為這種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法國完勝

與波蘭戰役相比,1940年5月開始的法國戰役更能體現出“閃電戰”裝甲快速攻擊作戰模式下的“空中支援戰術”的特點。利用波蘭戰役之後的短暫休整期,德國人精煉了作戰技能,發展了戰術戰略,在做好了一切準備之後,他們開始向這個在軍力和國力上和他們一樣強大——也許更加強大——的鄰國發起進攻。

當德國人占領挪威和丹麥之後,盟國一方就堅信德國將不可避免地入侵比利時、荷蘭以及盧森堡。5月10日,意料之中地,德軍出動空降部隊,開始入侵低地國家。盟軍部隊預料到了這次入侵,於是迅速調動駐在法國東北部的部隊進行抵抗,當然了,作為盟軍戰略的一部分,他們的側翼是堅固的馬其諾防線,以及茂密的阿登森林,因此無需保護。當盟軍部隊前進時,他們遭到了德國人的空襲,但是空襲的強度不大,盟軍認為這是德國空軍軟弱的表現,這更增強了他們阻擋住德軍攻勢的信心和決心。

然而,當7個師、1800輛的德軍坦克穿過“坦克無法穿行”的阿登森林,形成一個寬達50英裏的正麵時,盟軍徹徹底底地吃了一驚。同時,德國空軍開始發起大規模空襲,活躍的Ju87斯圖卡四麵出擊,大肆轟炸盟軍的空軍基地、通訊線路、後勤補給中心以及盟軍戰線後方腹地的其他重要戰略目標。另外,斯圖卡還保護著德軍地麵裝甲部隊通過阿登地區,向繆斯河一線挺進。

德軍的這次突破是決定性的,現在,在法國北部的盟軍不僅僅麵臨著被合圍的危險,而且通過法國北部到英吉利海峽的道路已經向德國人打開。強悍的德國裝甲部隊一路高歌猛進,為他們提供空中支援的是超過300架Ju87斯圖卡以及超過40架Hs123,這些“死神”在前麵開路,先行攻擊敵軍目標,然後跟上的裝甲部隊再對敵軍進行決定性的打擊。同時,德國空軍還兼顧對法國腹地的戰略目標進行空襲,以最大限度地削弱盟軍力量。

在兩天內,德裝甲部隊就突破到了繆斯河岸邊,色當城已遙遙在望。在色當有一個法軍的堅固要塞,擋住了德軍的去路。色當要塞的法軍司令驚訝地發現在繆斯河對岸出現了大批德軍,現在他唯一的願望就是德軍的炮兵部隊能遲些到達,以便利用要塞火力擋住德國人。他這麼想是有根據的,因為傳統上德軍的重炮是由軍馬拖拽的,因此在行軍速度上遠遠慢於裝甲部隊。然而,這位法國守軍司令的如意算盤落空了,他不知道,德國空軍如今扮演了一個新的角色——空中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