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見識深遠是成為股肱之臣的必要條件
凡是君主的股肱之臣,在大政方針上必有大心思、大算計,例如對於各種力量的控製就是一門極深的學問。各種力量之間的縱橫會隨著時間、空間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就會有組合順序的先後。如果處理得不當的話,領導大局的過程有時就會顯得有些曲折。
唐王朝統一全國以後,中原地區的封建秩序逐漸穩定下來,但民族矛盾卻更加突出。當時,對唐王朝威脅最大的是突厥。從隋朝末年開始,到唐太宗貞觀初年,突厥不斷入侵內地,殺掠人畜,搶奪糧食,製造混亂,使內地的人民遭受長期的深重災難。
但是,從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開始,突厥境內連續三年發生旱災,使得六畜多死,實力大損。這樣,突厥境內被征服的少數民族,乘機起來反抗突厥的壓迫,紛紛投靠唐王朝。早在貞觀二年(628年),唐太宗就曾派使者到突厥統治下的薛延陀,冊封其首領俟斤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與其結成同盟,從內部削弱突厥的力量。隨著突厥的衰弱,薛延陀的力量迅速強大起來,到了貞觀十二年(638年),薛延陀已擁兵20萬,成了唐王朝的心腹之患。
麵對此種情形,房玄齡對唐太宗說:“陛下,今薛延陀異軍突起,恐日後難製,可拜真珠毗伽可汗二子為小可汗,使其互相掣肘,以夷製夷。”
唐太宗聽了房玄齡的建議,便封真珠毗伽可汗的兩個兒子拔酌、頡利苾皆為小可汗,並各賜旗鼓,表麵上是尊崇他們,實際上是為了分其勢。
貞觀十六年(642年),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遣其叔父沙缽羅泥熟俊斤來唐王朝求婚,並獻馬3000匹,貂皮38萬張,瑪瑙鏡一枚。唐太宗接受了薛延陀的貢獻,並問諸位大臣:“薛延陀居強漠北,今禦之有二策:一為發兵殄滅之,二則與之約為婚姻以撫之,二者何從?”
房玄齡回答說:“臣以為中原之地方才安定,如果再起戰事,勢必生靈塗炭。與之和親,則有甥舅之禮,可使邊境安寧,百姓安居樂業,是為上策。”
唐太宗聽了房玄齡的回答,說道:“公言甚是。朕為百姓父母,如可使之安寧,則朕何愛一女乎?”
貞觀十七年(643年),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派其侄突利設到唐朝請婚,左領軍將軍契苾何力反對說:“陛下,薛延陀不可與之和親。”
唐太宗說:“朕已許之矣,豈可為天子而食言乎?”
房玄齡也說:“陛下,大唐既許其和親,又受其聘幣,不可失信於戎狄,使邊患再生。”
契苾何力爭辯說:“臣非欲陛下絕之婚也,希望延遷其事。臣聞古有親迎之禮,若敕真珠可汗使其親迎,即使不至京師,也應至靈州也。彼此不敢來,則絕之有口實矣。”
唐太宗聽了契苾何力的話,點頭稱是。房玄齡見狀,覺著不妥,便說:“陛下既知薛延陀不可妻,當初則不許其婚可也。既許之,又設局以得口實,臣以為不可。”這一次,唐太宗拒聽房玄齡的建議,一意孤行,下詔讓真珠毗伽可汗親迎,並說自己也要至靈州(今寧夏靈武南)與之相會。
真珠毗伽可汗聞詔大喜,欲往靈州,其部下說:“如為唐朝所留,將悔之莫及。”
真珠毗伽可汗說:“我聞大唐天子有聖德,我有機會親往見之,死無所恨。”與此同時,唐太宗先後派了三批使者,到薛延陀接受其所獻的馬牛羊。但薛延陀是遊牧為生,要湊足所獻雜畜之數,常常需往返萬裏,沿途要經過沙磧之地,使雜畜一大半因無水草而死亡。經過這麼一番折騰,真珠毗伽可汗不可能按期到達靈州與唐太宗相會。這時,唐朝有大臣說:“聘財未備而與之婚,將使戎狄輕侮大唐。”
契苾何力則說:“果如臣所言!”
唐太宗的內心已有毀婚的打算,在大臣們的蠱惑聲中,唐太宗徹底動搖了,將房玄齡的一再勸告拋到九霄雲外,下詔與薛延陀絕婚,並召回了三批使者。唐太宗的這一舉動,讓房玄齡內心非常不安,往日的情形不由得浮現眼前。
在武德九年(626年)的夏天,玄武門之變發生不久,突厥恃強進攻唐朝,一直打到渭河便橋之北,形勢非常危急,朝中人心惶恐不安。剛剛奪取太子之位的李世民,麵對此等情形,問房玄齡:“公有何策?”